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后汉三国局势总概述和分析

后汉三国局势总概述和分析

本人自不量力,斗胆用了这个题目,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三国确切说是从关羽失荆州,曹丕篡汉,刘备称帝开始的。之前属于后汉王朝,军阀割据混战。

1。后汉末年的情况。东汉政治延承了西汉政治。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结果由于对百姓的过度压榨导致秦的速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刘姓诸王,来加强统治,对内将权柄交给外戚和皇后。结果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刘秀中兴,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由于皇帝们荒淫腐化,大多命短,年幼的皇子即位都由外戚和母后来掌权,等皇帝长大要收回权柄就只有与身边的宦官商量。周而复始,结果就造成了东汉后期100年的宦官与外戚之争。但这一系列的斗争却是宦官占了上风。东汉时宦宫曾经六次打倒外戚(和帝时,郑众捕杀窦氏;安帝时,李闰等谋害邓氏;顺帝时,孙程等捕杀阎氏;桓帝时,单超等诛杀梁氏,灵帝时,曹节等诛杀窦氏;少帝时,张让等诛杀何氏)。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士”族们壮大的时期。由于宦官专权造成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所以士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与宦官做斗争。结果造成“党锢之祸”(宦官杀比较耿直的士大夫)。那麽就是说东汉后期政治和社会风气是非常黑暗的。正气是不得伸展的。

当时地方官吏贪污成风,“公宫非其人,政以贿成”。各种类型的地主包括贵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富商等,无不广占田地,役使农民,敲诈勒索,奢侈踰制。由于地主阶级进行竭泽而渔的剥夺,广大人民群众纷纷破产逃亡,饥寒交迫,求生无路,只有起来进行反压迫斗争。

从汉安帝时起,农民起义即不断发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终于在中平元年(184年)酝酿成张角领导的黄中大起义。《后汉书》卷31《贾琮传》言:“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也言:“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

宦官杀何进,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至此最终结束,但身拥强兵、骄纵跋扈的董卓也已到京,从此,皇帝被挟制于强臣之手,东汉王朝也就名存实亡了。

2。汉末军阀。“青、徐、并、幽各州都有黄巾余部崛起,而涼州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韩遂等领导的反抗斗争历时最久,使东汉政府疲于应付。这样,东汉政府便不能不加强各州刺史的职权,使其兼管军政财赋。有的地方更设置州牧,使朝廷重臣出任其职,以便让他们更有力地联络地主武装,随时镇压农民起义。这样也增加了地方的独立性,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

刘秀创立东汉依靠的是豪强地主,讽刺的是,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推翻东汉王朝的也是豪强地主们。

从残暴的董卓专权开始,到官渡之战结束曹操统一河北这20年中是中原大地分崩离析,遭到极大破坏的20年。先后有董卓专权,关东诸侯讨贼,李郭之乱,曹操崛起,徐州屠城,河北战乱,袁术称帝,又有刘备,吕布等豪强势力连年征战,中间还有黄巾余部的活动,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惨况。

董卓徒献帝部长安时,以步骑驱使洛阳数百万人民西行,人民饥饿困顿,积尸满路。卓还放火焚烧洛阳周围二百里以内的大小建筑物,略无孑遗。李催等破朱于中牟,“因掠陈留、颖川诸县,杀略男女,所过无复遗类”。献帝初入关时,“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徐州原来“百姓殷富,谷食甚丰,流民多归之”。不久,曹操攻徐州,“所过多所残戮”。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袁术初到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不修法度,以钞略为资,奢欲无厌,百姓患之”。术后至淮南,“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没有被杀被吃被饿死的人民便大量逃亡,劳动人手离开土地,更使生产荒废,饥馑频仍。相比之下南方比北方要安宁许多,因此很多北方人避难到南方,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这也造成后期南方得以与北方抗衡达百年。

汉末人口的急剧锐减就是队这一时期情况的体现。

这时曹操在众豪强中显露出了超人的才干和抱负。

3。曹操统一北方。对于这段历史,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重点来看看曹操的政令和法度。

〈1〉。扶植自耕农和抑制豪强的措施。《三国志》卷15《贾逵传》注引《魏略·杨沛传》: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及太祖辅政,迂沛为长社(今河南葛县东)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会太祖出征在谁,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为邺令……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由上可知,杨沛所以能抑制豪强,是由于得到曹操的支持。操对豪强的策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或犯科为歹,则抑制之。上述杨沛是贯彻操之抑制豪强较为有力的地方官。

总之,曹魏政权对豪强地主进行了一定的打击和抑制,尽管这些打击措施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但对安定社会,恢复经济,扶植自耕农,都起了积极作用。扶植自耕农经济与抑制豪强地主,是构成曹魏实力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

〈2〉。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士家屯田。民屯起自曹操都许之岁(196年),至魏亡(265年)始止,前后共七十年。军屯倡于建安之末,至魏亡未止。故屯田可谓与曹魏之兴亡相始终。曹魏对屯田经营之勤,效果之显著,在历史上独具特色,至今仍为学人所重视。曹魏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说明屯田范围甚广,但主要集中在许、邺、洛及其邻近地区。邓艾言:“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可证许在屯田事业中之首要地位。

关于军队屯田与士家屯田的区别

军屯中有军队屯田和士家屯田,军队屯田系集体耕种公地,谷物全部缴公,军中管士兵吃饭。士家屯田也是耕公家让种的地,但收获谷物按比例公私分成。以上傅玄所说的田兵即士家的主人,原来因他参军而令其家属在家种地(即屯田),他退伍回来后当然仍和家人屯田,所收谷物仍按比例与公家分成。傅玄所说的旧兵即指曹魏时的田兵,田兵及其家属搞的屯田,即士家屯田。

曹魏屯田的作用,约有以下五点:

(1)提供了进行安全农垦的环境。(2)使许多不生产者转变为生产者。 (3)造就了不少有作为的典农官与军政人才。(4)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较好地解决了军粮供应,减轻了农民运送粮草的劳役负担。

但是,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种种弱点,所有政治、经济状况也必然好景不常,屯田制度之趋于衰落同样不能避免。

〈3〉曹操的《求才三令》。第一次《唯才是举》命令颁布的时间,比《自明本志令》还早十个月左右。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

以上三个《求才今》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在收揽和使用人才方面,比较有度量和见识,证明他的成功并非侥幸。但是这种说法只局限于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平定关中这一段时间内。从此以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确定下来,操再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工作。与此相适应,操在用人和驾驭臣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前一阶段是操艰苦创业的时期,故他能做到“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等到后一阶段三分局面确定之后,操便有计划地铲除其统治集团内部的可疑人物,操之杀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就是具体体现。

〈4〉与汉朝的关系。“从汉献帝本人来说,他九岁被董卓拥立为帝,到被操挟持时也才十六岁。他到许后,生活得到安定,但操对他监视更加严密,更不能自由行使权力。他不甘心作傀儡,曾指使董承、王服、种辑等密谋诛操,事未发即泄,承等被夷三族。从当时天子独尊的情况观之,固未可厚非,曹操先后杀了董贵人、伏皇后、数皇子及汉百宫,也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性质。在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情况下,操不肯向献帝让权,而造成今其嗣子取代汉室的事实,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篡夺,对操的评价,主要还是应当从其政经措施和历史作用来衡量。”(引自:《三国史》)。

4。赤壁之战(见〈三国著名战役军事分析之---赤壁之战〉一文)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三国的曹、孙、刘三家都参加战斗。关于疫病流行对士兵战斗力的损耗,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濡须坞,军中发生了大疫,连司马朗在前线给士兵送医药,亦遇疫而卒,致使操不得不引军北还;又如嘉平五年(253年),吴大将军诸葛恪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因士卒疲病,死者大半,恪亦被迫退军。由此可知,遭遇疾疫,往往是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操于赤壁战后之次年下令说:“白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操与孙权书亦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裴松之在《三国志》卷10《贾诩传》注以为:“赤壁之战,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淩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松之所说“有运数”和“天实为之”,实际只能指偶然事故。假若操不轻敌冒进,在得到襄、樊和江陵之后,就巩固既得成果,然后俟机进取,则赤壁之败,就不是不可避免的了。所以我们说:赤壁之战,操所以败北,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偶然情况,二者相较,人事的因素,仍然是主要的。

6。汉中争夺战。(见〈论曹刘汉中战〉一文)

7。蜀荆州易主和夷陵之战。孙氏政权自始即以夺取荆州为国策。赤壁战后,荆州为曹、孙、刘三家分据。在荆州问题上,怎样对付刘备,成为孙吴内部有争议的问题。周瑜、鲁肃二人私人关系至好,但周瑜主张吞并刘备,鲁肃则建议联备拒操。孙权自己以为“曹操在北,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采纳鲁肃的意见,继续与刘备保持同盟关系。孙刘联盟不仅对孙权有利,对刘备更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即使其在荆州能够站稳脚根,并得伺机进入益州。在这殷时期内,刘备的力量究属有限,并不能危及吴的安全。从整个全局来看,吴的安全还是得到了加强而非削弱。

情况总是变化着的,政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等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孙刘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便无法调和了。过去孙权还以为刘备的势力不大,乐得与他和好,以共同防御曹操。这时刘备已得益州,吴国西面又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孙权自然不会放心。加之,吴国君臣对荆、益二州觎都已很久,而现在荆州多一半落于刘备之手,又使吴人很眼红。

《三国志》《关羽传》:“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吕蒙传》:“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实际上,这类事都是孙权寻找或制造的借口,即无其事,孙权还是会袭羽的。

刘备之建立蜀汉政权,也是其群臣的共同愿望与利益。于是刘备便作了皇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年号为章武(时为221年)。“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他这样作,既轻重倒置,也违背了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

(见《三国著名战役军事分析之---夷陵之战》一文)

至此,蜀汉复兴大业越来越渺茫。

8。蜀汉。(见〈汉末三国分析蜀汉〉一文)

9。魏晋。(见〈汉末三国分析魏晋〉一文)

10。吴。(见〈汉末三国分析之吴〉一文)

11。结语。汉末三国局面的开始是从黄巾起义,但其根源和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所以还是腐朽的东汉政权造成的。赤壁之战表面是军事上的失败,其实和经济,政治,天灾的原因是分不开的。而这次战役奠定了三国局面的形成。本来蜀汉在丢荆州前是有机会统一中原的,但是三国局面注定东吴要取回荆州,否则东吴就不是东吴国了。同时也是三国局面造成蜀汉有机会北伐中原。北伐局势是在夷陵之战形成的。这一方面是诸葛亮主观的成绩,另一方面是三国鼎立的牵制,根本上是战乱中南方和蜀汉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没有完全恢复造成的。可以说从严格意义上说的“三国”就是这一时期。蜀汉以一州联合东吴对抗中原,就是贯穿“三国”的主题。这也许是后人对不屈不挠的弱小蜀汉怀有敬意的原因。但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复苏,以中原为中心的形势再次恢复,汉民族的统一也就势在必行。而诸葛亮,孙权死后,蜀汉和东吴渐渐衰落,于是晋代魏统一三国。要注意的一点是,之所以中国能保持这么久的汉族割据,而没有什么大变数的原因是和世界行势分不开的。在曹操击败乌桓之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就没有出现。匈奴西迁,南匈奴南迁,鲜卑,突厥,羌族等部落没有崛起,南方越民族长期被吴压制。因此没有强邻的分裂中国得保无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