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是朱棣夺皇的首席功臣 为何在一夜之间被抄家

李景隆,算的上是永乐的第一功臣。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若不是李景隆热情地打开了金川门,说一定会有一场恶战,燕军能否拿下南京城都还是个悬念,没想到的是,李景隆那么爽快,很是配合,直接把朱棣放进了南京,更让朱棣高兴的是,进了南京之后,李景隆便如哈巴狗般,十分殷勤地为朱棣把“建文奸党”都挖了出来,马屁实在拍的不错。

为此,朱棣当皇帝后,就对表侄子李景隆恩宠的很,俨然把他当成了自己夺天下的第一功臣。朱棣在封赏“靖难”功臣时,“公爵加禄受赏者一人”就是李景隆。《明史》说:“(朱棣)授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增岁禄千石”,并且是“子孙世袭。其赏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钞四千贯。”

燕军中功劳最大的大将朱能居然还不如这个建文帝的败军之将、“贰臣”李景隆,朱棣为何如此“糊涂”?有人猜测,其实早在建文朝北伐的时候,李景隆就首鼠两端,暗暗地为自己留了后路,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帮了朱棣的大忙了。故而有此非同寻常的封赏。

此外,令永乐朝群臣愤愤不平的是,朝廷如有大事进行商议,通常由李景隆作领班大臣,最先奏议。一个吃里扒外的“贰臣”居然被抬到了这么高的地位,很多人是不服气的,“诸功臣咸不平”。

尽管朱棣对李景隆很好,但曾经受到李景隆利用职务之便侵害的朱棣胞弟周王朱橚不干了。永乐二年,朱橚出来检举揭发,说当年建文削藩李景隆率人到开封去逮人时,曾接受过周王府的巨额贿赂,但事后他又不帮周王办事,简直就是趁火打劫。

周王打了头炮,有人跟上来了,刑部尚书郑赐也上奏弹劾李景隆,说他包藏祸心,蓄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与肤浅的大臣相比,天才皇帝朱棣很耐得住气,他不仅熟稔权术理论,还擅长玩弄权术:皇帝弄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臣下摸不清君主的真正思路。

再说李景隆的那些破事犯在建文朝,眼下正是转型时期,闻风弹劾和迅速处理李景隆那样具有深厚背景的人,绝不理智,也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朱棣想到这些,就拒绝了大臣们的弹劾申请,下诏说:不追究李景隆的过去。

专门以揣摩皇帝心思为能事的酷吏陈瑛见到这番形势,心想:皇帝的胞弟都没能扳倒李景隆,说明李景隆在永乐心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不,不是,有哪个主子会喜欢有吃里扒外前科的内贼?之所以现在无人动的了他,不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之子,而是因为时候没到,理由不充分。

陈瑛准备了一番,给朱棣上书说:“自我永乐朝开启以后,曹国公李景隆一直图谋不轨,而他的弟弟李增枝明知哥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却隐瞒不报,更不劝阻他哥哥的恶行,李增枝还购买了大量田地,本来李家就深受皇恩,但他们还拼命敛财,想干什么?不用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还有,李增枝蓄养了很多田仆,这等架势不是为了造反,那要干什么哪!”

没有人比陈瑛更会捕风捉影了。糟糕的是,李景隆在朝中的人缘也实在太差了,大家都明白陈瑛上奏弹劾的内容子虚乌有,但紧接着又有不少人出来弹劾李景隆。曾经跟随朱棣靖难的燕军将帅朱能和吏部尚书蹇义及其他文武大臣,纷纷利用上朝的机会弹劾李景隆,说他“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人又继续补刀。墙倒众人推,应“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朱棣果断采取措施,下诏削除李景隆的勋位名号,勒令其离开权力中心,闭门思过,祭祀自己的老祖母——朱元璋的姐姐。

按理说如此处置算是便宜了大奸贼李景隆,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向来有“马屁精”美誉的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为了与时俱进,争做皇帝新宠,就及时的上奏给朱棣,说:“李景隆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陛下格外开恩,令其回家好好待着,但此恶贼居心叵测,居然在家里神气活现,面南背北地坐在椅子里,接受他家宦官的朝拜,模仿朝堂上大臣朝见皇帝的场面与礼节,这哪是一个臣子所为啊,简直是大逆不道。李家还有一个恶徒,他弟弟李增枝,他包藏祸心,言行不轨,陛下啊,你赶紧采取措施吧。”

坦率而言,这种弹劾的理由也有些勉强,但朱棣君臣似乎心照不宣,尤其朱棣也乐得大臣们将李景隆之“罪”往谋反上扯,这样好处置啊,因为这类罪名一旦认真起来就要灭族,不过朱棣毕竟是“菩萨心肠”,于是下令,削除李景隆爵位,将李家几十号人全部软禁起来,没收李家财产,抄了他的家。

从永乐朝第一功臣,一夜之间沦为“囚徒”,李景隆顿时感觉自己掉到了地狱。他曾打算绝食已死,没成功,便又苟延残喘地活了十几年,卒于永乐末年。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