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版电视剧《三国》播映,恶评四起,首要原因是偏离原著太多。评论者叶匡政撰文《新〈三国〉为曹操翻案,偏离了“中国史心”》。 东方早报发表西风的文章:你说“扬刘抑曹”是历史的正解,我倒觉得刘皇叔心机深重:长坂坡假意摔子的伪君子,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真小人,谁更配得上“奸雄”二字?刘备遭袁术劫寨,走投无路,吕布不仅礼遇其家眷,好吃好喝地招待、收留这班残兵败将,还射戟辕门解其倒悬。不承想,白门楼上大耳儿落井下石,居然怂恿曹操杀掉对自己恩同再造的吕布,搞得见利忘义出了名的三姓家奴也瞧他不起:“是儿最无信者!”这是“扬刘抑曹”,还是明褒实贬?叶匡政认为“扬刘抑曹”是尊重“中国民间历代形成的公共记忆”,而“只以成败论英雄”是一种庸俗的历史观,孔子、屈原、诸葛亮、关羽“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精义所在’”。问题在于,立志一统天下、结束战乱的曹操,所主之事何尝圆满?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臧否历史人物以所谓的公共记忆为依归,算不算一种狡猾的“以成败论英雄”?对皇族的美化和对圣人、明君的期盼统领公共记忆上千年,后来才发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事实上,公共记忆一直在被塑造和不断变化,有时甚至会被彻底颠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对斯大林评价说:“是苏联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斯大林——斯大林对自己的人民曾犯下了大量罪行。”作为“达则兼济天下”的代表性人物,曹操统一北方、发布唯才是举的“取材三令”,对民众的休养生息有莫大贡献。与其说“扬刘抑曹”顺应了“中国史心”,不如说它在打压以曹操为代表的寒微阶层的政治崛起,为自命为正统的权贵集团摇旗呐喊。 小蒋随想:历史常常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记忆进行颠覆与新解,产生了标新立异出名这一途径。有人质疑标新立异,也有人振振有词反问: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也存在局限性,凭什么认为历史印象就一定客观?《三国演义》开篇说道: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已然揭露了一种客观规律。或者说,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未必总是以正义推翻非正义,或者是非正义推翻正义,而只是一种事实;谁人能当皇帝更不是以英雄与否来判断。刘备自诩“大汉皇叔”,貌似“根正苗红”。但是,汉朝的开创者刘邦与“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究竟谁是真英雄、谁是伪君子,也是个千古课题。三分归一统后,曹氏家族的胜利果实还不是被司马家族黄雀在后地夺去?历代皇帝一旦位登九五至尊,便有了种种天赐祥瑞之说,似乎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就是所谓的“龙种”。其实呢,都是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已成历史,争论千年前的是非,有多少现实意义?何况,小说、电视剧更多是为了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