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在很多人眼里,晋朝是一个腐化堕落、内斗不息、不思进取的政权,它没有给中国带来进步,只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那么东晋真的只是一个偏安江南的朝廷?
三国归晋后,天下再次一统,只可惜的是,这次大一统时间相当之短暂,几乎可以说是二世而亡,不少人认为亡的最大原因是来自塞外的内迁少数民族狼子野心,肆意妄为,其实大谬不然,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崩塌才是使得西晋灭亡的真凶,而胡人政权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个进程。更何况,当时的胡人之所以得以内迁,甚至后来渗透进入西晋军队,正是八王之乱的功劳。
在西晋轰然倒塌之后,古老的北方中原地区就陷入了胡尘,衣冠南渡前往南方,这正正好好应了当年晋武帝司马炎与东吴亡国之君孙皓的那番对话,即司马炎说:“孙皓啊!你在东吴的时候我就给你在洛阳设了这个座位。”一向能言善辩的孙皓也说:“我也在江东给陛下设了一个这样的座位。”曾经被认为的戏言,最终一语成谶。
东晋建立后,面对着江南地区的士家大族,从北方过来的大量豪族傻了眼,因为一向高高在上的他们,最终也被当地士族给瞧不起了,其中以琅琊王司马睿为典型,作为皇族,他不得不听从王导的建议,采取借用江南门阀士族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地位的。而就在这种混乱背景下,东晋居然能熬过那段时间北方胡人们的窥探,得以慢慢站稳了脚跟,从此偏安,不少人都觉得非常奇怪。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这里我们要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来自地理环境;第二方面,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自身;第三个方面,则是从东晋自身具有的正统性方面来解释。
第一:地理环境
由于东晋南迁之后,在当时的胡族看来,最先应该得到巩固统治的应该是关陇地区和河北地区,这个地方是胡人非常看重的——毕竟这两个地方都是曾经的天下之中心、帝王之基础,因此这个地方胡人们反反复复进行了多次的你争我夺。若是东晋在此立足,那当然是要被打的稀烂了——历史上真实的例子就是司马邺,在关陇地区的长安被活捉、幽州的王浚被干掉、并州的刘琨被斩杀,这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要是东晋选择在这俩地方立足,那妥妥的被打爆。
但是江南地区就不一样了,与后世的江南富饶的印象不同的是,当时的南方,明显要落后于北方,当时经济重心正在南移,要想等到完全南移,那得要到隋唐了,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所谓的“扬一益二”,而在东晋那是一块不发达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上还有大量的高门大族,对于从北方过来的人还很看不起。话说回来,北方的大族也很不喜欢这里——当时来到这里的北方贵族,纷纷得了软脚病,其实就是脚气。
对于这么一块未经太多的开发的地方,北方华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正忙着收拾北方打得天翻地覆的胡人们了。所以短时间内,北方胡人根本没有对刚刚立足的东晋进行什么大规模进攻与入侵,实在也是有兴趣不是太大的缘由,于是对于东晋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第二:对手自身问题
在当时,北方先后崛起的游牧民族非常多,而且速度太快,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这很常见,而且也非常好理解。我们先看最先发难的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汉国攻克了洛阳,俘虏了晋朝皇帝,汉国虽然攻克了洛阳,但是洛阳附近还存在大量的反抗势力,汉国需要慢慢清理,这些反抗势力汉国还没来得及完全清理完毕,之前一直属于匈奴附庸的羯人部落迅速强壮起来并且崛起,对着曾经的故主匈奴挥起了屠刀,屠刀落下,一个由做过奴隶的皇帝建立起来的赵国站起来了——踩着汉国的尸骨。
再拿奴隶皇帝石勒建立的这个赵国来说,他之后又被子侄石虎祸害得不成样子,几乎杀尽了石勒的子嗣,石虎死后他的养子闵冉又篡了赵国的位,以至于五胡乱华期间北朝的王朝更新换代极快,而且往往带着极重的血腥味,每次改朝换代都是往往是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进行残酷的屠杀。在这种极大内耗下,五胡十六国无暇,更无力对南用兵,最多也就是在河南等地打一些过于平淡无奇的拉锯战而已,因此东晋得以安稳于东南。
第三:正统性的讨论
很多人都觉得正统性这种东西非常的扯淡,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能是东晋得以偏安的原因?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是东晋得以偏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东晋来说,中华正统无疑在自己这边,当年让胡人入侵成功完全是因为八王之乱勾结了胡人,在中原元气大伤之后,胡人趁虚而入,这一点甚至连胡人内部也非常认可。所以,东晋从来不认为自己正统被别人夺走了。
举个例子,虽然东晋一度被干到了江东东吴故地,但是东晋却能凭借着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正统性轻轻松松号召多次北伐,而且每次北伐都成果惊人,例如五次还于旧都,数次尽占黄河以南之地。这还没完,对于五胡十六国,他们的先辈们受到汉人的奴役,他们对于汉人往往极为愤恨才对,那么五胡十六国有称帝的直接与东晋朝廷对立的吗?答案是令人惊讶的,寥寥可数,不但几乎没有多少人称帝,而且他们甚至还一度接受东晋朝廷的册封。
一旦有那个不接受东晋朝廷的册封还要贸然称帝,那么就给了其他胡人国家绝佳的进攻借口——当年那个闵冉就是这么死掉的,后世还有人觉得很奇怪,说为什么东晋见死不救——当然不会救,你老人家都称帝了,那正统性难道在你那边吗?把东晋朝廷的正统性放到哪里了?
后来到了北方出了个苻坚大帝,几乎一统北方之后,秦军赫赫,觉得自己现在可以不惧怕东晋的正统性了,把当年谋士王猛的建议抛之脑后,非要称帝,还要进攻东晋朝廷,他的亲弟弟听说之后是这种反应——“大哥你疯了吧!那可是正统,上天庇佑的那种,打他我们肯定死光光啊!”连大帝苻坚的亲弟弟都这么说,可想而知,这个正统性的重要性,当然了,苻坚的结局我们大家都看见了,正好被他弟弟猜中了。
东晋能够得以偏安一隅,是因为胡人受到地理因素的局限;加上运气也还不错,胡人内部一直有矛盾;最后一个则是一直身居正统。而总的来说,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东晋能够偏安,主要原因并不是东晋实力多么的强大,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它的对手之上,胡人受制于地理不太想打,接着因内部矛盾不能够打,最后又因为东晋头顶正统性光环不太敢打。因此,即便东晋内部并不太平,依旧能够稳定下来。
西晋只存了50年,怎么指责都不为过。东晋却存在了103年,在这百年间,难道东晋真的只会“偏安江南”,一点作为也没有吗?东晋开国时,晋元帝司马睿对北伐冷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东晋“偏安江南”的评价,但是等到后来,东晋朝廷出于各种原因,为收复中原失地确实进行了很多次北伐,只是成功的次数不多而已。
祖逖北伐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其家族在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他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经常结交豪杰,扶危救贫,其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西晋覆灭之际,祖逖带着亲党数百家避难江南,被还没有称帝的琅邪王司马睿委任为文职。
祖逖没有闲心享受平静的生活,他只想报效国家,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于是,祖逖向司马睿提出了北伐的请求,司马睿当即应允,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给了祖逖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但是,司马睿没有给祖逖铠甲武器,也没有给祖逖调拨军队,不过,司马睿允许祖逖自行招募人马。
司马睿的举动让人感到十分不解,他是支持北伐呢?还是不支持北伐呢?暂且抛开祖逖北伐不谈,我们先来看看司马睿主导的两次北伐。316年,长安沦陷,晋愍帝被俘虏,司马睿闻讯后,亲自带兵北征,不久,他以粮运不济为由,斩杀了督运粮草的淳于伯,然后宣布退兵。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号晋王,建立东晋,同年,祖逖开始北伐,司马睿传檄天下,派儿子琅琊王司马裒率兵北伐,受祖逖节度,不久,他召司马裒返回建康,使这次北伐和上次一样,徒有其表,全无真实行动。
司马睿的两次北伐如同儿戏,向来被人诟病。司马睿身为晋朝宗室,确实负有收复失地的责任,但他在江南的地位并不安稳,这就又要求他必须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先“攘外”还是先“安内”这个问题上,司马睿出于对自己长远利益的考量,最终选择了先“安内”。实际上,“安内”并不比北伐轻松,他先利用王导、王敦等北方士族镇压南方士族和流民叛乱,然后又利用刘隗、戴渊等牵制已经做大的王导、王敦兄弟,以加强皇权,当然,王导、王敦兄弟也不愿放权,这就为王敦发动叛乱埋下了伏笔。
刚刚诞生的东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司马睿无心,也无力北伐,祖逖只能凭借司马睿的威望,带着当初跟随避难江南的数百家亲党北渡长江,在江阴设立大本营,一边锻造兵器,一边招募兵马。渡江时,祖逖中流击楫,对长江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其言辞之壮烈,如今读来,也不觉深受感动。
经过祖逖的经营,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被组建了起来,随后,祖逖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刚开始阻碍祖逖北伐的力量并不是胡人,而是那些趁乱割据自立、不愿归属朝廷的豪强。在谯城,坞主张平、樊雅拥兵自重,祖逖引诱张平的部将斩杀张平后,蓬陂坞主陈川派李头、南中郎将王含派桓宣增援祖逖,合力击败樊雅,祖逖于是攻克谯城。
李头被祖逖非凡的人格魅力折服,便有投靠祖逖之意,却不料遭到陈川的忌恨而被诛杀,其后,李头的同党率部归降祖逖,陈川恼羞成怒,和祖逖彻底决裂。祖逖击败陈川后,陈川投靠石勒,石勒派石虎救援陈川,祖逖又击败石虎及其留守的部队,攻占蓬陂,进克雍丘,威震中原。此后,祖逖和石勒展开对峙,他在抵抗石勒进攻之余,整合那些各自为战的晋军将领和流民首领,感化那些割据自立的坞主,逐渐收复了河南地区。
正当祖逖筹划进攻河北时,司马睿任命亲信戴若思为都督,接收了祖逖辛苦打下来的土地。戴若思寸功未立,地位却在祖逖之上,祖逖心情自是不爽,更让祖逖担心的是,王敦和刘隗的矛盾已经激化,东晋随时可能爆发内战。321年,忧心忡忡的祖逖预感大功难成,怀恨而死,其弟弟祖约接任为豫州刺史。322年,一直忌惮祖逖的王敦果然发动叛变,向建康发动了进攻。祖约治军无方,不能抵挡石勒的进攻,最终被迫放弃河南,退兵寿春,并在324年协助晋明帝司马绍平定了王敦的叛乱。
庾亮、庾翼北伐
325年,晋明帝去世,年仅五岁的儿子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其舅舅庾亮总揽朝政。庾亮举措失当,苏峻、祖约不满待遇问题,在326年联合发动叛变,东晋再次陷入内战中。329年,陶侃统兵平定叛乱,东晋复安,庾亮却失去辅政大权,由王导接替执政。庾亮先出镇芜湖,后迁镇武昌,接替去世的荆州刺史陶侃执掌上游兵权。
庾亮欲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便想通过北伐建功,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庾亮派毛宝、樊峻防守邾城,作为北伐的前线基地,自己也准备率军十万占据石城,声援毛宝等。不成想,已经夺取后赵王位的石虎先发制人,在339年派军队攻陷了邾城,使庾亮苦心筹划的北伐腹死胎中。
340年,庾亮忧愤而死,其弟弟庾翼接任荆州刺史。庾翼继承哥哥未竞的事业,他在344年派梁州刺史桓宣进攻后赵,桓宣出师不利,在丹水被后赵将领击败。庾翼的北伐遭遇了和哥哥同样的命运,他人生的结局也和哥哥如出一辙,最终惭愤而死。
褚裒、殷浩北伐
349年,后赵帝石虎去世,其诸子争权,后赵大乱。东晋朝廷趁机北伐,时任征北大将军的褚裒率领三万大军出兵北上,在代陂,褚裒的三千精锐被后赵将领全歼,褚裒见势撤军,这次北伐遂无果而终。352年,时任中军将军的殷浩利用冉闵和诸胡混战的大好时机,率谢尚、戴施等进屯寿春,出师北伐中原。谢尚不能抚慰冉魏降将张遇,张遇愤而起兵,在许昌造反,并攻占洛阳,不久,前秦王苻健派军队增援张遇,在颍水大败谢尚,殷浩被迫退兵寿春。
不过,殷浩这次的北伐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他派戴施带兵救援遭到前燕围攻的冉魏都城邺城,戴施进入邺城后,用计骗走本属西晋,却被汉赵、后赵、冉魏沿用的传国玺,并派何融秘密送回东晋,使传国玺复归司马氏所有。邺城陷落前,戴施等人成功逃脱,遂得全身而退。
时隔不久,殷浩再次出兵北伐,派谢尚攻克许昌,弥补了上次的损失。353年,殷浩趁前秦内乱,又一次出兵北伐。殷浩以降将姚襄为先锋,却不料姚襄突然叛乱,在山桑设伏击败自己,于是无奈退保谯城。从此,殷浩和姚襄互相进攻,不得不停止了北伐。
桓温北伐
殷浩两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时任荆州刺史的桓温趁机弹劾殷浩,迫使朝廷罢免殷浩,夺取了军政大权。在此之前,桓温在347年西征成汉,攻克成都,为东晋收复了益州,早已在朝廷中建立了威望。354年,桓温继续北伐前秦。桓温的军队骁勇善战,连败前秦军于蓝田、白鹿原,然后转战而前,进至灞上,逼近前秦的都城长安。前秦王苻雄坚壁清野,顽强抵抗,桓温的军队缺少粮食,数战不利,桓温被迫撤军,苻雄随后派军队追击桓温,晋军屡败,失亡殆尽。桓温的这次北伐于是功败垂成。
356年,桓温北伐姚襄,在伊水击败姚襄,攻占洛阳,修诸帝陵而班师。369年,桓温又北伐前燕。桓温对前燕的攻势就像对前秦的攻势那样,起初连战连胜,逼近前燕的都城邺城,但当前燕发起反攻,慕容德切断桓温的粮道后,桓温被迫从坊头撤兵。随后,慕容垂和慕容德合兵一处,对桓温进行追击,大败晋军,桓温狼狈而归。桓温的这次北伐于是再次功败垂成。
桓冲、谢玄北伐
前秦王苻坚370年灭掉前燕后,在373年进攻东晋,攻占了益州。前秦王苻坚376年灭掉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后,在378年再次进攻东晋。前秦分两路南下,西路军在379年攻占了襄阳,俘虏了朱序。东路军遭到了谢玄的反击,谢玄率领北府兵大败前秦军,扭转了徐州的战局。
383年5月,荆州刺史桓冲为缓解前秦威胁东晋的局面,亲自带兵北伐,他分兵三路,自己进攻襄阳,两位部将分别进攻涪城和武当。前秦王苻坚随即派军队增援襄阳、涪城和武当,桓冲见状,在没有多大损失的情况下很快撤兵。前秦王苻坚却一发不可收拾,他随后动员全国的力量南征,企图一举灭掉东晋,却不料在淝水被谢玄击败,这场败仗促使前秦走向崩溃瓦解,东晋的形势随之转危为安。
在执政谢安的主导下,东晋于384年对已经分裂的前秦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西路军由荆州刺史桓冲指挥,东路军由兖徐刺史谢玄指挥。其中,北伐战果最丰硕的非谢玄莫属,谢玄以北府兵为主力,以骁勇善战的刘牢之为先锋,接连收复兖州和青州,兵临冀州。385年,刘牢之深入冀州,联合前秦对抗后燕,进入邺城,河北指日可下。
正在这时,朝廷却召回了谢玄和刘牢之,原因无他,谢氏家族功高盖主,遭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猜忌,晋孝武帝在北伐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解除了谢安和谢玄的权利,使这次北伐没能继续扩发战果。
刘裕北伐
晋孝武帝死后,东晋历经司马道子乱政和桓玄篡位等动乱,出身北府兵的刘裕在404年起兵讨伐桓玄,405年,刘裕平定桓玄之乱,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409年,南燕帝慕容超进犯东晋,刘裕当即反击,率兵北伐南燕。刘裕围攻南燕的都城广固半年多后,在410年攻克广固,生擒慕容超,灭亡了南燕,收复了山东。416年,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收复河南。417年,刘裕用却月阵大败救援后秦的北魏军,进而攻克后秦都城长安,生擒后秦帝姚泓,灭亡了后秦,收复了关中。
刘裕从关中退兵后,委派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并让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等经验丰富的将领辅佐刘义真。然而,留守长安的诸将并不和睦,418年,王镇恶、沈田子、王修接连在内讧中被诛杀,晋军由此丧失斗志,夏王赫连勃勃趁机进攻关中,一举击败晋军,刘义真等弃长安而撤军,关中于是归赫连勃勃所有。
可以看出,自东晋建立后,就没有停止过北伐,然而,东晋内部的政治斗争始终十分激烈,军事和政治从来不分家,所以,北伐在很多时候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影响,故而难以取得长久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