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些与上古传说时期有关的影视作品或小说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混沌之初,天地分离”,这里的混沌指的是戌、亥交汇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混沌虚无的状态。混沌在神话传说中除了指时间外,还指一个凶兽。这个凶兽就是长得像狗的四大凶兽之一的混沌。那么,身为四大凶兽之一的混沌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历史上又有哪些关于混沌的记载?
传说中的混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而最开始的混沌在书中并不是狗的形象,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记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其中的“浑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混沌,但在这里的混沌还只是识歌舞的神鸟。
到后面,在《庄子·应帝王》中庄子讲述了个故事,说: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遇见了,浑沌对他们很好。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而浑沌没有七窍,倏和忽为了报答浑沌,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这里的混沌也只是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的东西。虽然在袁枚的《子不语蛇王》中将《山海经》中的帝江、蛇和《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但是《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很明显并不是上古神话传说中凶兽的原型,不过因为《子不语蛇王》中将这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三者之间就有了某种联系,所以《山海经》中的帝江和《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应是指的相同的东西。
混沌的形象再发展到后面,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狗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出自志怪小说《神异经·西荒经》的记载,其中说到:昆仑西有兽,形状像狗一样,长着长毛动物,四条腿,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能走却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能通人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所以,混沌的形象发展到这里,就成了我们大家今天所熟知的形象,也就是上古传说中的凶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