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君臣之间,朋友之间常常会谈到忠字,在古代人们崇尚的各种美德里面,忠是居于首位的。而围绕着忠字也有着不少的故事,在晚明的臣子袁崇焕和钱谦益身上,就有这么一些和忠义有关的故事。
这两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同事了,同朝为官,在一些社交场合也是有过一些交集的,但是他们二人的际遇却天差地别,而在后人口里的评价更是大相径庭,这到底是何缘由?
这两人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经历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导致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完全不一样的原因则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两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节问题。
在明朝一片黑暗,即将覆灭的时候,袁崇焕满怀愤懑,本来身为文人的他一怒之下丢掉了文房四宝,选择了长枪盔甲,他凭借着自己胸膛里的一番热血和满怀的忠义去了战场,希望能把明朝解救于水火之间。他对这个国家的忠义,化成战场上面的每一场拼命厮杀,他以为这样能够对得起大明朝的子民和帝王,但是敌人小小的反间计就瞬间将他推入地狱。
皇帝对他的信任完全敌不过敌人小小的计谋,他从奋勇杀敌的将军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叛徒,他被皇帝打入大牢,被判凌迟而死,他奋力守护的百姓一个个守在行刑台前等着噬他的血肉,一句句的奸贼和叛徒,比那凌迟的刀还要让人痛不欲生。
他的死透着一种沉重和悲鸣,而同是晚明臣子的钱谦益则选择了轻飘飘的活法,他在朝为官六十载,当时南京被清兵围困,他受命成为六部尚书,但是他没有选择和清兵奋战到底,而且在清兵还未出击就彻底投降,做了走狗,之后还借自己的身份四处游走劝说别人投降,他以为凭借着这劝降的功劳,还能换的新朝得一官半职。
可是他这番小人做派却很是让满人看不上眼,所以清朝建立之后,也就随便给了他一个官职,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看着在满人这里得不着好,就彻底辞了官,晚年以晚明遗民的身份自居。
这两人不论如何,是牵扯不到一起的,但是很肯定的一点是,在乾隆之前,满族人普遍觉得袁崇焕是一个劲敌,而钱谦益则勉强算是个朋友。
但是到了乾隆年间,他们二人的地位瞬间发生了反转。当时这两人的事情也算是过去很久了,算得上是前朝旧梦,不论他二人到底是什么为人,反正都做了古,也没有什么好追究的。而且在乾隆时,那些所谓的前朝遗民早就和满人一家亲了。当时可能是日子过得太舒服,然后不知道在谁的刺激下,乾隆帝竟然对从前的那些事有了兴趣。
某天心血来潮,竟然起了要给袁崇焕平反的心思,当时很多档案都是封存的,轻易不会拿出来示人,毕竟当时没有档案保存期这一说法。乾隆帝则心思巧妙的将关于袁崇焕的所有档案都公布了出来,这下袁崇焕身上的冤屈才彻底得以洗脱,身为他最大耻辱的叛徒帽子就这样被敌人的后代给摘了下来。
而乾隆对这位所谓的敌人也是颇为赞赏,他觉得虽然这位以前是敌人,但是他能忠于朝廷,忠于君王,忠于百姓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昏庸,不能对得起他的满腔热血,才使得他死的那么惨烈。
乾隆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决定为其平凡之后,他向世人宣告了袁崇焕的忠义,也把自己先人曾经使用的反间计也公之于众。他决定既然明朝给不了这位袁将军一个清白,就由他们清朝来给。之后他还命人去寻访袁家后人,还专门派人去袁崇焕祖籍,希望能稳妥安置袁家子孙。
之后经过一番查找,只能找到袁崇焕的一些远房亲戚,而他直系的那些亲属都死于灭门,之后这些远方亲戚都被接到京城,并且被好好安置。
当时拼命抗击满人的袁崇焕被如此推崇,那么当年给满人大开后门的钱谦益又是如何呢?
乾隆对这位曾经的“朋友”很是看不上眼,他派人把钱谦益生前写过的书都给查抄了,同时下令昭告天下这人就是个没有气节,德行有亏的伪君子。就是这样也就罢了,之后乾隆帝可能越想越觉得此人无耻,在修史之时,专门把钱谦益列到历史上令人不齿的臣子里。而且在乾隆的诗词里面,钱谦益常常是作为反面教材出现的。
对于满清的江山来讲,钱谦益的贡献是不小的,他算是最早投诚的明朝臣子,而袁崇焕则和满人在战场厮杀,灭了不满清勇士,使得满清统一天下的大业被耽误了好些年。乾隆帝这番做派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要极力吹捧自己的敌人,而贬低自己的朋友呢?
乾隆要吹捧的不是袁崇焕,而是他身上所具备的忠义气节,他希望给百姓,给朝臣树立一个忠义的价值观。臣子能力如何另谈,但是必须忠心。
乾隆帝给这种曾经的敌人翻的案不止袁崇焕一个,还包括曾经的抗清勇士史可法,他当年面多尔衮劝降丝毫不为所动,这让乾隆很是钦佩。单看乾隆帝这番举止,我们可能会觉得他是个心胸颇为宽广的帝王,但是他这样仅限于已经死去的抗清人士,那些还活着的仍然感念前朝的人却遭受了百般迫害。
不论怎样,他乾隆帝都要求一个字“忠”,他希望在他的统治下,不论是臣子还是百姓都能够对他保持忠诚,前朝的臣子忠于前朝可以,但是现在是满清的统治,臣子百姓们就要忠诚于他,这也是一个皇帝最大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