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历史上一个十分强大的王朝,汉高祖刘邦在经历多年的楚汉争霸后,终于一统天下。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认为东汉灭亡的原因非常特别,不是像秦末六国一样弱肉强食,而是倒在自身的强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白登山之围开始了大汉朝对外和亲,求和的历史开端。实际上,经历了灭秦、楚汉争霸和扫清内部势力之后的汉朝十分空虚,实力不济,败给匈奴也是情理之中的。刘邦之后汉朝由吕雉一人掌权。虽然历史各家对她评价不高,认为她长期求和有失大汉朝尊严,对内打压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隐忍恰恰是当时汉朝所需的。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模式下,大汉朝的国力开始由空虚走向富足。《史记·平淮书》将其评价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见,文景之治的收效十分庞大,而中央军权的加强也为后世带来了效益。这一切,都是在和平时期下得到的。
当到了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前人打下的基础派上了真正的用场。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了和匈奴为期长久的厮杀,双方打了足足14年。在此期间,名将霍去病,卫青多次给予匈奴重创,匈奴主力在漠北被全歼,从此一蹶不振,不肯向大汉朝低头的部分匈奴部落开始向西遁去,为祸中亚、西亚和欧洲。
实际上,汉武帝在位时期,几乎将周边所有的异邦全都打了个遍。每占领一片土地都会依据该地的价值决定后续。若该地有利用价值,则会从内陆迁徙人口占领生活并且驻军。若无用之地则悉数毁坏不留基础。也因为这点,异邦越来越弱,而大汉朝则越来越强。
可能是对外长期安逸的外交环境麻木了汉朝君王的心,中央朝廷开始衰败,直接造成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画面。实际上,自新朝、玄汉等政权相继出现又相继倒台的这段时间里,外部势力都始终无力进犯中原,关键原因就是前期被大汉朝压的太狠,无力恢复本身的实力。
其实东汉和西汉的气质完全不同,汉武帝北伐匈奴,开疆拓土,张扬粗犷;东汉相信和平共处,对周边蛮族非常友好,士大夫们都文质彬彬,农民淳朴。殊不知已经引狼入室,匈奴、鲜卑、南蛮、西羌逐渐内迁。东汉末年,匈奴甚至迁居到了长城之内。
“屋漏偏遭连夜雨”大汉帝国与蛮族的战争还没开始,一种伤寒病却先席卷中原,随后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天下大乱。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时候,东汉人口已经从6000多万下降到几百万人。蛮族虎视眈眈,都想趁着汉朝四分五裂、人口稀少出击,结果都被打回去了。
蛮族们万万没想到,东汉此时不是人多力量大,正相反,进入了人才爆发的“三国时代”。北方的匈奴使者得意洋洋地拆穿了曹操的伪装,被曹操斩杀,随后曹操又在单于朝见汉献帝之际,将单于软禁,把匈奴分成了五部分。匈奴在计谋上惨败于曹操,还算幸运的。
联合袁绍的蹋顿单于带着十万骑兵助阵,被曹操的骑兵卫队在战场上斩首,成为第一个被汉军杀死在战场的单于。被打怂了的匈奴退出了前线,继承者的鲜卑更弱,败在了公孙渊的手下。西北的羌族更是被马超打得伸头都不敢。南方的孟获更是不幸遇到诸葛亮,被俘虏了七次。东南的孙权更是派兵攻入台湾,打败台湾土著,将台湾收归版图。
汉朝对外最强势的三国也是汉朝的尾声,其实王夫之所说的“以强而亡”,更多的是反思内政与制度的大趋势。“汉以强亡”中的“强”是对外来说的,对于外部势力,汉的国力是非常强劲的。每当中原王朝没落之际,都会伴随着外族的入侵,很多朝代也因此亡在外族手上,如宋朝,明朝等,但大汉王朝却不同,即使在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之际,汉代到了后期仍然吊打四方蛮夷,在军事上一直保持着强势地位,外族根本没有机会染指中原,因此后世也给予了汉朝很高的评价“独汉以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