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种叫“侍中”的官儿,级别很高,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其工作任务呢,就是帮皇帝出出点子,陪皇帝聊聊天,以及给皇帝做做心理辅导什么的。一听这工作任务,您就知道这做侍中的人肯定很聪明,很有学问。
不过也有那很笨的侍中。举个例子,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有个侍中叫皇权,汉桓帝问他:“皇侍中,这貂蝉是怎么回事儿啊?”皇权挠挠头,回答不出来。汉桓帝又问:“皇侍中,你说地震可怕不可怕?”皇权想了想说:“地震不可怕。”汉桓帝大怒,降了他的官,让他做议郎去了。
在汉朝,侍中是大官,每月能领100石粮食;议郎呢,是小官,每月只领70石粮食。皇权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好,薪水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
您会说:当时要是我来回答这俩问题该多好。地震可怕不可怕?当然可怕,汶川大地震死了多少人,塌了多少房,这不现成的例子嘛。貂蝉是怎么回事儿?貂蝉就是《三国演义》里司徒王允家的歌妓啊,此歌妓长得好看,貌比天仙,连董卓父子都为她争风吃醋,自相残杀……
打住,打住,您回答得是比皇权好一些,但是也不全对。地震可怕,这个不消说了;貂蝉可未必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位歌妓。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貂蝉只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即使有,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她还没有出生呢。事实上,汉桓帝问的貂蝉,不是一个人,是一套饰品:貂指貂尾,蝉指附蝉。
貂尾做饰品,由来已久。战国时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曾让麾下大将把貂尾缝在头盔上。到了秦朝,秦始皇延续了这个传统,不仅让将军在头盔上缝貂尾,而且让谋士在帽子上缝貂尾。除了缝貂尾,秦始皇还要求缝“附蝉”,就是用白玉或者金箔或者别的什么材料做成蝉的样子,缝在头顶。这样一来,秦朝的将军和谋士头上就各有一条貂尾和几只附蝉,合称“貂蝉”。
到了汉朝,又延续了秦朝的传统,侍中头上得有貂蝉,中常侍头上也得有貂蝉。侍中就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这个前面已经说了;中常侍呢,就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当时汉桓帝问皇权“貂蝉是怎么回事儿”,很可能就是瞧见了皇权头上的貂蝉,或者瞧见了某个贴身太监头上的貂蝉,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天天戴着这么一套玩意儿,于是随口一问,结果皇权不明白貂蝉的来历,惨遭贬官。
赵武灵王让大将把貂尾缝在头盔上,很可能只是模仿模仿少数民族,没有别的深意。秦始皇弄出貂蝉这一套饰品,却是大有文化内涵的。据三国时期袁绍的谋士应劭分析,貂聪明伶俐,敏捷精悍,蝉呢,站在高枝之上,喝露水度日,这两样东西分别寓意“办事精干”和“品行高洁”,所以秦始皇往大将和谋士头上放这两样东西,是希望他们能像貂一样聪明伶俐,能像蝉一样品行高洁。不用说,汉代继续使用貂蝉做头饰,也是这个意思。
从汉代往后数,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头上必不可少的东西。比如宋朝,宰相和亲王出席大型活动,一般都要戴进贤冠,进贤冠上一般都会缝貂蝉。什么是进贤冠?底下是一桶状的帽子,帽子上罩一拱形的外壳。如果在这拱形外壳前额正中缝一只很大的玉蝉或者玳瑁蝉,两侧各缝三只很小的金蝉,脑后再横插一只长长的貂尾,好了,这就叫“貂蝉进贤冠”,简称“貂蝉冠”。以后谁要问您什么是貂蝉冠,您如果说是貂蝉戴的冠,那就错了,应该是缝有貂蝉的冠。
最后说说《三国演义》里面那位歌妓为什么会叫貂蝉。您知道,貂蝉的主人是王允,王允的官职是司徒,汉末司徒级别虽高,论实权却远远比不上头戴貂蝉的侍中和中常侍,这王允大概是希望哪天自己的官帽上也能多一套貂蝉出来,所以就给家里某个歌妓取名叫貂蝉。他没别的意思,只是图个好彩头。
附注:此文参考了《初学记》卷12、《唐六典》卷8、应劭《汉官仪》《后汉书·百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