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如果让你在三国众多的谋士中挑选一个,作为你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你会选谁?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多智?因为他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还是因为他在中国数千年传说中的被神化?可是,按照现代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来看,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一、事必躬亲,犯了职业经理人的大忌。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九丈原的时候,司马懿向蜀军使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使者说,军中凡杖30以上者,都由丞相决断,而所食甚少。司马懿由此而感慨,食少而事繁,诸葛亮不可长久矣!果然,不久之后,星落五丈原。
而现今有许多职业经理人都出现了和诸葛亮同样的情况,公司内无论事务大小,都必须要经过职业经理人这一关,人事招聘、工资改革、费用报销,甚至办公室卫生,都要职业经理人点头。而中国有一句俗话: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拧几颗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想抓,但又什么都没有抓好。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适当地放权,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不仅可以使自己从繁杂的琐事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还能避免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现代许多职业经理人跳槽十分频繁,这个现象很有可能就是这些职业经理人在处理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的关系方面没有做到位,而使得老板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的。
抓大放小,调动部门、科室负责人的积极性,才是现代职业经理人处理各项事务的准则。
二、对人才求全责备,人才极难脱颖而出。
诸葛亮对人才的挑选十分挑剔,换一句现代话说,就是需求通才,而不用专才。而同期的曹魏政权则数次发布招贤令,只要有一技之长,德行有亏也能有发挥专长的平台。诸葛亮以自己为蓝本,希望人才能像自己一样在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几千年来,也就只出现了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放逐李严、廖立等偶犯小错误的人才,使这些大才不能为蜀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现代职业人也会有“眼里容不进沙子”的思想,下属的一次错误就有可能在他的眼中被打入冷宫,而挂冠离去,却在另一个企业中如鱼得水,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水至清则无鱼”,抱有对下属求全责备想法和行为的职业经理人,到最后通常是真正的人才离开了,又走回事必躬亲的老路。
另外,现代职业经理人也同样会在招聘人才时,面临选择通才还是专才的难题。而职业经理人通常是选择通才,也就是俗话说的“万金油”,但通才还有另一种解释:样样都懂,样样疏松,也可以称作为“庸才”。术业有专攻,因为在现代企业里面,专才比通才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缺乏培养后备人才意识,导致人才青黄不接。
蜀国前期,人才济济,但是在诸葛亮身死之后,就只有一个姜维勉强撑起大梁,在内外交困之中,蜀国成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后备的人才培养工作。吴国的周瑜,也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虽然在演义中说他气量狭窄,但他在对吴国的后备人才发掘和培养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是鲁肃、后是吕蒙,保证了吴国长久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