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次要人物享有很高知名度的莫过于陈宫了。“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回转身,自埋怨,我自己做差……”一曲“捉放曹”,脍炙人口,言派老生那悠扬宛转的唱段,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弦,引发过多少感喟与叹息啊!是啊,作为一个有肝胆、有谋略的豪杰之士,乱世风云之中,他本来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可后来怎么竟殒首白门楼,成了吕布的殉葬品了呢?他太令人同情了,又太令人惋惜了。
陈宫,字公台,本为中牟县令,曹操谋刺董卓未遂匿名逃跑,经过中牟时被县吏捉获。当时董卓炎势薰天,这本来是邀功请赏、飞黄腾达的难得机会,可是陈宫不仅没有利用这一千金难买的时机,他不仅放了“朝廷要犯”,而且弃官不做,跟犯人一起逃走了。这是何等肝胆!何等的识见啊!
陈宫与曹操间行东归,途经陈留吕伯奢处,吕为曹操父执,,杀鸡为黍,热情招待。曹操惊弓之鸟,性复多疑,吕伯奢去打酒,他怀疑其去告密,仓卒间杀了吕家八口,后见厨下在杀猪,才知是误会。曹陈二人逃离途中遇到骑驴沽酒归来的吕老丈,吕问贤侄为何匆匆离去,连饭也不吃?曹操说,你后面谁来了?吕一回头,又被曹操一剑斩于驴下。刚才是误会,身处乱世,情有可原,现在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又把热情待己的父执杀害了呢?--这回陈宫有意见了。他质问曹操,想不到曹操回答得更出人意外:“斩草要除根,不杀他不要回去报告吗?我这人做事,宁愿我对不起别人,不能让人对不起我!”——“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奸雄以自白的方式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它概括了古今剥削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人生哲学!难怪一出“捉放曹”久演不衰!
陈宫捉放曹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本来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拯国济民大仁大义的英雄,故弃官相从;谁料崐面对的竟是一个奸险谲诈的野心家!陈宫太失望了。把这一奸雄除掉吧?一想,又何必走到另一极端呢。经过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陈宫乘夜不辞而别了。
这就是“捉放曹”故事。从此,人们把批判和鞭挞给了曹操,而把同情和惋惜给了陈宫。
这是小说家虚构的故事,曹操经过中牟见执又被放历史上确有其事,但都不是陈宫,陈宫也没做过中年县令。杀吕伯奢全家倒真有其事,但其经过和责任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今家喻户晓“捉放曹”,则是小说家移花接木、巧于缝合,经过艺术典型化创造的结果。结果它以假乱真,千百年来反倒“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捉放曹”是“命运”的悲剧,不是性格的悲剧,识人要有个过程,曹操的为人由不得他,他的悲剧在后来——弃曹之后,他跟随了吕布。
吕布虽然勇猛过人,但却是不讲信义、轻于去就、反复无常虽有勇而无谋的小人,而莫名其妙,陈宫竟成了吕布的谋主,即军师或参谋长。
陈宫加入吕布集团之后,以曹操和刘备作为主要对手,取兖州,战濮阳,直到下邳城鏖兵他与吕布同时被擒彻底失败,他为吕布出了许多高明的主意,大半未被吕采纳,或虽采纳而未奏效,落得个落在曹操手内身首异处的下场。
陈宫被擒后,面对胜利者,他说:“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曹操问他:“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他回答说:“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虽然审问是咄咄逼人,然曹操对他颇有留恋之意。而陈宫则“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曹操下令送其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陈宫也不开口,引颈就刑。陈宫死得倒是刚烈,不过他抛弃曹操却选择与曹操绝对不能并论的吕布,实在是毫无道理。打离开曹操之后,他似乎就负着一股气,其后的选择似乎是出自意气,加之小说作者有强烈的贬曹倾向,故把过多的同情给了陈宫。其实,陈宫的立身选择实在是不足为训的。
曹操即使可说是“心术不正”,然而毕竟是英雄;吕布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嫉恶如仇的张翼德便骂他是“三姓家奴”,他纯粹是小人。
陈宫不光委身这样注定要失败的人物,而且尽忠于吕布,三番五次地设计谋害在海内享有仁义盛名的刘备,而且极力促成吕布与袁术的联姻,袁术可是个公开称帝反对汉朝的叛臣逆子啊。陈宫的是非观念那里去了呢?他眼里除了吕布还有别的没有?应该说陈宫失身于吕布,他的悲剧是咎由自取。
与陈宫恰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来看看田畴。
田畴自幼喜爱读书击剑,董卓挟汉帝西迁后,天下大乱,州郡纷纷割据。幽州牧刘虞,自以为是汉家宗室,应该表现对于朝廷的忠诚,想派使者到长安奏献表章礼品,但苦无大智大勇的人。这时大家推荐年仅22岁的田畴,刘虞召见他,见他谈吐不凡,十分高兴。要给他准备车骑送行。田畴认为世乱路遥,不宜招摇,只有轻装简从,绕道塞外方可。刘虞听从他的意见,果然胜利完成任务。朝廷十分满意,下诏封他骑都尉的官。他认为天子蒙尘,国家不幸,不应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政府部门要聘他担任职务,他也谢绝了。他辗转回到幽州复命时,幽州已经被北方军阀公孙瓒占领,刘虞也被杀害了。田畴就谒祭刘虞的庐墓,在墓前展读表章作为复命,祭毕不哭而去。
公孙瓒知道后勃然大怒,他派人将田畴抓来,责问他为何哭拜刘虞,不来向自己复命?田畴从容答道:“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刘公能够不失忠节是难能可贵的。我的复命章报,恐怕不是将军你所喜欢听的。将军要举大事,以求所欲,现在先杀了无罪之君,又要害守义之臣,如果你执意这样做,恐怕燕赵之士宁蹈东海而死,也不愿跟你合作了。”公孙瓒为他的壮烈精神感动,竟没有杀他。
从公孙瓒处脱身后,田畴看到天下大乱,就率领宗族数百人迁入塞北的徐无山中。徐无山僻险难入,山内平敞开阔,田畴带人在这里开发,居然成了乱世桃园。后来前来依附的百姓多了,有五千余家,没个组织和章程,显得混乱。大家共推田畴为首领,他与大家制订法规礼仪,兴办学校,山中居然出现了人怀礼义、道不拾遗的局面。连塞外的少数民族都服其威信,乌丸、鲜卑等都派使节前来贡礼致敬。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北方四州后,曾先后几次带着将军的印绶来招辑,袁氏虽然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但田畴看他成不了大事,一直拒不受命。绍死后其子袁尚又派人征召,田畴依然不为所动。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消灭了袁绍的势力后准备北征乌丸。乌丸是塞外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乘汉末战乱,经常侵入塞内杀掠,对北部人民生活危害甚大。曹操派使者征召田畴,慎重地征求他的意见。使者一到,田畴马上叫下人准备行装。门人很不解,问他:“从前袁绍景慕您,郑重其事地五次派使节来,携贵重礼品来征聘您,您始终不为所屈。现在曹公的使节一来,您急急忙忙地怕赶不上似的。这是为什么?”田畴笑着说:“这不是诸位所能理解的。”其实说起来并不难理解:因为曹操非袁绍可比啊。田畴随使者赶到曹营,曹操即任命他为自己的司空府的属官。一经交谈,曹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马上表示:“让田子泰担任我的属官不合适。”第二天,即以朝廷的名义举为茂才,拜为条县令,挂着名义随军当顾问。在曹征服乌丸扫平边患的过程中,田畴充分发挥自己长居边地了解敌方虚实熟悉地理环境的优势,提出了从卢龙口出塞的奇袭战略,对于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事后受到封侯之赏。
田畴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不同寻常的志节终于为自己寻找到了施展抱负表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以自己对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贡献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