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日前刊登的《老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讨论还延伸到对诸葛亮的重新评价问题。6月12日陕西省召开的《出师表》学术研讨会上,西安社科院研究员党治国称“诸葛亮军事才能有限”;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黄留珠称“学术界心目中的诸葛亮与大众心目中的诸葛亮有着巨大的差别”;西安行政学院副教授刘军平称“诸葛亮不善于使用人才,甚至在使用人才上有‘小心眼’”……——对于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提出的“就是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倡议,众位与会专家均表支持态度。(据6月17日《人民网》报道)
对此我是不以为然。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这三者之间差距的存在,是客观的。
俗语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正从一个侧面反证了《三国演义》在国民中影响的深广;而如今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风行,也可谓再添新的注脚。而诸葛亮民间形象中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与《三国演义》的广为流布深入人心,正有着莫大的关联,实可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缘其影响。
《三国演义》,是部小说,是文学,重于虚构。譬如:火烧赤壁,史上主要是周瑜的功绩(君不闻杜牧诗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在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下,就被安到了诸葛亮的头上。
而史学研究,则在求真、唯实,——与前者,正是殊途。
文学的归于文学,史学的归于史学。所以,我认为众位专家齐“拉诸葛亮下神坛”,并无必要。因为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形象和史学形象是两回事,不应混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不是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乎妖”,而并没有当真、当回事吗?
而众位专家的齐“拉诸葛亮下神坛”,一个逻辑前提,自是把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混同,是在拿史学的标准去要求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以此推衍开,周瑜应该翻案——因其人并不偏狭,蒋干更应澄清——因根本未曾盗书,而曹操文德武功、一代英豪,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理应重新着色……其一,忙得过来吗?实可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其二,如此的强加自己意志于他人,强以人物的历史形象去标准化文学形象、民间形象,抹杀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存在的独立价值,其实质,实为一种狭隘的“唯史学论”、“史学万能论”,所体现出的,乃是种学术傲慢、学术霸权,——理应为人们所警觉!
言及此,就想起了前人一句话:“做专人固不易,做通人更难”(大意)。——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