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乱世出豪杰,而谋士也一样,在这个时代涌现出诸多如诸葛亮般的顶尖谋士,今天我们就说说王佐之才荀彧,远超诸葛亮,最终下场悲惨。
出身世家,王佐之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有八个儿子,号称“荀氏八龙”,比司马家的“司马八达”名声还大。荀彧的父亲荀绲,就是八龙之一。
在汉朝一个人的出身非常重要,袁绍是四世三公,荀彧出身颍川世家,比袁绍不差,荀氏一族在当时非常有势力。
荀彧年轻时候,有一天南阳的何颙看到他,甚为惊异,说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就这样把自己的个人品牌打了出去。三国不缺人才,但是怎样才能让别人赏识自己,需要花一番功夫。比如诸葛亮,躬耕陇亩,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吸引刘备三顾茅庐。
荀彧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自然有人来找他辅助自己。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荀彧于是把自己的家中迁到了冀州,非常不巧的是,等荀彧赶到,冀州已经成了袁绍的地盘。袁绍也欣赏荀彧的才华,待之如上宾,但是人家荀彧看不上袁绍。
良禽择木,良臣择主,荀彧看上的人是曹操。曹操当时担任奋武将军,荀彧跑去投奔曹操,曹操兴高采烈地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张子房啊!张子房是谁?刘邦手下第一谋士,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张良,由此可见曹操对荀彧的重视程度。
留香荀令,算无遗策
都说周瑜是三国第一风流倜傥的人物,实际上荀彧和周瑜相比,风度丝毫不逊色。荀彧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风度翩翩,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上自带一种香气,所过之处,经久不散。
《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因此荀彧,又被称为“留香荀令”,甚至“令香君”在后来一度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但是荀彧,绝非那种有名无实之辈,虚有其表之徒,在他的一生中,从出道开始,可谓算无遗策,比所谓的鬼才郭嘉厉害多了。
可以说,郭嘉和荀彧在谋略上比起来,不过是个学生。实际上,郭嘉论辈分,确实是荀彧的学生辈,正是荀彧的举荐,郭嘉才得以加入曹操的谋士阵营。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岁的荀彧举孝廉,拜守宫令。因为董卓之乱,弃官归家,荀彧对自己的父老乡亲们说:颍川这个地方,四次经历战乱,天下有变,首当其冲被祸乱波及,大家最好尽快离开。
很多人没有听荀彧的话,荀彧则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了颍川到了冀州。后来果然董卓派遣自己的将领出兵关东,到了颍川、陈留一带,留下来的乡亲大多数都被杀死。这是荀彧的第一个成真的语言。
第二个预言,荀彧在冀州,虽然袁绍百般笼络,但是他认为袁绍难成大事,因此拒绝为袁绍效力。当时荀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辛评、郭图等人,都留下来为袁绍所用,他们无法理解荀彧为什么那么固执,放着实力最大的袁绍不投奔,反而去投奔没什么实力的曹操。
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实力的人,留香荀令的判断果然没有错,袁绍倒台了,不久病死,那些留下来效力的人,也因此遭难。
除了以上两个预言,荀彧还预言了董卓的败亡,吕布的败亡,他就像一个巫师,未卜先知地把汉朝末年的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荀彧最厉害的,应该是预言曹操和袁绍的战争胜败,以及袁绍手下等人的结局。
辅佐曹操,称霸北方
荀彧投奔曹操之后
,为他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奉迎天子。我们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天下诸侯都要听自己的。这个主意谁给他出的呢?荀彧。
当初袁绍也想过奉迎天子这件事,但是他手下的谋士认为,汉室倾颓,汉献帝这块牌匾没用了。但是荀彧不这么认为,当初汉高祖刘邦为义帝服丧,所以天下归心,击败了项羽,项羽杀了义帝,以至于失去了人心。当今天子蒙难,如果曹操能够奉迎天子,那么那些仍旧忠于汉室的人,一定会来投奔曹操。
就这样,曹操派兵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事实证明,荀彧作为首席谋士,为曹操走了一步无比精明的好棋。以后曹操打着天子的名义,想讨伐谁就讨伐谁,想封谁一个官就封谁一个官,政治上立住了脚,很快就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称为北方袁绍最大的对手。
荀彧为曹操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坚定曹操的信心,协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统一中国的北方。曹操击败袁术、吕布、张绣,平定徐州,整个黄河南岸,几乎都成了曹操的地盘。而河的对岸,就是袁绍的地盘。
在曹操东征西讨得时候,袁绍也没有闲着,兼并了公孙瓒,坐拥四州之地,兵甲十万,论实力,曹操比不上袁绍。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绍,早晚要打一场战争,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曹操心里面很虚,能不能打赢袁绍,曹操心里没底,下面的文臣武将也争论不休。这时候荀彧站出来,摆出了曹操VS袁绍的“
四胜四败”理论,给曹操打了一剂强心针。
哪“
四胜四败”呢?《三国志》有明确记载,就是说袁绍疑心病太重,曹操呢,用人不疑,这是风度上胜过了袁绍;袁绍迟疑不决,曹操能断大事,这是智谋胜过袁绍;袁绍法令不明,曹操赏罚分明,这是军事上胜过袁绍;袁绍好面子,沽名钓誉,曹操诚信待人,没有架子,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而且曹操辅佐天子,征伐不义,天下莫不顺从,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打不过袁绍吗?
事情就像荀彧预料的那样,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而且事前,荀彧对袁绍手下的将士的命运都做了一个预测,大体不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荀彧断言: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结果怎么样呢?曹操出奇兵斩杀袁绍运粮官淳于琼,袁绍败退。审配和许攸闹矛盾,找个机会把许攸的家人抓起来,许攸怒而叛逃,投奔曹操,透露军事机密让曹操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颜良、文丑临阵被杀,田丰因为犯颜直谏被袁绍下狱,每个人的下场都是荀彧预料的那样。
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击败了袁绍的主力部队,不久袁绍病死,三个儿子被曹操各个击破,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荀彧呢?因此深受曹操器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不久,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荀彧的儿子,结为亲家。荀彧和自己的侄子荀攸,分住内外,地位隆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曹操手下的大功臣,却在建安十七年(212),在他五十岁之际,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猝然离世。
《魏书春秋》记载,建安十七年(212),"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而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对于荀彧的死因,人们却说是"以忧薨"。
荀彧到底为何离世,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所疑惑的问题。
《三国志·卷十》记载,就在荀彧离世的这一年的早些时候,"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对于曹操是否应该去追求这样的殊荣,荀彧是坚决的站在反对一方的。
但是曹操这次却不能理解荀彧的想法,对横加阻挠的荀彧心生不满。
当时正逢曹军将南下征讨孙权,有人便上表建议曹操派荀彧去谯县慰问将士,用这种方式将违背曹操意思的荀彧"发配"出去。等到军队行至濡须的时候,倒是荀彧因为身染恶疾,不得不暂时留在寿春。没过多久,荀彧辞世的消息就天下皆知。
关于荀彧的死,《三国志》等书中提到的"以忧薨"这一说法,这种说法其实是相对笼统而有弹性的。荀彧到底在忧虑什么,无人知晓,却又有万般可能。
他可能在忧虑自己的病症,结果适得其反,恶疾加剧,最终夺走了他的性命。
他可能是在忧虑,自己因阻止曹操进爵受九锡一事,可能受到曹操的疏远。那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就因此付诸东流。
他也有可能是在忧虑,自己这么多年以来都在曹操身边尽心尽力地辅佐,为曹操出谋划策。而在自己不能为主君效力之时,曹操是否会有需要自己的地方,他是否会因自己的缺席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种种,都可能是荀彧在病中忧虑的事。而在此之外,他还可能有另一种忧虑。
作为一个东汉百姓,荀彧效忠的最高对象,在他看来,应该是皇帝。他出仕为官跟随的第一位主君,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在曹操身边的这些年,荀彧所作的,实际上是帮助臣子反叛。
曹操想要获得九锡,正像是钟杵,敲醒了梦中的荀彧。
当荀彧能够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作为,能够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那么他很可能想到《三国志·荀彧传》裴注中所提到的"世论"一类的东西。"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荀彧忧薨,很有可能是他心怀对汉室的愧疚。
少主曹植曾评论荀彧说:“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同僚司马懿也曾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后代独孤微生也曾说:“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这些都是对荀彧极高的赞扬,荀彧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而独孤微生,甚至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名字,可见在他的眼中荀彧要比诸葛亮厉害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