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大智若愚的东吴智者鲁肃

鲁肃是东吴第二任大都督,却一直给我留下灰白的印象。当我再读三国时,这种印象竟然改变了——他实际有大智慧,只是为人内敛些。周瑜说他“胸怀韬略、腹隐机谋”,这个“隐”字,便是最好的注脚。

鲁肃初到东吴,就受到孙权的敬重。两人同榻抵足,共论天下,终夜不倦,这一幕极似唐肃宗与李泌。孙权请教帝王之略,鲁肃说:“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只有后来的诸葛亮才能与他媲美;鲁肃这次谋略,诸葛亮或有吸收,因为他们之间有个诸葛瑾。

此后,鲁肃便按着自己的谋略低调前行……

建安年间,曹操荡平荆州。刘备败走汉津,诸葛亮劝他结孙权为援;孙权接到檄书,鲁肃劝他结刘备为援。两位大略相通者又一次不谋而合。面谈时,诸葛亮曲折婉转,鲁肃坦白率直,最终取得共识,两人同到江东。孙权问所探如何,鲁肃说“已知其略”,可见他对刘备假意作难、诸葛亮勉强起行看得十分清楚。接着,他在文臣武将之间力排众议,“众人皆可降,惟将军不可降”,二句至论让孙权下定决心。

然而,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他面前——瑜亮之争。可以说,从始至终,鲁肃与周瑜形近神远,与诸葛亮形远神近。在孙刘联合之际,周瑜对诸葛亮甚至刘备动了杀机,鲁肃则晓以大局,苦心规劝。周瑜让诸葛亮到聚铁山断曹操粮道,鲁肃两头通气,化解矛盾;周瑜设宴杀害刘备,鲁肃择机而入,化解尴尬;周瑜限诸葛亮三天内造十万枝箭,鲁肃暗中相助,化解矛盾……在鲁肃调停之下,周瑜、诸葛亮开始了短暂的联手,并定下火攻之计。这个过程里,鲁肃每疑必问,很好地把握了两人的心思。但是好景不长,诸葛亮借来东风,周瑜再次派人将他斩首,此时鲁肃不再规劝,大概是万事与东风齐备了吧。

东南风起周瑜杀孔明在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赤壁之战,周瑜与诸葛亮各领风骚,留守大寨的鲁肃却不可忽略,他完成了自己的戏份。整场战争,没有鲁肃的争取,就没有孙刘联盟,没有鲁肃的周旋,就没有瑜亮合璧。这是一个暗淡的配角,鲁肃的表演也不温不火,堪称绝妙。

借荆州是鲁肃一条阶段性策略。他曾对孙权说:“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诸葛亮与他相合。暂借荆州给刘备深有用意,这样一可隔开曹操的攻势,二可抑制刘备的发展。马良对刘备说“荆襄四面受敌之地,不可久守”,其间苦楚,刘备自知。当周瑜进攻刘备时,鲁肃认为不可,因为孙权正在合肥作战,孙刘联合仍是必须。周瑜不听,几遭败绩。而鲁肃三次到荆州,讨要地盘,不过是阳奉阴违。第一次,他看到诸葛亮军容整备,羡叹“孔明真非常人也”,实在是惺惺相惜、情不自禁。周瑜死时,诸葛亮前来吊丧,鲁肃自思“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他对周瑜的做法是何等不屑。

其实,鲁肃与诸葛亮都在等待时机,一个“观天下之衅”,一个“待天下有变”。两家长期联合,是因为他们大略相通,并非交情所能致。鲁肃得知刘备要取西川,就把庞统推荐给他,以制约诸葛亮。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得二就未必了。事实上,由于庞统与诸葛亮相互制约,刘备曾一度杵在葭萌关,进退两难。

诸葛亮取代庞统,帮助刘备夺取了西川。情势有变,孙权震怒,鲁肃说“已思得一计,正欲告主公”。他已作好打算,即请关羽陆口赴会,或逼或杀。席间,鲁肃胜在辞辩,关羽胜在蛮横。鲁肃无功,却抓住了另一个绝好机会。曹操取下汉中,刘备迫于压力,将荆州三郡退还东吴,由鲁肃接收。这时,在合肥一带,孙权正与曹操大战,东吴付出了惨重代价,周泰、凌统重伤,陈武、董袭阵亡,最后以求和告终。曹操班师回到许昌,管辂设卦,“东吴主亡一大将”。鲁肃怀着遗憾病故了……

记得有一次,孙权下马而立,等候鲁肃,诸将感到惊异。孙权说:“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鲁肃说:“未也。”孙权说:“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鲁肃说:“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其志大矣。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