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密三国:诸葛亮因何从一介布衣走向人生巅峰?

诸葛亮在27岁前还是一名布衣百姓,在汉末这个特别讲出身、重门阀的时代,他的家庭算不上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生前的最高职务是泰山郡丞,大约相当于一个的副市长,而且去世得很早,对诸葛亮后来的事业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大约十六、七岁时诸葛亮与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襄阳,过起了客居他乡的生活。

10年后诸葛亮“横空出世”,早已闻名天下的左将军刘备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出山,不了解底细的人或许会大吃一惊。其后荆州出现变局,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不仅一次次化险为夷,而且在荆州立住了脚,开启了“三分之旅”。有人认为,是诸葛亮超众的智慧和才学帮助了刘备,但如果这指的仅是书本上的学问那就大错特错了,诸葛亮不是一名书生,他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险之间”,靠的是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他在隆中隐居的10年从来都不是只沉浸在书海里,他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行动家,这从他强大的“朋友圈”里就能看出来。

师长圈:既是贵人又是高人

汉末荆州一度是天下人向住的世外之地,别的地方已经打了多年的仗,但荆州在刘表的治下仍然一片太平景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刘表本人又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建学校,援引名师,博求儒术,培养人才。当时洛阳残败,太学被废,刘表在襄阳设立的学业堂成为当时全国最好的学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当时的著名学者有宋忠、庞德公、颍容等人,他们多年致力于延续文化和学术,形成了一个有名的荆州学派。

诸葛亮到荆州后就得到了名士庞德公的提携,庞德公是襄阳本地人,家住襄阳城南的岘山一带,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做事,他都没答应。庞德公不出来做官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曾经说:“鸿鹄筑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龟筑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趋舍行止不过是人的巢穴罢了,应该各得其栖宿。”

诸葛亮仰慕庞德公的学问和人品,经常到庞德公家拜望。据《襄阳记》,诸葛亮每次到庞家,都要去拜见庞德公,对庞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礼。庞德公逐渐对这个晚辈产生了好感,通过交谈,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

在庞德公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这就是著名学者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中原地区的颖川郡人,避难来到荆州。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与庞德公志趣相投,二人关系很好,庞德公称其为“水镜先生”。

司马徽比庞德公小十岁,称之为兄。一次,司马徽去看庞德公,恰巧庞德公到汉水对面为先人扫墓去了,司马徽径直来到内室,叫来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徐庶说今天有重要客人来找我和兄长交谈,你们准备准备。”庞德公的妻子和儿女们一个个跟司马徽见礼,之后奔走忙碌,准备饭菜。庞德公回家,还跑到司马徽跟前问候,闹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

司马徽终生未仕,史籍对他的记载有限,似乎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当时司马徽的名气很大,早在中原时他就已经很知名。据《世说新语》,有人慕名前来请他,被他坚拒,有人想让他帮忙出谋划策,他一律说“好”、“好”,这也好那也好,他的妻子忍不住说他:“人家问你事,你怎么一律都说好呢?”司马徽答道:“你这样说,也很好!”这就是“好好先生”这个典故的由来。司马徽这个“好好先生”其实不是糊涂,而是装糊涂,他和庞德公一样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纷争。在庞德公的介绍下,诸葛亮正式拜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汉末盛行人物品评,一个人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人的点评,因为司马徽是名人,他对某个人的评语会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出来,诸葛亮“伏龙”的雅号就是司马徽起的,刘备想招募荆襄的一流人才,也先向司马徽征询意见,可见诸葛亮的这位司马老师对他的走出人生第一步显得多么重要。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往往离不开两条:贵人相助,高人开悟。得到当时最有学识的两位名士的指点和提携,这是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亲戚圈:助力跻身上层社会

诸葛亮有两位姐姐,到了荆州以后大姐嫁给了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山民,这两家都是荆州大族。

蒯祺出身于襄阳附近中卢县蒯氏家族,有个说法是蒯祺与蒯越是兄弟关系,虽然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肯定是同族。蒯越早年在洛阳任职,跟刘表、曹操是一个“朋友圈”的好友,刘表占有荆州蒯越出力最大,蒯家成员多在刘表手下任职,蒯祺后来担任刘表任命的房陵郡太守。

庞山民出身于襄阳本地的庞氏家族,他的父亲便是庞德公,诸葛亮与庞德公既是师生、又是亲戚,关系进一步密切。东汉时习惯以单字为名,这大概是王莽改制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山民”疑似诸葛亮这位二姐夫的字,其名为何不详,庞山民后来到曹魏为官。

诸葛亮自己的妻子也很有来头,她是襄阳本地名士黄承彥的女儿,有人说她叫黄月英,但这只是传说,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她名字的记载。黄承彥不仅是名士,也是荆州大族出身。黄承彥和庞德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是同一个“朋友圈”里的密友,通过庞德公,黄承彥知道了诸葛亮,对于这个志向远大、学识一流又为人沉稳的年轻人抱有深深好感。黄承彥有个女儿还没有出嫁,以黄家的实力和地位自然并不愁嫁,可黄承彥看好诸葛亮。一般这样的事最好通过第三方来传达,以免对方不同意带来的尴尬。而且,最好由男方首先提出,这才符合礼节。

但黄承彥觉得没必要,他自己直截了当地向诸葛亮说了这件事。据《襄阳记》,黄承彥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成家,我有一个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品格与你相配。”诸葛亮一听就答应了,并且很快成了亲。

诸葛亮的身高折合现在约1.88米,是个美男子,又年轻有为,却娶了个丑媳妇。《襄阳记》说这件事传开后大家经常拿这逗乐,还编了个乡谚:“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是,历代以来诸葛亮的这桩婚姻颇为世人称道,大家赞赏诸葛亮不以貌取人。其实,说黄氏是位丑女,那倒未必,黄承彥的话多出于自谦,女儿可能不漂亮,但未必“黄头黑色”,那只是谦虚的说法。至于乡谚,其出自于《襄阳记》,可能是误传,也可能是人们根据黄承彥的话演绎出来的。

荆州最有影响力的大族是蒯家,其次是蔡家,蔡家的代表人物是蔡瑁,他有两个妹妹,一个嫁给了刘表,一个就嫁给了黄承彥。作为黄承彥的女婿,诸葛亮和刘表、蔡瑁又有了亲戚关系。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个乡村青年,但对对天下时局一直有精准的把握,从而能当着刘备的面一口气道出了那份著名的战略规划书,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信息的及时掌握,一个强大的亲戚圈无疑是诸葛亮获取信息的最有力渠道。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