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二十年(600)十月,皇太子杨勇以及儿子们都被杨坚废为庶人。十一月,以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在素有短命王朝之称的隋朝历史中,可以说得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件了,不仅事涉皇位继承,更导致隋统治基础之分化,从而深刻影响到隋唐两代的政局变迁。
隋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都是由和隋文帝一起并称二圣的独孤皇后所生。文帝篡周自立之初,按照中原王朝惯有的嫡长子继承制,立杨勇为太子,封其余诸子为王。但是后来为什么又废黜杨勇而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呢?传统说法都认为是杨勇率性任情,奢侈无度,又爱好女色不知收敛犯了独孤皇后的忌讳,而兄弟杨广却伪装仁孝,节俭,不好声色,事事迎合独孤皇后,骗取了父母的信任。两相对比,文帝夫妻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废立太子的想法。然而事实,果是如此吗?在下认为,恐不尽然。
隋文帝在废黜杨勇时曾说过他的罪名,大概是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这几条了。现在就这几条做简单分述。
第一条:性识庸暗。根据史书记载,杨坚即位之初,“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当时山东流民颇多,朝廷派遣使者按检,又想把这些流民迁徙北方以实边塞,加强边疆力量。当时杨勇上书劝谏,最后终于让杨坚“览而嘉之,遂寝其事。”也就是打消了移民实边这个想法。杨勇的一番建议让杨坚清醒认识到隋初政局的潜在危险,提出应以温和政策来缓和社会矛盾,安抚百姓,招徕流亡,以防内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合理措施。此后每每遇到不合时宜的政策,杨勇也多有建议,史书称之“上每纳之”。因此,所谓的性识庸暗不过是杨坚不认真找的一个理由罢了。
第二条:仁孝无闻。这个罪名呢,当然是人各有嘴。反正你是父亲,你说儿子不孝,儿子也不好厚脸皮说自己孝顺。文帝曾说“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杨广也说过自己“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杨勇)恒蓄盛怒,欲加屠陷。”然而事实是,杨坚废了儿子,杨广杀了哥哥。对比一下,倒是颇为讽刺。
第三条:昵近小人,委任奸佞。这一条倒是值得推敲。要说杨勇身边没有小人,那肯定不现实,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个勾结杨广出卖自己的姬威,这肯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无疑。不过他生于帝王之家,居于储君之位。身边有些阿谀之徒并不奇怪。毕竟他是太子,一旦登基,就会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那些巴结他的人自然也可以水涨船高,鸡犬升天。然而杨广身边就没有小人吗?文帝身边就没有小人吗?我看也不尽然。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以昵近小人为荣,杨勇没能摈弃他们,和他们分道扬镳确实是很大的缺陷,可是如果说杨勇专昵小人则恐怕于史不符。史称杨勇颇为好学,解词赋,又征求天下名士以为师友。比如博涉文史,破书万卷的明克让,他以师道处之。著名历史学家姚察、李百药等也被召为东宫学士。其中姚察是二十四史中梁书陈书的作者姚思廉的父亲,李百药则是北齐书的撰写人。由此可见,杨勇也绝非是专昵小人之徒。
综上所述,杨坚给杨勇定的罪名实在是难以成立,那么他被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与父亲的猜忌、母亲的妒忌,以及夫妇两人浓厚的门第意识有关。
先说说父亲的猜忌,这里要说件事儿。按照隋朝规制,冬至节的时候皇太子要带着仪仗队朝贺皇帝皇后,然后群臣百官拜贺皇帝,君臣聚宴,举杯称寿。可是,某年冬至时,群臣百官却跑到东宫朝见杨勇,杨勇也张乐受贺。杨坚自然就心怀疑窦,怀疑太子杨勇欲收天下人望和自己抗衡。自此恩宠始衰,渐生疑阻。父子之间也有了隔阂。因此就像上面说的,杨坚害怕儿子加害自己,于是着手削弱东宫的军事力量。把太子东宫卫队的强壮士族都调走。大臣高熲上奏说,把强壮之辈都弄走了,恐怕东宫宿卫力量会太弱。这话如果换个人来说,可能还会起效果。然而高熲和杨勇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高表仁娶的正是杨勇的女儿大宁公主。这就难免让杨坚心里不愉快了,认为是高熲党护杨勇,于是拒绝接受了高熲的意见,并且说太子毓德东宫,左右何须强武?这就是很明显的防着杨勇了。说来也是无奈,天家父子无亲情,于此可见一斑。
再说说母亲的妒忌。独孤皇后是北周显贵超级大帅哥侧帽风流独孤信的女儿。雅好读书,精明能干,辅佐朝政,多有匡谏。和杨坚对政事的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宫中称为二圣。然而这只是她光明可取的一面。然而在后宫之中,她又是一位本性妒忌,残忍狠毒的恶妇。女权意识超级强烈,没有一点母临天下的气度。
她把持后宫,不准其他嫔妃和杨坚接近。有个很出名的故事,她在得知杨坚对宫中女妃尉迟氏见而悦之马上临幸的事儿之后,就派人把尉迟氏暗杀了。其自私残忍的一面也就展漏无疑。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尉迟氏毕竟也算不得小三。身为皇后,最几本的三从四德都做不到,居然还能得享大名,真是为尉迟氏感到悲哀。因为此事,气得杨坚单人匹马私自出宫,不择路途奔入山林,进山二十余里才被赶来的高熲杨素扣马谏止,杨坚也因此叹息自己贵为天子却不得自有。
身为开国之君,居然被逼迫如此,由此可以想见独孤氏在后宫之跋扈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怕老婆的老公,只有敬老婆的老公。杨坚身为开国之君,难道还会拿一个幽处深宫的女流没办法?说到底只是爱之太深,不忍翻脸罢了。独孤氏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逼迫杨坚发誓,一定不和别的妃子生下儿子。她还极力提倡尊崇结发夫妻,极为痛恨朝臣宠爱姬妾。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
太子杨勇正好在这方面犯了母后的大忌。杨勇不喜欢元配夫人元氏。而元氏却是独孤皇后亲自选择的西魏皇室元孝矩的女儿。为此独孤皇后很是不满,偏偏杨勇却对这点毫不注意,想来可能是优越的地位和豪华的东宫生活让杨勇养成了随意任性无所拘束的性格。再加上性格天真,不像杨广那么阴柔伪顺。因此不顾母亲的不满,私下又收纳了不少美女。其中最宠爱的云昭训却是一位身份地位,父亲和人苟合而生下的私生女。独孤皇后拿有色眼镜看人,认为云昭训是父亲和人苟合而生,云昭训和太子生下的儿子长宁王杨俨也肯定是先和人私通怀孕而生的,此等奇葩论调,简直让人无法接受。
真是事有凑巧,她选定的“元氏无宠,尝遇心疾,二日而薨,独孤皇后却认定元氏是被云昭训害死的。因此对杨勇宠爱云氏极为不满,颇遣人伺察,求勇罪过。天家父子之间反目成仇互相猜忌的不在少数,母子之间这么做的却实在不多。不得不感慨一句,奇葩家庭怪事儿多!
第三点就要说说门第意识了。杨坚是杨忠之子,独孤皇后是独孤信之女。杨忠与独孤信都名列关陇士族集团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内,是著名的高门大第。史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杨坚禅代北周,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隋朝以关陇士族集团为主的统治基础并无改变。隋文帝的门阀观念依然极强。曾经表示“愿我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守富贵。”他企望保持门阀士族统治让自己子孙能世保富贵。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还想一厢情愿的让皇位传嫡子嫡孙,所以他才会和独孤皇后“誓无异生之子”,才会以“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而自豪,独孤皇后才会这么不满杨勇冷落元氏,导致所生十子皆为庶子。才会对杨勇说“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大苦痛邪!”认为要杨广兄弟向门第低贱的云昭训“再拜问讯”是不可容忍,大苦痛之事。再加上杨广善于掩饰,不生庶子,恰和杨勇相反,也正和杨坚和独孤氏之心意。再加上杨广正妃萧皇后又是萧梁后裔,出身高贵。两相对比,一废一立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当然,杨勇的被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肯定不止我上面提到的几点,最起码,与二弟杨广的倾心夺位,多方蓄谋不无关系。
杨广率军平陈之后,威望大振,加上久镇南陈故地,拉拢了一批江南士族,在地方有着绝对的势力与武力。在中央,则有重臣杨素,杨约等帮他前后奔走收买人心;在后宫,则有独孤皇后的宣华夫人帮他摇旗呐喊以助声威。不得不说,这些都是极有效的招式,还有拉拢了东宫的倖臣姬威,在东宫内部大搞破坏,使得杨勇的日常生活都受到监视。
所以,隋文帝在这种严峻形势的胁迫下,不得不从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来考虑如何选择太子,假如不废黜杨勇,那么杨广是不是会有可能像当时郭衍所说的“据淮海,复梁陈之旧”割据江南,进而发动战争,用武力夺取皇位呢?杨坚不敢肯定,也不敢用整个国家的分裂来赌杨勇杨广兄弟的兄友弟恭。再加上前面所述对杨勇行为的诸多不满,最终选择废立太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杨勇的被废,到这里想引用王夫之读通鉴论里的一段话。太子勇耽声色、狎群小,而逆广立平陈之功,且矫饰恭俭以徼上宠、钓下誉,声施烂然。文帝废勇而立广,虽偏听悍妻,致他日有独孤误我之叹,然当广恶未著、勇德有愆之日,参互相观,亦未见废立之非社稷计也,而奚以辨之哉?广之所以惑独孤者,曰阿大孝耳。妇人喜嗫嚅呴沫之爱,无足怪者,帝固熟察人情者,而何亦焉?天下有孝于父母而忍贼害其兄弟者乎?勇虽不德,然知广之陷己,终未尝求广之过暴之父母之前。
最后一句“勇虽不德,然知广之陷己,终未尝求广之过暴之父母之前。”再回过头来看公元600年,杨勇当众被废之时,也只是泣下沾襟,只是坦白承认自己罪过,拜辞而去,从头到尾,并无一言一语攻讦二弟杨广。这倒是证实了史书所说“(杨勇)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所言不虚了。反观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死咬四弟李泰不放,最终导致两人同归于尽一起被废。
杨勇是个悲剧人物,也是个可怜人物,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想来老师李纲当初屡谏不听的时候,心里肯定是愤恨不平的吧。想来正妻元氏被冷落多年,心里或多或少也是有怨气的吧。想来明知道母后对宠爱侍妾深恶痛绝,却仍然明目张胆收纳美女,独孤皇后心中于是郁气难抒吧。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那个率意任情害了这个并没有什么过错的太子吧,想来,他要是稍微谨慎一点,稍微收敛一点,也不至于落得个二十年太子一朝被废的结局了。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