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抗金名将岳飞:浑身是胆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民族英雄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这位浑身是胆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民族英雄。

飞出身于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生下来就是低等的农民家族,过的基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父亲岳和是个极为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把岳飞养大,但是仍然供不起岳飞上学。当时岳飞对读书有着很强烈的渴望,正巧村子里开了一家新学堂,挂出了考第一名可以免学费的公告,于是少年岳飞便想趁着这个机会去试试。家里穷没有煤油灯,岳飞就在月光下读书。有孩子耻笑他家中贫穷,他也不耻下问请教他们学问,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岳飞以第一名的成绩免费入学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少年岳飞认识了影响到他一生的第一位老师——周同,当时的周同在武林届备受赞誉,武功高强而且为人心善。周同看到岳飞如此励志学习刻苦用功,便来了兴趣偷偷收他为徒,准备将毕生的武功教授给他。正因为周同对岳飞期望很高,所以要求极为严格。他让年仅十来岁的岳飞手持一柄长枪,长枪的重量对于一个尚在发育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重了,然而周同还让自己的孙女在长枪头上挂了一个水壶,并且不断地往里加水。少年岳飞看着水壶里的水不断增多

,手上的重量越来越重,额头上汗珠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手已经酸麻了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没有一丝的动摇,一点都没见抱怨。

正是因为少年岳飞的刻苦用功,在一天天的磨炼与积累下,功夫越来越精进,年纪轻轻已经能作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了,到他还没有成年之时,已经力大无比,能够拉开一个接近三百斤的步弓。周同的箭法极其优秀,岳飞也丝毫不差地学到了,能够在百里之外精准地射中目标。

岳飞生活的年代一直是战乱纷飞的时期,终于在公元1022年,岳飞响应宋朝政策,自愿出征上前线,临行前岳母也刻下了那著名的“精忠报国”,为的是希望岳飞一直正直果敢,勇敢善战,为宋朝的王权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带头的抗金将领,他完全做到了。

他18岁进入了军队,就在今天河北为国效力,但是因为几年后父亲在家乡去世了,岳飞就回到了家中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后来又跟着一个赵构效力,过了一段时间,金兵入侵这边,岳飞在此击败了金军立下了战功,被封为了千夫长。

在后来岳飞因为立下了很多的战功,他的地位也因此一步步的往高处升,最后成为了将军,在后来又因为有一些官员欺压百姓,去告诉了君主,却被一些奸臣所陷害,最后被贬为了芝麻官。在后面又得到了明进王的赏识,提拔成为镇守边疆的将军,因阻挡金军有功,在后面又被宋朝的皇上官复原职。

在战场上的时候岳飞组建了岳家军,同时也造出了岳家军的专属武器:“岳家枪”,岳家军曾经有过神武左将军还神武右将军,也有属于他们的粮草,但是随着历史的流逝,也慢慢的被世人遗忘。而那时的岳家军却依旧被人说起,岳家军的战斗精神被后人所学习,是后面的军之楷模,而且岳飞的治军之道也一直被后代模仿、学习,甚至那时候的金军都说,憾山很容易,撼岳家军很难。

岳飞对宋朝的贡献也是不能用别人代替的,他同样也表达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英勇气概,还有不怕危险坚守宋国的精神。也都使得我们现在的军队来学习,同样也让宋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名人对岳飞的评价:金章宗说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孙中山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就是民族魂。

岳飞一生简朴,把自己的钱财奖赏给有战功的将士,如果有岳家军贪污,立斩。岳飞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每次回家都对母亲嘘寒问暖,唯恐照顾不周。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孝两全的人物,最后却惨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刑部大理寺状

准尚书省札子:“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

今勘到:

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御前前军统制、权副都统、节制鄂州军马张宪,

僧泽一,

右朝议大夫、直秘阁、添差广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于鹏,

右朝散郎、添差通判兴化军孙革,

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岳云,

有荫人智浃,

承节郎、进奏官望(王)处仁,

从义郎、新授福州专管巡捉私盐蒋世雄,

及勘证得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岳飞所犯;内: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张宪——为收岳飞书,令宪“别作擘画”,因此,张宪谋反,要提兵僭据襄阳,投拜金人,因王俊不允顺,方有“无意作过”之言;并知岳飞指斥切害,不敢陈首;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及依于鹏书申岳飞之意,令妄申探报,不实;及制勘虚妄。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叛绞。'其张宪,合于绞刑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仍合依例追毁出身以来告敕文字,除名。”本人犯私罪,绞。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除罪轻及等外,法寺称:“《敕》:‘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不以荫论。'《敕》:‘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催令“与得心腹兵官擘画”,致张宪因此要提兵谋叛;及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心,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于鹏——为所犯虚妄,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探报。除罪轻外,法寺称:“《敕》:‘为从不配。'《律》:‘五品犯流罪,减一等。'其于鹏合徒三年,私罪。官减外,徒二年半,追一官,罚铜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于鹏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候到,别具施行。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措置擘画”等语言。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实。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奏事不实,以违制论,徒二年。'《律》:‘供犯罪徒,减一等。'其孙革,合徒一年半,私罪。官减外,徒一年,合追见任右朝散郎一官官告文字,当徒一年,勒停。情重奏裁。”孙革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王处仁——为知王贵申奏朝廷张宪背叛,泄露供申岳飞,并说与蒋世雄。法寺称:“《敕》:‘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应比罪,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私罪上断',合追见任承节郎并历任承信郎共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两年。据案别无官当,更合罪铜八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王处仁犯私罪流。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蒋世雄——为见王处仁说,王贵申奏朝廷张宪待背叛事,于岳飞处复。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传报泄露朝廷机密事,流三千里,从减一等。'其蒋世雄合徒三年私罪上断:官减外,徒二年半。合追从义郎、秉义郎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两年;余徒半年,更罚铜十斤入宫,勒停。情重奏裁。”蒋世雄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候到,别具施行。

僧泽一——为制勘虚妄,并见张宪等待背叛,向张宪言:“不如先差两队甲军防守总领运司衙门”,并欲与张宪诈作枢密院札子,发兵过江;及要摹榻枢密院印文。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反者绞,从减一等。'其僧泽一合流三千里私罪断:合决脊杖二十,本处居作一年,役满日放。仍合下本处,照《僧人犯私罪流还俗》条施行。情重奏裁。”

智浃——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坐赃致罪,一贯徒一年,十贯加一等,罪止徒三年。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七品官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其智浃合徒三年。赃罪赎铜六十斤。情重奏裁。”

小帖子:据《帖黄》称:“契勘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合依条召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候断下案内人日,所有岳雷亦乞一就处分降下”。

又小帖子称:所有僧泽一,合下本处依条施行。

又小帖子称:契勘数内于鹏,见行下湖北转运司根究银绢等四百万,合下所属照会,候根究见归着日,即乞依今来所断指挥施行。

又小帖子称:看详:岳飞、张宪所犯情重,逐人家业并家属,合取自朝廷指挥,拘籍施行。

看详岳飞等所犯,内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并系情理所重;王处仁私罪流,岳云私罪徒,并系情理重;蒋世雄、孙革、于鹏并私罪徒,并系情理稍重;无一般例。今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并依断。

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除名。内:于鹏、孙革永不收叙,于鹏送万安军,孙革送浔州、王处仁送连州、蒋世雄送梧州,并编管。僧泽一决脊杖二十、刺面、配三千里外州军牢城,小分受管。智浃决臂杖二十、送二千里外州军编管。

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

编配人并岳飞家属并令杨沂中、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岳飞、张宪家业籍没入官,委俞俟、王叔詹逐一抄札具数申尚书省,余依大理寺所申并《小帖子》内事理施行。

仍出榜晓谕:应缘上件公事干涉之人,一切不问,亦不许人陈告,官司不得受理。

若不了解前因后果,看这个判决恐怕还会是一头雾水。

第一段是张俊在镇江审讯张宪的一个概要,并有高宗批示。

中间大段是大理寺的案情概要和处罚。

后面“有旨”则是高宗赵构的批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间大理寺的这段,即是对外公布的判决,也是送给皇上看的。

这个判决,可以说围绕着一封信,而且岳云、于鹏、孙革、僧泽、智浃的罪行百分百都是这封信直接导致的。

为什么这封信会引起这场轩然大波,那就不能不提王俊的“告首状”。

这是这个状纸的全文:

左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差充京东东路兵马钤辖、御前前军副统制王俊

王俊于八月二十二日夜二更以来,张太尉(按指张宪)使奴厮儿庆童来请张俊去说话。俊到张太尉衙,令虞候报复,请俊入宅,在莲花池东面一亭子上。张太尉先与一和尚何泽一点着烛,对面坐地说话。俊到时,何泽一更不与俊相揖,便起向灯影黑处潜去。俊于张太尉面前唱喏,坐间,张太尉不作声,良久,问道:“你早睡也?那你睡得着。”

俊道:“太尉有甚事睡不着?”

张太尉道:“你不知自家相公(按即岳飞)得出也?”

俊道:“相公得出那里去?”

张太尉道:“得衢、婺州。”

俊道:“既得衢、婺州,则无事也,有甚烦恼?”

张太尉道:“恐有后命。”

俊道:“有后命如何?”

张太尉道:“你理会不得。我与相公从微相随,朝廷必疑我也。朝廷教更番朝见,我去则必不来也。”

俊道:“向日范将军(按指范琼)被罪,朝廷赐死,俊与范将军从微相随,俊元是雄威副都头,转至正使,皆是范将军兼系右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心怀忠义,到今朝廷何曾赐罪?太尉不须别生疑虑。”

张太尉道:“更说与你: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

俊道:“如何救他?”张太尉道:“我遮(这)人马动,则便是救他也。”

张俊:“动后,甚意思?”

张太尉道:“遮里将人马老小尽底移去襄阳府不动,只在那驻扎,朝廷知后,必使岳相公来弹压抚谕。”

俊道:“太尉不得动人马。若太尉动人马,朝廷必疑,岳相公越被罪也。”

张太尉道:“你理会不得。若朝廷使岳相公来时,便是我救他也。若朝廷不肯教岳相公来时,我将人马分布,自据襄阳府。”

俊道:“诸军人马,如何起发得?”

张太尉道:“我虏劫舟船,尽装载步人老小,令马军便陆路前去。”

俊道:“且看国家患难之际,且更消停。”

张太尉道:“我待做,则须做,你安排着,待我教你下手做时,你便听我言语。”

俊道:“恐军中不服者多。”

张太尉道:“谁敢不服?”

傅选道:“我不服”(按,傅选原未在场,此处当有脱误。)

俊道:“傅统制慷慨之人,丈夫刚气,必不肯服。”

张太尉道:“待有不服者,都与剿杀!”

俊道:“这军马做甚名目起发?”

张太尉道:“你问得我是。我假做一件朝廷文字教起发,我须教人不疑。”

俊道:“太尉去襄阳府,后面张相公(按指张俊)遣人马来追袭,如何?”

张太尉道:“必不敢来赶我。设他人马来到遮里时,我已到襄阳府了也。”

俊道:“且如到襄阳府,张相公必不肯休,继续前来收捕,如何?”

张太尉道:“我有何惧?”

俊道:“若蕃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张相公人马,北面有蕃人,太尉如何处置?”

张太尉冷笑(道):“我别有道理: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去与蕃人,万一枝梧不前,教蕃人发人马助我。”

俊道:“诸军人马老小数十万,襄阳府粮少,如何?”

张太尉道:“这里粮尽数着船装载前去,鄂州也有粮,襄阳府也有粮,可吃得一年。”

俊道:“如何这里数路应副钱粮尚有不前,那里些少粮,一年以后,无粮如何?”

张太尉道:“我那里一年以外不别做转动?我那里不一年,叫蕃人必退。我迟则迟动,疾则疾动,你安排着。”

张太尉又道:“我如今动后,背嵬、游奕服我不服?”

俊道:“不服底多。”

(张太尉)又道:“游奕姚观察、背嵬王刚、张应、李璋服不服?”

俊道:“不知如何。”

张太尉道:“明日来我遮里聚厅时,你请姚观察、王刚、张应、李璋去你衙里吃饭,说与我遮言语。说道:张太尉一夜不曾得睡,知得相公得出,恐有后命。今自家懑(们)都出岳相公门下,若诸军人马有言语,教我怎生制御?我东西随人,我又不是都统制,朝廷又不曾有文字教我管他懑,有事都不能管得。”

至三更后,俊归来本家。次日天晓,二十三日早,众统制官到张太尉衙前,张太尉未坐衙。俊叫起姚观察于教场内亭子西边坐地。

姚观察道:“有甚事,大哥?”

俊道:“张太尉一夜不曾睡。知得相公得出,大段烦恼,道破言语,教俊来问观察如何。”

姚观察道:“既相公不来时,张太尉管军,事节都在张太尉也。”

俊问观察道:“将来诸军乱后如何?”

姚观察道:“与他弹压,不可教乱,恐坏了遮军人马。你做我复知太尉,缓缓地,且看国家患难面。”

道罢,各散去,更不曾说张太尉所言事节。

俊去见张太尉,唱喏,张太尉道:“夜来所言事如何?”

俊道:“不曾去请王刚等,只与姚观察说话,教来复太尉道:‘恐兵乱后不可不弹压。我游奕一军钤束得整齐,必不到得生事。'”

张太尉道:“既姚观察卖弄道,他人马整齐,我做得尤稳也。你安排着。”

俊便唱喏出来,自后不曾说话。

九月初一日,张太尉起发赴枢密行府,俊去辞,张太尉道:“王统制,你后面粗重物事转换了著,我去后,将来必不共遮懑一处,你收拾,等我叫你。”

重念俊元系东平府雄威第八长行,因本府缺粮,诸营军兵呼千等结连俊,欲劫东平府作过,岁时俊食禄本营,不敢负于国家,又不忍弃老母,遂经安抚司告首。奉圣旨,补本营副都头。后来继而金人侵犯中原。俊自靖康元年首从军旅,于京城下与金人相敌斩首,及俊口内中箭,射落二齿,奉圣旨,特换成忠郎。后来并系立战功,转至今来官资。俊尽节仰报朝廷。今来张太尉结连俊别起事,俊不敢负于国家,欲伺候将来赴枢密行府日,面诣张相公前告首。又恐都统王太尉(按,指王贵)别有出入,张太尉后面别起事背叛,临时力所不及,使俊陷于不义。俊已于初七日面复都统王太尉讫,今月初八日纳状告首。如有一事一件分毫不实,乞依军法施行。兼俊自出宫以来,立到战功。转至今来官资,即不曾有分毫过犯。所有俊应干告敕宣札在家收存外,有告首呼千等补副都头宣缴申外,庶晓俊忠义,不曾作过,不敢负于国家。谨具状披告,伏候指挥。

中间牵带着傅选的两句,与当夜无关,很可能是王俊告状前先和几个人交了底,写状纸时傅选大约在场,说了句话,就混在了状纸内。

岳飞一案,王俊的告首信起了关键的作用,岳飞之死可以说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此信。而之后其他人行为,包括高宗赵构、张俊、秦桧,大都是对这封信的直接反应。

朝廷接到状纸后,高宗震惊之余令张俊收押张宪,张俊接下来审讯张宪,张宪供出了岳飞,高宗随即下令把岳飞、张宪收押在大理寺,顺藤摸瓜陆续收押了更多的人,也审出了几个相关和不相关的罪状,两个半月后结案,大理寺向高宗汇报,赵构作出批示。

秦桧呢?

秦桧就在那看着。

秦桧虽然不堪,但军中的事是不掺和的,他也掺和不进去,那是高宗赵构的领地。高宗对军人忌讳,但对文人掌握军权更是忌讳,对大臣张浚在军中的威信就公开表示不满,实在是以怨报德,因为张浚最初能在军中建立威信,正是平定苗刘军事政变,救出赵构才取得的。

岳飞这一案若想理清楚,首先要把几个时间和地点说明白。

绍兴11年8月9日,枢密副使(大致相当国防部副部长)岳飞在临安被免职。

之前张俊已经下令要轮流召见岳家军高级将领,鄂州军主将权都统制王贵是第一个,张宪是第二个。此时王贵已经离开鄂州,去镇江见枢密使张俊。此时在鄂州大营,张宪临时主持军务。王俊在告首信中谈到他之后也会被召见,而且曾有打算在召见时告发的。

8月22日,鄂州军营中张宪召见王俊,这次会面的经过就是王俊状纸的主要内容。

9月1日,张宪离开大营去镇江。

9月7日王俊见王贵,应该已经说明此事。王贵让他写出来,这才有9月8日的状纸。

据说是先送递给湖北路转运判官荣薿,但他不敢接—---南宋初的文官,甚至连皇帝,都是有些怵武将的。只有一个例外:张浚。张浚杀了几个高级将领,王俊信中的范将军范琼就是一个。

9月8日王俊的状纸送往临安(王贵申奏朝廷,并没有任何证据所谓秦桧死党林大升介入),也又可能也同时送往镇江,以当时急递的水平,大约都需要10天左右才到,所以在18日左右到京城,朝廷震动。赵构立即下令在镇江的张浚逮捕张宪,同时也会调王俊等人(似乎包括姚政、傅选、庞荣)入京调查·对证。

普通人即使是骑马,行军速度也要慢的多,张宪到镇江应该是9月20日以后,如果首告信也同时送往镇江的话,此时张俊已经收到状告信,张宪一到直接下狱。

10月张俊把审讯的结果送到了京城“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高宗随即下旨:“下岳飞、张宪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这都应该是10月13日。

10月13日岳飞被捕。实际上从这一天起,岳飞已经死定了。

这里需要澄清岳飞一案的几个疑点。

一, 王俊和张宪的关系。

邓广铭质疑王俊与张宪有素无交谊,张宪断不会向王俊透露信中消息。王俊是在岳飞剿灭杨幺后,朝廷将其部拨入岳家军,任前军副统制,前军统制正是张宪,而王俊也就此成了张宪的副手。张宪找王俊商量要事,是给自己的直接下属发指示,也是正常之举。

王俊在告发信后加了几句:

“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

这几句是想说张宪的主意和岳飞无关,他的本意还是想解脱岳飞的责任。毕竟岳飞在军中素有威信。不过后来的审讯中,王俊还是供出了岳飞的其他事情,大理寺特别又把董先从鄂州召来询问,作为证据。

二,王俊首告的密信,究竟是岳云所书还是出自岳飞?

说是岳云的信,有几个来源,其中之一就是颇为有名的韩世忠和秦桧“莫须有”对话:

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此段出自元朝所修的宋史,但真正来源又出自宋朝文献的何处呢?是一本书名叫“野史”的野史,作者佚名,可靠性就不用多说了。

岳珂在金佗稡编“淮西辩”也说到:张宪之狱,在行府锻链极矣,而无一语以及先臣,所诬以通书者,先伯臣云也。---这里岳珂说张宪没供出岳飞,而是供出岳云写的书信。

岳珂在同一本书中的“张宪辩”中又是另外一个说法:已蒙枢密行府勒宪与王俊对证,得张宪不曾有上项语言,已供状了当。---说张宪一口否定没有和王俊的对话,那么“淮西辩”中曾说招认了岳云的书信又是怎么回事?王俊难道从别人嘴中得知的信件?

岳珂基本是信口开河,自相矛盾,而且也没有提供张宪的供状原文来支持,要知道其书中收集了不少当时的资料,却把这么关键为张宪、岳飞脱罪的文字给省略了。

从岳珂的口气中来猜测,有一种可能性,怀疑他也许真的看到了张宪的供状,不过其中内容对岳飞不利,干脆不收集到其书中。

而大理寺判决中,知道张宪的供状中有“无意作过”之语,是为本人开脱,意思是说自己因为王俊当时的态度消极,所以自己并没有反叛。但这句话却证实了和王俊的对话及书信之事。

另外,王俊怎么会去镇江对质?张俊审讯张宪已经不合规矩,王俊作为军中大将,自己并不能随意行动,若张俊召唤,他到镇江也晚于10月13日,那时供状早已到了京城。

马上我们就会看到张俊向朝廷的汇报却是完全另一种情况:张俊招供了,但并没有涉及到岳云。

首先王俊的状纸中提到张宪说: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

张俊从镇江的奏报就更清楚了。张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完全没有提及岳云。高宗的旨意也是下令把张宪、岳飞下大理寺。

大理寺最后的判决也比较明确,点明是岳飞的信:(岳飞)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又有:智浃—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

更为可能的是智浃带到鄂州的不只是一封信,还有几个附加的纸条。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措置擘画”等语言。

于鹏——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探报。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孙革是书信执笔人,这封信要求张宪拿个方案出来,能让岳飞回鄂州军营。于鹏让张宪制造假军情“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岳云则让张宪找些心腹商量。另外岳云还安排给送信人智浃路上所需的钱财及马匹。但孙革和于鹏的主意是来自岳飞,所以提到张宪接到信时,说的是“为收岳飞书”

岳云不是张宪书信的主意指使着,大理寺甚至把岳云作为从犯,未判死刑,但被高宗改判。也许正因为岳云也死于此案,才被后人附会岳云是密信的作者。

三,岳飞被免职后在何处居住?

邓广铭、王曾瑜都称岳飞在江州居留。这种猜测大约都是从一个笔记中推断出来的,这段故事说岳飞被征召回京,还带着几个人。途中在一驿站住宿时,被偷听到几人为了是否回京有过争执,而最后岳飞说“只能前迈”。

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有三点:

1,杭州到武汉大约1500里,到江州近1000里,岳飞到江州,已经进入了自己的传统防区内。朝廷当初把他调进京城,因为途中用了一个月才到,秦桧等都惶惶不可终日。这好不容易控制在手下了,又怎么会轻易放虎归山。

2,岳飞被免职后,两次申请离开京城,8月14日高宗再次拒绝了他的请求。朝廷有旨不许离开,他又怎么可能自己跑到千里之外?

3,时间不对。

武昌到镇江,朝廷军情快递也需要10天,普通骑马需要20天以上。张宪最早也是9月20日左右到镇江被抓。而镇江到临安急信也需要三天。那么朝廷接到张俊的汇报后,对岳飞发出逮捕令最早也得快到9月底了。9月底到岳飞的被捕日10月13日不足20天。

朝廷若派人到江州让岳飞回来,到岳飞返回京城,20天远远不够。要知道当初岳飞3月接到进京的命令,他尚在比江州更靠近临安的舒州,这样岳飞进京还用了近一个月。

9月中岳飞就已经知道了张宪事发,回临安凶多吉少,更没必要赶路---实际上赶路也不可能13日赶到。

所以岳飞应该是从解职后一直住在临安,并在临安被捕的。

四,岳云什么时候被抓的

邓广铭书中称岳云同张宪一起被捕,读一读大理寺的判案书,就知道这绝无可能。

岳云的罪状——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谋叛。

智浃的罪状——为承岳飞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

这里明显说是岳云帮着智浃筹措送信,他又怎么会到张宪处?又怎么会一起去见张俊?

岳飞当初让岳飞到京城来,还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并无任何证据岳云回到了鄂州。

邓广铭在岳飞传中称:“王贵在当天就派人把《告首状》转送给在镇江枢密行府的张俊,张俊于九月八日收到此件”。这他的书考证不太严谨,宋时又没有电子信件,武昌发的信镇江怎么会当天就收到?

张俊的报告到朝廷后,这个案件所有的指向都是张宪、岳飞。高宗的批示是将岳飞、张宪收押在大理寺,其他人,包括岳云,应该是当时与岳飞同时被抓,或随后被抓的。

一个关于抓捕岳飞的流传甚广的秘闻,是杨祁中去请岳飞,却送到了大理寺,在那里岳飞见到被拷打的张宪、岳云。此野史真实性不高,张宪是在镇江被抓、被审讯。朝廷要的是张宪的供状,供状和人并不需要同时送到朝廷。押送张宪到京城,或步行,或槛车,需要时间长。岳飞被捕时,张宪有很大的可能性还没押送到京城。

岳珂在“淮西辩”所说:张俊一纸之奏方上,而秦桧遽下先臣于狱。实际上是张俊把张宪的供状一送到朝廷,高宗立即下令逮捕岳飞,岳飞随即被抓入大理寺。

五,岳飞何时知道自己身处险境的

在王俊告密信送往临安、镇江之时,岳家军内的官员王处仁得知此事,告诉了蒋世雄。而蒋世雄则去京城通知给了岳飞。

智浃从京城到鄂州,用了13、4天,蒋世雄进京大约也是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岳飞在9月底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王俊的密告,也就是知道自己将遇不测。这时离被捕至少有半个月,不过这段时间应该已经被监视起来,亲信孙革、于鹏等也早被遣离,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了。

邓广铭认为岳飞对案件不知,实在是连大理寺的判决都没有仔细看。

六,王贵

岳飞离职后,王贵是权都统制,代理总管,为岳家军的第一把手。那么王贵在岳飞一案起了什么作用?

王贵是否也收到过岳飞的来信?王曾瑜说万俟卨所定的罪名包括“岳飞和岳云分别写“谘目”给王贵和张宪,策动他们谋反”,不知道他看得是判决书哪段?

王贵收到信在判决书上只字未提。如果真象有人所称王贵烧了信,这本身就是过错,不会不提到的。

岳飞被免职前,王贵已经被张俊召见,前往镇江。由于这信的敏感性,需送交本人,万一失落就是大祸临头,岳飞写信时不能不考虑。王贵收到信的可能性很小

王贵首次得知此事,应该是与王俊9月7日见面时提到的。前军的副将告其主官谋反,而且有其他将领随王俊作证,王贵是压不下去的。于公是不能压,于私是不敢压。但他为了慎重,让王俊回去写个书面的告状,第二天状纸一来,随即送往朝廷。

随着案件进展,作证的还有姚政、傅选和庞荣三个统制,后来还为几段证词,特意招董先去临安作证,但没有任何记录说明王贵曾经做过证,这段时间王贵应一直在鄂州主持军务。

王曾瑜说又说“秦桧和张俊费尽心机,也不过在鄂州全军二三百名武将中,收买了四名败类。”这有些概念不清。鄂州军武将多,但统制不过22人,罪状牵涉的多来自岳飞与高级将领的私下对话,下面的将领根本没资格介入高层的议事与决策。

七,岳飞招供没有

一个笔记说岳飞一直不招,后来被狱卒的话惊醒,招供求死。

实际岳飞最后招没招供,没有任何可信的记录。

但有一点,王处仁和蒋世雄的被抓,是谁把他们给供出来的?

其他人都是一串传着的。

从王俊的供状能找到张宪和何泽一,张宪能供出何泽一和智浃,智浃能供出孙革、于鹏和岳云。

孙革、于鹏已经在被朝廷下令离开京城,蒋世雄来通信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岳飞身旁。蒋世雄又不可能把这样的事随便向别人透露。那么能把蒋世雄和王处仁供出来的,不是岳飞就是岳云。

八, 岳飞一案的审理时间

从岳飞被捕到死亡,整个案件用了两个半月时间,而从王俊密报到朝中,过程总共三个多月。这个时间并非偶然。

从临安到鄂州大营,朝廷急报需要大约10天时间。

普通快马兼程,如智浃送书,从8月9日到22日,用了13天。

一般骑马以单程20天算,加上单程急报10天,京城到武昌来回大约需一个月的时间。

王俊的告首信到了京城,朝廷会马上调王俊等入京,包括押解泽一。这是一个来回。

王俊等在大理寺的进一步供词牵涉到更多的案情,朝廷又要去董先到大理寺作证,这又是一个来回。

两个来回加上中间审讯的时间,正是三个月左右。三个月也足够拘捕审讯早已离开京城的孙革、于鹏等人。12月底案情已经审理清楚,可以向皇帝汇报了。

判决书中岳飞之罪条目。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及‘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其岳飞,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据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敕》:“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这个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1. 淮西之战与15道诏令

首先是“为因探报得金人侵犯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

后面还进一步说明:“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留不进”

这说的绍兴11年淮西战争,高宗下令岳飞增援淮西的事。前面说过,岳飞之死与绍兴10年战事没多大关系,而与绍兴11年淮西战事则关联甚密。

此次战役,岳飞接到朝廷15道催促增援的诏令,但岳家军到战区外的舒州后,向朝廷汇报无粮,而逗留不进。高宗后来派中使督促,又发诏令岳飞去庐州,岳家军才向庐州进军,但终因宋军在濠州大败,也撤回舒州。

岳珂后来编造了撤军12金牌,创意实际上是从这15道诏书里来的。

张宪罪名其中部分“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也是指的此事。

孙革罪行中也有“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实。”,则范围更广,也应包括此事。

王次翁时任参知政事,他的儿子王伯庠撰《王次翁叙纪》说:“绍兴辛酉,虏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皆]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上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

这段有几处错误,但“上始有诛飞意”这句 -- 高宗赵构开始有杀岳飞之心 -- 应该是有的。

南宋初稳定之后,宋军有三次军事重大挫折:陕西富平之败,绍兴7年淮西军变,和绍兴11年3月的濠梁之祸。

绍兴11年3月9日,宋军两大主力杨沂中的殿前军和张俊部惨败,损失数万。战报到京城后不久,3月下旬朝廷就招三大将入京,直接原因就是这次败仗,根本原因则是高宗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调动岳飞部,朝廷发了15道军令,而岳飞部到了舒州后就假称前方无粮,消极等待。

张宪的罪名中“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这句话,也是指的此事。

之后岳飞被免职,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这15道军令之事。

从“依飞何重”到“待飞何酷”,淮西战役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淮西战败后,任何宋军北伐的梦想都为之破灭。绍兴11年8月金兵再次进兵两淮时,宋军只能撤回江南避战,而用刘子羽两淮清野的策略。这也是张俊把韩世忠部撤回镇江的原因,张俊也在镇江设立枢密行府,进行长江下游一线的防御。

但若没有其它事,岳飞应当能够善终。高宗虽然因此事要惩治岳飞,但在罢职时,也说了“记功掩过”,““保功臣之终”。

指斥乘舆 – 骂皇帝

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兵马怎生的?言道:“都败了回去也。”便指斥乘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只将一万人蹉踏了!”

这段也是说的淮西战役的事,濠州大败后,张俊等仓皇撤军,而这时岳飞仍远离战场,所以才需要打探各路兵马动向。知道张家军、韩家军失败撤退后,岳飞先说了句“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这句话也就是罪状中的“指斥乘舆”。另外,审讯中曾有罪名说岳飞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但大理寺从鄂州军中把董先招来作证,而董先说岳飞并没有和太祖相比,所以这条并没有出现在最终的罪状里。

不过董先虽然说没有与宋太祖相比之事,“官家又不修德”这句话,董先应该是证实了的。而此罪属于“大不敬”,从唐到宋律法,都有“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状纸后面的补充说明也有“及于此时辄对张宪、董先指斥乘舆,情理切害”。

南宋初,因为“指斥乘舆”罪被杀的大将还有另外一位,同样是死于文官张浚之手,就是南宋初陕西的主将曲端。张浚初入陕时,颇重用曲端,但两人在用兵上分歧严重,曲端又得罪人太多。曲端题了两句“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被王庶告发“指斥乘舆”,讽刺皇帝,曲端因此坐牢被杀。

罢职后给张宪写信

及因罢兵权后,又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又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申“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是之后,张宪商议,待反背而据守襄阳,及把截江岸两头,尽掳官私舟船。

这条也就是王俊告首状进一步审讯出的内容,也是此案的关键。因为其它罪状,或者是因此而在大理寺审讯中被挖出来(指斥乘舆等),或者原本已经不再构成致命威胁(淮西逗留)。

奏章失实

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

这条应该也包括了淮西战役的假奏报,并非主罪,更像是凑上的罪状。但此条是孙革的主要罪状之一,也说明岳飞的奏章大多出于孙革之手,给张宪的信由孙革主笔也不奇怪了。

杀岳飞,是赵构的主张。

岳飞从接到命令到发兵用了10天,而且是去别人的战场支援,而韩世忠和张俊都用了20天,只不过岳飞是最后一个到的。小编估计就算是一天到也得算不忠吧,所以由此看来岳飞的死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