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无人可敌的战略大师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丧父,奉母至孝。为人好击剑、骑射,仗义疏财。周瑜曾评价: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建安五年,孙策病死,孙权即父兄基业。周瑜亲往去请,以“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说之,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

鲁肃战术方面在演义里几无表述,但是战略方面江左却无人可比,目光长远,放眼全局。可以这么说,孙权能够坐稳江东,成万事基业,鲁子敬功不可没。

Ⅰ、榻上策建安五年,周瑜荐鲁肃于孙权。

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人皆散,权留鲁肃共饮,同榻抵足而卧。至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之余业,思立桓、文之政。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答曰:“昔汉高祖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也,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好议论。)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肃曰:“古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恐将军不肯为耳。”权大喜,披衣起谢曰:“深承教诲,愿共享富贵!”自此,权大喜,赠鲁肃老母衣服帏帐,居处受用。

因为此策是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

在天下仍是一团糨糊的公元200年,鲁肃就已经看出汉朝的气数已尽,可谓是一语惊人,这是何等的见地。此时“北方多(事)务”,曹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的多,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首要敌人是曹操,这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鲁肃的战略是这样的:首先,先鼎足江东,站稳脚跟,这是第一步。然后,趁着北方多事,袁曹自顾不暇时,进军刘表,夺取荆州,竟长江所极,这是第二步,最后才是图天下。可以说,鲁肃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建安五年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世人常常将诸葛亮在七年后提出的隆中对解读成各种版本,几乎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从战略筹划上讲,榻上策实在是与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隆中对讲天下大势,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榻上策讲曹操不可卒除;隆中对讲先鼎足,以待天下有变,榻上策讲以观天下之衅;隆中对讲先取荆州为本,后取西川建国,榻上策讲先鼎足江东为本,再占领荆州称帝;隆中对的最后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榻上策的最后目标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虽然两策的最终目标全部失败,但是两策对吴蜀两国的战略意义是绝对不可否定的。鲁肃未能预见到刘备能够成为未来的第三种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逊一筹,但这对于建安五年的鲁肃来说,确实算不得战略上的污点。

鲁肃阐述完自己的战略构想,孙权“大喜”,“披衣起谢”,若干年后又评价:子敬一见孤时,便有帝王大略,此一快也。罗贯中对榻上策的评价也很高,整部三国演义,小字注好议论的只有此一处。

可叹的是,孙吴因为内部的种种原因,在第一步的站稳脚跟上就磨蹭了三年,一直到建安八年十一月,才对荆州采取了一次军事行动,可惜以失败告终。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的战略目标没能实现。此后就再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起兵北伐时,荆州才被吕蒙夺下。

鲁肃认为荆州是帝王之资,孙吴后来也的确是取荆州而建国称帝的。诸葛亮也提过荆州的重要性。既然两策都提到要占领荆州,那么从战略角度上看,孙刘两个势力的矛盾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Ⅱ、联刘抗曹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一统北方,起大兵八十三万下江南。刘表之子刘琮以荆州降曹,江东上下震惊。

张昭等谋士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他从孙权的角度说: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为操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政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曹操,欲安所归乎?官不过封候而已,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十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为自己,不可用也。将军详之,早定大事。孙权感叹:诸人议论,甚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战略思想也是鲁肃第一个提出来的。鉴于曹操的强大,鲁肃认为孙刘联盟是当时唯一生存下去的选择。这一战略思想,与北岸杰出的战略家诸葛孔明是完全相同的。周瑜也是主张抗曹,但是他的战略与鲁肃相比却未免逊色。

鲁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

周瑜:先杀刘备,再灭曹操

这就是周瑜和鲁肃的分歧点,即使是在曹操大军压境的,万分危机的时候,周瑜也经常认为刘备诸葛亮为江左之患,一再主张干掉之,这在战略上是一种可怕的短视。与周瑜相比,鲁肃则站的很高,懂得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不止一次的对周瑜进行劝阻。

却说周公瑾当闻徐、丁二将,言孔明神机妙算如此,瑜遂有和曹害刘之心,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破之后,攻刘未迟。”周瑜从肃之言,唤集诸将听令。(098)

瑜猛省,言曰:“孔明早已料吴侯之心,又高吾一头也。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遂令人请鲁肃连夜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客人,诚乃万人之耻笑耳,非大丈夫之所为也!”(088)

肃曰:“公欲见玄德,何意?”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今若不除之,乃东吴之大患。吾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国家也。”鲁肃劝之不从。(089)

孔明曰:“望子敬暂借船二十只,每船借军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帏幔,各船要草千余束,密布两边,皆在江岸伺候,别有妙用。第三日,请子敬至此看箭。却不可教公瑾知会。倘事泄,则吾计不成,必累子敬矣!”肃领诺,回报周瑜,言道:“他也不用箭竹羽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不省其意。肃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派三十人,皆用青布为幔,上插旌旗,内安谷草,缚在两边,皆屯于孔明船边。(091)

大敌当前,总想着怎么样自断一臂,可以这样说,周瑜的战略目光并不十分广大,甚至可以说是短浅。杀了诸葛鸟人,别的不说,火烧赤壁最需要的东南风就肯定不会出现了。

Ⅲ、借荆州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历史上的借荆州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赤壁之战后,周瑜攻下南郡,将南岸分给刘备,改名为公安,这是刘备在荆州最初占有的地盘。建安十四年,刘备去见孙权,“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刘备到了京口,来向孙权借地盘,借什么地盘呢?南郡,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借荆州。鲁肃是同意的,但孙权没有同意。建安十五年,周瑜死后,鲁肃再次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终于得到孙权同意。也就是说,史上的借荆州是刘备向孙权借或者干脆说是要地盘的一个事情。

当然这个荆州不是完整的荆州,因为荆州的北部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在曹操的手上,孙权说了也不算。最多只能说刘备借南郡,他要的只是这块地方。而且江南的其他四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武陵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不能算借。

但是在演义里,我们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描写。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演义里根本就没有这一档子事。

来看南郡,刘备是怎么得到的?

瑜曰:”玄德公移兵在此,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否?”玄德曰:”闻知足下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瑜笑曰:”吾东吴久欲吞并汉江,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玄德曰:”胜负不可预定。自古云:‘欺敌者亡。’又俗语云:‘事无必取。’曹操北归,令曹仁守南郡等处,必有奇计。更兼曹仁勇不可当:但恐都督不能取耳。”瑜曰:”待吾取不得南郡,从公取之。”玄德曰:”子敬、孔明在此为证,都督却休反悔。”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悔之有!”孔明曰:”都督此言极是公论。古人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先尽东吴去取;若不下,主公取之是也,有何不可哉!”周瑜相辞。

周瑜若取不下,刘备可自取。这是周瑜亲口许诺、鲁肃孔明作证的,这就为刘备后来的夺南郡提供了合法性。

[先尽东吴去取],这条刘备根本没有食言,我让你先打,保证不搅和你。

[若取不下],到刘备占领荆州时,周瑜也的确没取下。

[然后再取]。也就是说,虽然有取巧嫌疑,但刘备取荆州是合法的。

如果说这合同有诈,那也只能怪没看明白就乱按手印者,谁叫你答应的那么痛快,而不能迁怒于证人。在这件事情上,鲁肃没啥错误。

那么演义里的“借荆州”说的又是一件什么事?

孔明曰:”曹操统百万虎狼之众,动以天子为名,吾亦只以为疥癣之疾,岂惧周郎一小儿乎!若只说恐先生面上不好看,我教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此理如何?”肃曰:”孔明还夺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曰:”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暗弱,我主待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肃教立文书。

很多朋友都通过这一个事情,就断定鲁肃是个无用的老实人,这样就太小看鲁肃了。

这个荆州该不该借?

我认为该借。

很简单,在演义里,荆州不是在孙权手中,而是已经是在刘备手中,鲁肃说不借他就能把荆州还回来吗?能吗?不可能,一百个不可能。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讲明了要取荆州为基业,再加这是刘备自己动用武力所得,并不是去京口向孙权白要的,所以也是绝不可能白送给孙权的。鲁肃强要的后果只能是双方正式翻脸、兵戎相见。

现在是不是孙权和刘备正式翻脸的时候?

不可否认,如果周瑜真的能轻松灭掉妖人诸葛鸟人刘备,再迅速入蜀灭掉刘璋,那么当然更能与曹魏抗衡。可问题就在于此。

第一、周瑜不可能轻松消灭诸葛亮和刘备。无论是美人计也好,假途灭虢之计也罢,都被诸葛亮轻松的化解。要想兵不血刃夺回荆州是不可能的。要想抢回来就必须全面开战。

第二、即使强行用军事手段推了刘备,也不过是两败俱伤之局。再想进川灭刘璋基本上就是妄谈。而且川路难行,灭蜀必然是况日持久的战争,曹操能坐视不顾?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闻足下欲取西川,亮以为必不可也。益州民强士险,刘璋暗弱,足可以自守。今欲举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或有愚人见操失利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今操三分天下有其二,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安肯坐守中原而老王师乎?今孙将军兴兵远征,非长计也。倘操兵一至,江南齑粉矣!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总之,先灭掉刘备诸葛亮,夺回荆州,再迅速入蜀灭掉刘璋,形成天下二分的战略在根本就是失败的。周瑜执意对刘备开战,想用军事手段夺回荆州,本身就是无视大局,战略上的短视,没有看到孙刘联盟是当时两家能够生存的唯一之道。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千方百计阻止孙刘联盟正式翻脸,战略上远胜周郎。

另有朋友拿鲁肃后来一再阻止周瑜对荆州动兵来说事,说鲁肃背叛了榻上策云云。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榻上策有一个大的背景或者是前提,就是北方多务,这是至观重要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榻上策描绘的天下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北方多务”的大前提已经不存在。争夺荆、襄,据江而守,看狗咬狗,伺机进取中原的战略蓝图已经无法实现。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根据形势的变化,东吴的战略计划也必须要改变。鲁肃根据形势迅速调整了计划,果断地做出联刘抗曹的决定,这等审时度势的应变才能,犹为可贵。

借荆州能除了能保证孙、刘联盟外,还卖了刘备一个大大的人情。

曹操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早有细作报知吴侯孙权。权聚众将商议,张昭进曰:“昔鲁子敬与玄德有恩,其言必从,更兼是吴中佳婿。可差人往子敬处,教急发书过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则江南之患可解矣。”孙权即差人往子敬处,令求救于玄德。鲁肃遂修书,遣人到荆州。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孔明。孔明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孔明看毕,孔明曰:也不动江南兵,也不动荆州士,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回书与鲁肃,教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不能不说孙权得过此劫,还要靠了借荆州之故。

Ⅳ、三要荆州鲁肃想不想要荆州?

想,当然想。

鲁肃进言曰:“荆州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江陵,有金汤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鲁肃的榻上策要实现,荆州是必须要占的。所以,鲁肃四次前往要荆州协商应该都是真心想要。

但是,我们也知道,他每次都被忽悠而回。

诸葛孔明和鲁肃在演义里的形象,正好是两个极端。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孔明机智圆滑,处处高人一筹,整个一赵大忽悠;鲁肃老实巴交,次次吃亏上当,形象接近小范厨师。演义里,鲁肃三次和孔明谈判,三次被忽悠而回。荆州依然为刘备所有,鲁肃毛都没拔下来。

比起玩手段,周瑜和诸葛亮本是一路人,鲁肃远远不行。

第一次要荆州,孔明提出,荆州原是刘表基业,应由其子刘琦占据,若刘琦不在,别有商议。要知道荆州不是从孙权手中要的,这样说名正言顺。鲁肃见刘琦病入膏肓,不过半年必死,便同意达成协议:若刘琦不在,荆州归还东吴。

第二次要荆州,孔明提出取得西川后,再还荆州。周瑜一眼识破,顿足曰:”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允与借地,实是混赖。说道取了西川便还,知他是几时?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知他谁后谁先?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城池,必须连累足下,吴侯一怒,九族难保也!”鲁肃闻言,痴呆了半晌,将文书掷地下,泣曰:”恐玄德不负于我。”以己度人,被忽悠了还念念不忘,这是多么的老实巴交啊。周瑜提出要用美人计夺回荆州,鲁肃也没反对。

第三次讨荆州,又被孔明用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借口忽悠,又是周郎点醒鲁肃,鲁肃同意了周郎的计谋。

其实,客观的讲,要荆州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荆州既然已经为刘备所有,那么让他吐出来绝对是万分荒谬的。鲁肃前去索要,结果已经是注定了的。换了谁也不会给的。

鲁肃对荆州问题始终坚持着先用政治外交手段解决,这就是他战略眼光高超的表现。事实求事的讲,鲁肃对诸葛亮的奸猾判断错误,并不代表他对当前形势看不明白,更不代表大局判断的不正确;周瑜对诸葛亮的计谋判断正确,不能证明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就比鲁肃强,也同样不能代表周瑜的战略正确。所谓周瑜的远见——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鲁肃拦着,孙刘联盟早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泡沫了。而说到所谓的全局战略,一来鲁肃对局势的判断远胜周瑜,二来鲁肃的外交失败不能抹杀他战略上的功绩。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大局观,鲁肃才会坚持对刘备使用外交政策,而不到万不得以绝不使用军事手段。这点在周瑜活着与周瑜死后完全一致。鲁肃在世时,尽管孙、刘为争荆州矛盾重重,但因有鲁肃两边乱跑,双方联盟仍能保持,这对于蜀、吴都是有利的。

我们应该看到:

鲁肃第一次主动讨荆州,阻止了周瑜的起兵与刘备、诸葛亮共决胜负,复夺城池的军事行动。

鲁肃第二次前去讨荆州,签订了夺川便还的协议。但,如果鲁肃若不是对孙刘联盟着想,又为何会同意诸葛亮的拖延时间?

鲁肃第三次前去讨荆州,被诸葛亮的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借口搪塞,但同样暂时缓解了两方的全面军事冲突。

周瑜的战略思想就是出自于鲁肃的榻上策,先夺荆州,再图天下。只不过两人对荆州的态度天上地下。周瑜的战略思想与吕蒙相同,实施于暴力手段,即起兵打南郡,用军事手段夺回荆州,孙刘联盟不予考虑;鲁肃认为自家互相吞并,曹兵乘虚而来,其国危矣是一种大局上的考虑。容某亲见玄德,将理去说是最大程度的保证两方不开战。不以战争的方式解决是最好的办法。

荆州问题上,鲁肃愚蠢,其实是大智若愚,而孔明虽乖巧,却是狡诈。孔明这样做是不能取信于盟国的,不仅使双方矛盾得不到解决,且日益加深,不算明智之举。可以说关羽兵负被杀,荆州被夺,除了自己的性格问题外,诸葛亮也要负上一份责任的。吴、蜀同盟被破坏后,孔明派邓芝赴吴。陈说利害,蜀、吴又重申旧盟。

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可以说,江东的鲁肃,实在是个难得的人才。

Ⅴ、单刀会前面说过,既然榻上策和隆中对都提过占领荆州,再图天下,那么孙刘两个势力的矛盾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等到刘备占领益州的时候,荆州问题终于激化。

孙权的态度十分强硬:当初刘备找我要荆州(?)时,说取了西川便还荆州。今已得巴、蜀四十一州,须用取索汉上诸郡。如其不还,即动干戈。”关羽的态度更加的嚣张,不光动手,而且动手,暴力逐回官吏,拔剑对使者诸葛谨:不看军师面上,教你回不得东吴!强硬对嚣张,谁都不愿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两方的矛盾已经无可阻止,大战一触即发。

鲁肃呢?

鲁肃还是不愿意打,于是向孙权请示,制作单刀赴会之局,邀请关羽前来进行协商。先以善言说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不行的话,伏下刀斧手杀之。再不可行,才发兵与决胜负。其实如果鲁肃愿意打,从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代替周瑜,掌管军事大权,机会可说是大大的有,早开打就完了,何必搞什么单刀赴会,还善言说之呢?

正当两岸气氛十分紧张之际,意想不到的和事佬来了:

云长自回荆州。鲁肃与吕蒙共议:“此计又不成,如之奈何?”蒙曰:“一面申报吴侯,起兵与云长一战,有何不可?”肃即时使人申报。孙权闻之大怒,商议起倾国之兵,来取荆州。忽报:“曹操又起三十万大军来也!”权曰:“且教鲁肃休惹荆州之兵,移兵向合淝、濡须,以拒曹操。”

如果曹操事先知道起兵会造成何种后果,我相信打死他也不会干这个事的。

回正题,我们通过鲁肃的态度可以知道,鲁肃是不太愿意和刘备兵戎相见的。首先我们必须要否定鲁肃怕了关羽,连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害怕关羽?其次也要否定鲁肃和刘备如何私交什么的,三次瞎跑,恐怕泥人也有三分火气。通敌卖国那就更是扯淡。至于鲁肃为什么不太愿出兵,我认为可以分四点来详谈:

第一,还得回到东吴的国策,即当年鲁肃制定的榻上策来说。鲁肃的榻上策上说的很明白,争夺荆州的最好时机是趁[北方多务],这样才能顺利保证战略的实施。而对照当时的形势,曹操在北方虎势眈眈,随时可以大兵南下,这绝对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第二,用军事手段来解决荆州问题,就代表着孙刘联盟正式破灭,刘备和孙权两大势力的正式翻脸。这才是高瞻远瞩的鲁肃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此时对荆州动武,刘备从益州打过来是必然的。两路开战,以孙吴此时的军事实力能不能扛的住,完全就是未知数,所谓战胜没有必胜的道理,孙吴是否输的起。事实上,仅仅是刘备从益州打过来,孙吴就接近崩溃。如果不是上天赐下一个陆伯言,吴国很可能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始终以大局为重的鲁肃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后果的。

忽报张昭自建业而来,权召入问之。昭曰:“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昔日,此人与刘、张在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损其父子,必起倾国之兵,与彼报仇矣。备奋力死战,东吴何可当也?”权闻之大惊,乃跌足曰:“孤失其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

瑾曰:“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再三以天子为由,遣使吴侯,命将令袭荆州,吴侯深不肯许。因吕蒙蒙眬启于吴侯,却擅自兴兵,误成大事。吴侯因吕蒙仇害关公,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过,非吴侯之事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久慕陛下,恨不能见面。今吴侯令臣为使,愿交割荆州,仍还其降将,送归夫人,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未审圣意若何?”

第三,刘备占荆州,对孙吴来说,就等于把荆州北部的防守义务全部推给了刘备,孙权只须防守合淝一线。从而能屡屡从合淝出兵展开攻势。但是在用武力夺回荆州之后,东西两面分兵,需要防守的战线一定会拉的很长,分出了大量兵力镇守,必然会导致孙吴可动用的兵力大大减少,这在战略上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

第四,曹操三分天下而有其二,领土比吴蜀两个小国加起来还大。赤壁一战虽然大败而回,但未伤根本,两年后再下江南就是明证。诸葛亮说:愚人见操失利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曹操从未失去过争夺天下之心。鲁肃不是愚人,所以他看的很明白。

却说曹操自离荆州,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为军兵未曾严整,又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

孙权、吕蒙夺荆州之心切切,却看不见北方虎视眈眈的曹操。曹操不敢轻进的原因是孙刘并力,如果此时孙刘真的展开大战,曹操那还不得乐抽过去。

拥有着战略远见的鲁肃对这个事情看的很清楚,他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关系,故他不象周瑜那样,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从全局的角度说,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明也要高明。

Ⅵ、鲁肃的志向经常有人说吴国放眼天下的只有周瑜一人,其实鲁肃的志向也毫不逊色。

初见孙权,鲁肃说: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建号帝王,以成帝业,正是心怀天下。

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又见其志不凡。

以前看毛本,鲁肃死后,孙权评价:昔周郎雄略过人,破曹操于赤壁,不幸早夭,鲁子敬代之。子敬初见孤时,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东下,诸人皆劝孤降,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

其实孙权的这种指责并不公平。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正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也是孙权、周瑜、吕蒙、陆逊不如鲁肃的地方。比起周瑜的小摩擦不断,和吕蒙时期的大军进犯、全面翻脸,鲁肃时期的孙刘联盟处于最融洽的。鲁肃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完全破裂,而吴、蜀也最终被各个击破,随之灭亡。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战略家。

后话:我翻遍了置顶的罗本,也没找到有这一短之说。后来想想可能是罗贯中故意划去,便也就释然。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