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东汉时期的琅邪阳都。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曾受汉元帝赏识,被提拔为光禄大夫。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时期曾做过泰山郡丞。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之后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本是布衣”,而是出自官家。良好的家世背景并没有给诸葛亮创造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相反,诸葛亮自幼便开始了躲避战乱的生活。

诸葛亮的幼年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大动乱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统治者昏庸无道,生活奢靡腐化,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外戚、官僚之间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斗争,政治极不稳定。此外,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加。地主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史书记载,这些人“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生活的艰辛。他们终日劳作,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若是再碰上灾荒,则境遇更加悲惨。黑暗的社会生活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的爆发,之后战争又转变为军阀间的混战,诸葛亮的家乡自然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诸葛亮八岁时父亲去世,这让原本不易的生活变的更加的艰难。因此,诸葛亮与兄弟姊妹便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生活。《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然而,时间不长,朝廷派朱皓接替了诸葛玄的太守职位,诸葛玄只得携诸葛亮等家眷投奔在荆州任职的刘表。建安二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便在隆中定居下来。

相较于北方频繁的战争,当时荆州一带战乱较少,局势相对来说也比较平稳。这使诸葛亮暂时的避开了动荡不安的战乱环境,能静下心来学习思考。隆中十年,除了“躬耕陇亩”以维持生计外,诸葛亮博览群书,并与有识之士一起谈论古今之事,畅聊志向抱负。

魏略记载: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读书“观其大略”是为了寻求治国理政之道;友人问诸葛亮之志,诸葛亮笑而不答是因为诸葛亮有着更大的报负。“遨游何必故乡邪”之语显示出诸葛亮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诸葛亮虽身居隆中,却时时关心着国家局势,并以家国天下的情怀来思考国家未来的发展。隆中十年的学习让诸葛亮有了充分的时间观察社会、分析局势、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政治主张。诸葛亮在隆中期间结交了大量的名士,为自己编织了一张人际广泛的关系网。

荆襄地区本就有多名士,而东汉末年局势的动荡促使更多人定居这里以躲避战乱,一时间,荆州成为四海俊杰聚居之地,诸葛亮在隆中期间积极结交朋友,联络族群,与荆州很多名门望族以及有识之士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崔州平、徐庶等人学识渊博,诸葛亮经常同他们在一起进行学习讨论,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诸葛亮成长,在诸葛亮学习生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黄氏、 庞氏、蒯氏、马氏、蔡氏、习氏等都是荆州地区的大家族,他们不仅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还与各个政治集团有来往,诸葛亮与这些家族建立联系,使自己的声望迅速得到了提高,诸葛亮“卧龙”的称号就是出自庞德公之口,并在之后声名鹊起。此外,与这些人的接触,也有助于诸葛亮准确及时的把握政治动向,更加全面的分析局势。

建安十二年,在好友司马微、徐庶的极力推荐下,当时因兵败而暂时屯居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拜访深居隆中的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在与刘备会面时,提出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指出曹操兵多将广,位高权重,不可贸然与其争锋;孙权盘踞江东地区,地势优越,百姓富足,也不易谋取。刘备若要有所建树,因从势力较为薄弱的荆州地区入手,以此作为据点,之后再夺取西川,形成刘、孙、操三足鼎立之势,最终入主中原,复兴汉室。

这一思想规划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在刘备的再三邀请下,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完成大业。诸葛亮在 27 岁这一年进入仕途,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诸葛亮出山之后,尽心效力于刘备,蜀汉政权在建立期间,诸葛亮在外交和政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击刘表,不久刘表病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刘备被迫舍妻弃子率少数人逃往夏口。危急关头,诸葛亮请命出使东吴以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凭借过人的智慧和灵活的政治头脑,诸葛亮最终成功说服吴主。史书记载,孙权在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大悦,随即调遣三万水军,“随亮诣旨,并力拒曹公”。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曹船,大败曹军,取得了以少胜多战争的胜利。刘备借势又收取江南四郡,为自己政权争取到了立足之地。战后,为稳定局势,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要征汉中,他担心益州失守,便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征讨张鲁,以确保益州的安全。刘备率军入川时,令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由于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十年,对于荆州情况十分熟悉,同时,荆州还有诸葛亮结交的士族及好友,因此刘备征战期间,诸葛亮留在荆州对于巩固后方、支援前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安十九年,由于战局发生变化,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率赵云、张飞等将领入川协助刘备攻取成都。成都平定后,诸葛亮任职军师将军,管理左将军府事物,之后刘备外出征战时,经常让诸葛亮留守成都,以补充前方的粮草和兵员。建安二十六年,也就是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张飞死后,又担任了司隶校尉的职务。

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去世的十五年里,诸葛亮并非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始终身处前线,整天研究排兵布阵的军事家,实际情况是在蜀汉政权的建立时期,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和政务方面的活动,充当政治家的角色。他出使江东,成功与东吴缔结友好盟约,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的稳定以及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此外,在征战中,诸葛亮常常承担着巩固后方的重任,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政务处理方面过人的能力。

章武元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而起兵征讨东吴,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刘备抑郁成疾不久便在永安县的永安宫去世。临终前,刘备将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闻,感激涕零,承诺一生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辅佐幼主。刘备去世使蜀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少主年幼,不懂世事,无法亲理朝政;东征耗损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国家元气大伤;周边一些郡县趁机发动叛乱。

诸葛亮危机之时承担起了巩固政权、平稳局势的大任。他先是被封为武乡侯,之后又担任了益州牧一职,亲自处理蜀国大小政务。此外,诸葛亮还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重修旧好,缓解蜀国周边的战局压力。为改变国内战后颓势,他采取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大力促进农业发展。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叛乱,又扫除了蜀国在南方的隐忧。在刘备刚去世的几年里,诸葛亮尽心竭力辅佐幼主稳定政局;颁布政策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结盟、安抚、平叛等多种方式为蜀国创造相对和平安稳的周边环境。他励精图治,使蜀国在遭受重创后政治、经济等方面迅速得以恢复,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抓住北魏新帝上位,朝局不稳的时机,上表后主,决定北伐。次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带领军队驻扎箕谷,给魏军造成将由斜谷取郿县的假象,自己却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很快投降蜀军。但由于马谡在驻守街亭时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致使军队被魏将张郃所破,战略要地丧失,诸葛亮只得领军退回汉中。当年冬,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在攻打陈仓时遭到魏国大将曹真的顽强抵抗,最终因粮尽而还。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攻取了阴平、武都二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再攻祁山,并发明了“木牛”来运送军粮,六月,再次因缺少军粮而退军,返还途中伏击射杀了前来追击蜀军的魏国大将张郃。多年的征战让蜀国上下疲惫不堪,从建兴十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国内施行“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政策,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增强军备战斗力。

经过三年的准备,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的征程。诸葛亮率大军从斜谷出发,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军队对峙。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以便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他分兵屯田,并发明流马来进行运输。在与魏军相持百余天后,诸葛亮终因操劳过度而去世,那年诸葛亮 54 岁。蜀汉的北伐战争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而以失败告终。按照诸葛亮生前所说,诸葛亮被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谥号为忠武侯。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可以发现,诸葛亮在隆中时主要的状态是躬耕、读书、结交名士,完全是文人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