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每次读罢这首诗,对于鹳雀楼的向往又多一分,那么,吟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作者是谁呢?
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全诗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看出诗人对生活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唐诗中不朽之作。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王之涣是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孑然一身,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李氏虽是县令之女,但折服于王之涣的才华,两人郎才女貌,相亲相爱,即便后来王之涣停官在家过了十几年的苦日子,也都夫唱妇随,不离不弃。随后因为王之涣才高气傲,心里并不甘愿委身于衡水主薄一职,这样的性格,难免招来恶人的诬陷攻击,因此,他便辞官离开,“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王之涣之后便赋闲在家,过了15年自由自在的日子。后来因为亲友的劝阻,任文安郡文安县尉一小职。谁料55岁的他,竟得病去世,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王之涣的诗,今存仅有六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虽然留存的作品不多,但每首都是佳作。以下便是他留存六首唐诗的内容: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临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