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民国奇女子张幼仪的爱情:情场失败却是人生大赢家

导读:婚姻是女人的土壤,肥沃的土壤可以让女人开出娇艳的花朵,贫瘠的土壤也可以让女人凋零。但是,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将生命中每一片凋零的花瓣都化成了养分,完成了对自己的滋养。反观朱安,真是苍凉一生。

张幼仪和冰心同年,大名张嘉小名幼仪。都出生在1900年。那年月,八国联军进犯,慈禧逃难,清廷末日摇摇欲坠,民国初年尚未开启新纪元。政治江山动荡不止,民心也多有不稳。穷人越难过,富人也提心吊胆,若根基飘摇,根本就没有安稳日子过。

张幼仪祖父是清朝知县,官宦人家,父亲又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

家庭条件优渥,根基稳固,又得哥哥们疼爱,所以在动荡年月中,她的成长丝毫不受影响,童年顺畅,心底阳光。没有感受新旧时代交替带来的震撼,所以,她一路遵循着前人的路,走进了新时代。

张家有兄弟姐妹十二人,张幼仪排行第八,从小接受良好的旧式教育,十二岁进江苏女子师范,又接受了先进教育,短短三年的先进教育并没有影响张幼仪的思想和观念,她骨子里依然是那个端庄的旧式闺秀,传统,内敛,顺从,甚至严格遵从三从四德古训的女子,这样的人生观一直支撑着她,哪怕后来她叱咤商界,身价不菲,又得徐家遗产和好名声之后,还是故我,不曾改变。比如晚年,她再嫁之前,并没有自己依感情决定,而是写信给儿子,征求她的意见。并说: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这话有两点,都证明了旧式思想在她骨子里有多重要。一,此时,据她和徐志摩已经离婚许多年,但是徐死后,她依然以原配妻子自居,觉得自己不是单身,而是寡妇;二,她严格按照夫死从子的观念行事,一丝不苟到僵硬和木讷,在旧思想不断遭受新式思想冲击的民国时代,没有丝毫动摇。

当徐志摩用火热的青春和热情一路追求自由和美好情感的时候,她却一直僵守传统,这样的两个人,无疑是无法擦出火花,更没可能相爱,更别提,他的身旁又相继出现了那么多个性张扬如玫瑰,才华横溢如幽兰的女子了,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哪一个都如明珠耀眼,冲破时代桎梏,愈发显的张幼仪循规蹈矩,低眉顺眼。

张幼仪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有修养,端庄大方。但是,她的出现,让徐志摩无比苦恼和不屑,一方面是对包办婚姻的抵抗,一方面也对张幼仪保守的打扮不满。第一次相亲,徐志摩就拿着她的照片,轻蔑道:乡下土包子!

十六岁的她听不见这样的话,她遵从父母之命,安心退学待嫁,正在羞涩与憧憬中,等待迎接这一场婚姻和幸福。

1915年年底,张幼仪正式嫁给徐志摩。嫁妆多的像小山,披红盖彩,用船拉到徐家去,风光无限,一路惹人羡慕。

张幼仪本人

徐志摩比张幼仪大四岁,成亲的时候她十六,他二十,有着无法脱离和拒绝的沮丧,心里燃烧着激烈的青春之火。这火,暂时被新婚的新鲜压下去,没有燃烧,所以,两年后,张幼仪生下儿子,激情渐渐平复,徐志摩心里的火又开始燃烧,1918年,徐志摩离开家,到美国留学,后来又到了英国伦敦,在这里遇到了林徽因,那个让他致命倾倒的女子。张幼仪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在婚姻之外,大洋彼岸,当她抱着儿子翘首盼望,当她尽心侍奉公婆等待的时候,丈夫邂逅了一场世人皆知的爱情。

不是天下男人都爱犯的错误,不是开小差起色心,不是一段风流韵事,而是一场盛大的全心全力的爱情——他跟林徽因!这一切张幼仪全然不知,她依然侍奉公婆,育养儿子,做稳重端庄的少奶奶,帮公公管理财务,将一个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同时,等待丈夫回家。

好多人赞美张幼仪对徐的痴情,映衬得徐愈发残忍无情。其实我觉得,张幼仪只是在遵循她认可的一种婚姻方式和传统道德,对徐志摩,说不上爱或不爱,嫁给另外的男人,她也会是一个好媳妇,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徐志摩对她的伤害至深!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在伦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为了妹妹的幸福,只好干涉他们的生活,写信给徐志摩,要他接张幼仪一起生活,他以为,徐志摩这场绯色情事,皆因一个人外乡孤单寂寞,没有妻子在身边引起。徐志摩无理由拒绝,赌气接张幼仪来伦敦。

张幼仪传统,但是她聪明,敏感,并不糊涂。

她回忆初到伦敦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如果说之前只是相处冷淡,此时,命运对张幼仪的打击和伤害才刚刚开始。她敏锐的感觉到徐志摩的敌意和厌烦却无力改变。

来到国外不久后,张幼仪又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陷入对林徽因的热恋,林徽因要求他必须先离婚再来谈爱。此时,听说张又有了孩子,马上要求张幼仪打掉。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此时,他已经下了离婚的决心,并且冷酷到底,毫无担当,只为给林徽因一个交代。

张幼仪大着肚子,自然不答应,徐志摩就一走了之,将她扔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又没有钱,身边连一个照顾的人都没有,很快临产,张幼仪无奈,跟二哥求助,二哥寄了钱来。张幼仪又辗转到巴黎和德国,最终一个人生下了二儿子彼得。

这样的挣扎和残忍,似一盆冷水,浇透了张幼仪的心,她对婚姻和情爱的心,都在这番折磨中,冷下来了,所以,徐志摩再次追到柏林逼她签离婚协议的时候,她签了。

两年后,林徽因随梁思成出国,并订婚。徐志摩痛苦难当,因为被失落折磨心情不好,在庐山胡金芳宾馆,和人打架,又在火车上愤怒写下一首诗《去罢》:去罢,人间,去罢!我独立在高山的峰上;去罢,人间,去罢!我面对着无极的苍穹……

与此同时,张幼仪远在异国他乡,失婚失爱,却没有颓废,而是很快振作,雇了保姆,自己腾出时间刻苦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独自抚养彼得。

1925年,命运的第二次打击又来临,彼得因病夭折。面对命运和婚姻的不公,张幼仪像一个勇士,收起眼泪,收起怨恨,起身上路,寻找其余的风景。

晚年张幼仪

张幼仪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女人不同的是,她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却并没有让这伤害在生命里持续下去。而是努力将这无法抵御的伤害都提炼出养分,因此,她得了浴火重生的机会和一世好名声。

婚姻是女人的土壤,肥沃的土壤可以让女人开出娇艳的花朵,贫瘠的土壤也可以让女人凋零。但是,张幼仪这样的女子,她将生命中每一片凋零的花瓣都化成了养分,完成了对自己的滋养。

一个女人的人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婚前和婚后。婚姻是一道分水岭,坚强的女汉子遇到恰到好处的柔软男人和温馨婚姻,也会变得如水温柔;养尊处优的娇小姐,遭遇婚姻刺痛,走入无可回转的死胡同,亦会绝地反击,撑起一片天空。

婚姻可以改变女人,男人也可以改变女人,伤害更能改变女人。

离婚折子后,张幼仪并没有示弱回国,留在德国边工作养活自己边学习,凭着顽强的毅力,掌握流利德语,她的性格和德国严谨严肃的传统融为一体。

看她和徐志摩的结婚合影,确实有些青涩和拘谨,但是岁月赋予了她许多东西,让她的生命姿态成了逆生长,以越来越好的状态呈现。张幼仪晚年的一张照片光彩照人,很有味道。张幼仪身上有一股劲儿,打不倒。

失去儿子的第二年,张幼仪回国,专心带大儿子,徐志摩一直在忙着追求他的自由和美。无瑕顾及家里。张幼仪依然恪守儿媳妇的本分,奉养公婆,带儿子承欢膝下,没有丝毫抱怨和疏远。

徐志摩的情事与绝情,徐家父母早就耳闻,失去林徽因之后,徐志摩并没有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转而回归家庭,开始追求有夫之妇、京城名媛陆小曼,又一次天翻地覆的大震荡。陆小曼因此离婚再嫁,去了一个才女,来了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女,徐志摩的人生,爱情比重太重,失去了平衡,他的父母也是传统商人,无法接受儿子这样胡作非为,做出丢脸的事情,死活不接受陆小曼进门,并愈发觉得对不起这个善良孝顺的儿媳妇,何况,她给徐家生下了儿子。所以,徐家只认张幼仪这个唯一的儿媳妇,并一度断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生活费。

徐母病重时,陆小曼赶到徐家,却并不被允许进门,只有张幼仪可以出入病榻。陆小曼因此心灰意冷。对于陆小曼来说,张幼仪在徐家的地位,是她永难逾越的一座大山。

陆小曼是在金银堆里过活的女子,要许多的爱,更要许多的钱,徐志摩唯有拼命赚钱养家,又因陆小曼只喜欢居住在精致的上海,并不愿到北京承受风沙,他只得两地奔波,在北京工作赚钱,再回到上海交给陆小曼花。

     徐志摩的人生主线是爱情,张幼仪的人生主线是俗世。他们短暂交会,终会离开,只是,徐志摩疲于爱情成于爱情也毁于爱情,张幼仪失去爱情,却赢得人生。

陆小曼懒散,肆意,每天打牌跳舞,中午起床,这样的媳妇,在张幼仪的贤惠的映衬下根本不可能入徐家二老的眼,徐家为了张幼仪生活无忧,把海格路125号豪宅送给她,后来更是以家产相赠。他们断了亲生儿子的生活费,却甘愿把偌大的家产送给已经和徐家没有关系的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失败,也是张幼仪的成功。

徐志摩侵袭了她的情感,她侵袭了他的财产和亲人。

事业也没耽误,张幼仪回国之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同时开办了云裳服装公司。生意做的很大,引领流行趋势,当时上海所有时尚人士,都穿云裳的衣服。传统温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出色商人的心,30年代的上海,张幼仪威风八面,身价不菲,出色的商业头脑加坚韧和刻苦,使她登上了人生巅峰。

抗战爆发后,她敏锐捕捉到商机,囤积一大批军用染料,又发了一笔大财。她没有躺在巨款上满足,而是用赚来的钱,再投资黄金和棉花,一路财源滚滚。

她的好,徐志摩不懂。徐志摩的折腾,她也不理解。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如果不交集,各有各的美,真缠在一起,便各自失去了自己,徐志摩失去了自己的柔软,张幼仪失去了自己的强悍。

离散之后,他们马上又恢复了,徐志摩依然满世界谈他淋漓尽致的恋爱,对女人无限温柔,甚至当着父母背陆小曼上楼。张幼仪也激发出了潜藏的能量,摒弃了深宅中温婉的少奶奶形象,成了叱咤商界的成功者,此时,他们才得以互相欣赏。

强硬离婚后,张幼仪在那种情境下如此坚强,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信时提到过:她可是一个有胆量有志气的女子……她是什么都不怕的了!言语中多有敬佩。

张幼仪也说过,她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也不是她硬生生拆散了她的婚姻,而是,她既然答应了徐,却又反悔,把他甩了。她不吃醋,她对徐志摩的爱,博大到,像血缘至亲,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一种,注定烧不起来。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坠毁身亡,合法妻子陆小曼只剩悲伤无力操持,张幼仪冷静果断处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十三岁的徐积锴前往济南认领父亲徐志摩的遗体。在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被张幼仪坚决拒绝。

在前夫的葬礼上,她依然是绝对权威,陆小曼的尴尬可想而知。

有意或无意,她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再美,他们的日子也注定不好过,她就是他们美好爱情上不能回避的一颗毒瘤,甚至都不能根治。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开始以寡妇自居,在意识里,她从没有离开徐家,永远是徐家媳妇,但是在精神上,她又如此独立,不哀不怨。

张幼仪奉养公婆到老,并以女儿的身份精心给他们送终之后,才开始安排自己的后半生,于是,给儿子写了那封信,说我想要结婚,你答应不答应?

1953年,张幼仪五十三岁,在香港与中医苏纪之再婚。此时,漫长的岁月里,她已经一个人生活了三十多年,婚姻只是短短的一程,并且聚少离多,她早就有权利和自由,给自己一段真正的婚姻生活了。

苏医生离异,亦有子女成年,双方互不干扰,张幼仪过了十年宁静的生活。

十几年后,张幼仪近七十岁了,苏医生陪着她,重游故地,徐志摩生活过的康桥、一个人挣扎过来的柏林,静静立在柏林小木屋外,她和徐志摩住过的地方。几十年时光疏忽过眼,那些憧憬、伤害、绝望、崛起、平静、璀璨……她的人生,是从嫁给徐志摩开始的,也是从离开徐志摩开始的。甘苦俱存,也不乏精彩纷呈。

张幼仪和苏医生一起生活了十八年。苏医生病逝后,她搬到美国居住,八十八岁,病逝在纽约,没有回上海。

她的一生,除了爱情,其余都得到了,婚姻之实,因为徐家只承认她是唯一的儿媳。并以遗产相赠,徐家二老晚年,又收她做了女儿;女强人,许多的钱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好名声,所有人都觉得,之于徐志摩,张幼仪是一位绝世贤惠的好妻子好儿媳,纵使男人千般相负,依然视公婆如父母,养老送终;孝顺的好儿子,徐积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夫妇移居美国。再婚时,张幼仪给儿子徐积锴写信征求意见,徐积锴回信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非常孝顺,对母亲很尊重。

世人都晓得徐志摩对不起张幼仪,她是弃妇。但是,少有人会觉得,张幼仪,虽然输了爱情和婚姻,却是人生的赢家。

张幼仪晚年依然以徐家和徐志摩为念,帮徐出了全集,依然是没有超然淡薄,无论世事如何,我依然坚守内心。

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如果照顾他的家人算爱的话,张幼仪当之无愧是最深爱徐的那一个。显然,照顾家人并不算爱,只是这女子的一种强悍和执着罢了,还有一份善良,或者,也有算计和心机在里面也说不定,毕竟她是精明的商人。她在退无可退的时候抓住了他的家人,成全了自己的美名!

这执着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认定,自那一天起,便认定了徐家认定了你,任你千变万变,我不改其衷。这种强大,让人骇然也让人敬佩,这性格也成就了她的商业人生。

人衍生出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情绪情感,罪魁祸首都是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不能摆脱依附。旧时代有那么多的女人,输掉了情感和婚姻,也顺便输掉了人生,说到底,都是因为不够强大,张幼仪足够强大,所以她的人生有许多条路可走,有许多的风景可以看,顺便,收获了一路果实。

张幼仪和长子

宽容,又有自尊,不乞不怨;坚强,却终不脱离依附,始终是徐家最重要的人!

张幼仪不是痴情,她是敏慧。悟到了情的虚无。无悔,便可无畏,无怨,便可无伤,无惧,便可从容,无颓,便可强大,无情,亦能长久!

张幼仪八十八岁高龄在美国去世,安葬在纽约市郊风景优美的Fernoeiff墓园里,墓碑上简单刻着:苏张幼仪四个字。

说到底,和苏医生的十八年,是她独一无二的婚姻体验。与徐家半世纠缠,随着公婆和徐志摩相继离世,随着家产分散,诸多情义得失,不过云烟一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