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可是关于高考的话题却仍然未有结束。每到高考季,网络上便会流行“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很多学渣(包括健姐本人)自己学习不好,进入社会后混得不行(亦包括健姐本人),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社会,怪别人,从而成为了喷子(这不包括健姐本人)。
然后也有不少人在自我安慰,那些学霸有什么咯,还不都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学霸以后还不就是出来给学渣打工的,你看那谁谁谁不就北大毕业嘛,还不是卖猪肉去了。
我想说的是,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陆步轩,一个叫陈生,他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谦虚的说给母校丢脸,是反面教材。可是实际上人家一起合作的土猪销量超过10亿,在国内成为响亮的土猪肉第一品牌。陈生现在更是身价百亿的大富翁。
卖猪肉的咋滴?人家有文化,哪怕是卖猪肉也没丢北大这金字招牌的脸。
而在毛泽东时代,也有一位颇为传奇的知识分子,他叫董加耕,他的经历更为传奇。
这位浓眉小眼,精神奕奕的农民就是董加耕,可别见他一生农民打扮,人家的智商分分钟碾压我们好几轮。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也就是说和咱们一样,都是穷苦出生,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现在国家的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农民子弟考“211”工程大学还是非常艰难的,甚至可以说很多县,可能要好几年甚至上十年才能有一个农家子弟考入北大清华。
健姐本人是湖南南部某贫困县的农家子弟,我高考那年整个县就一个文科生因少数民族加分得了市文科状元,算是侥幸被清华录取,现在我已经高中毕业十年,貌似这十年里,我们县貌似再没一个农家子弟考入北大清华。
可想而知当年董加耕被保送北大是多么的难,绝对只能用奇迹来形容。
可是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那就是放弃了保送北大的机会,选择了回家务农。
人家有知识有文化,脑袋瓜子那么聪明,即便是做农民,也比一般人做得出色。
董加耕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技术,在家乡进行了“农业内部的第一次产业改革”,提出“沤田改旱田,稻、麦、棉、绿肥轮作,改良土壤,解放劳力”的措施,结果粮食获得大丰收,水乡第一次长出了棉花,从此稻、麦、棉、绿肥轮作制在全大队、全公社乃至里下河地区推广成功。
可见知识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读书肯定是有用的。我敢这么说,现在咱们这些八零后都已经大多数做爹妈了,基本上每个人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我们这些曾被韩寒影响的“垮掉的一代”,长大成熟后,是不是都觉得多读书才更能出人头地呢?
董加耕的事迹自他下乡开始之日起,便成为当地领导与新闻媒介所瞩目的先进人物。1963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其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紧接着《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宣传董加耕回乡务农的事迹,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
而董加耕的事迹也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也对他非常赞赏。
这是毛主席1964年的生日宴会上的照片,坐在毛主席左手边的就是董加耕,右手边的是放弃在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另外一个先进典型邢燕子,而邢燕子旁边的则是著名的农民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而当年毛主席这场家宴上除了周总理、陈毅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还有两位“贵客”是钱学森和王进喜,这些都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啊。
董加耕至今仍然记得当时毛主席家宴上的每个细节,记得毛主席的话:“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当时毛主席还频频给董加耕夹菜:“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还不时和董加耕谈话。散席前,毛主席给同桌每位客人送一只苹果,第一个先拿给董加耕。参加了这次主席寿筵后,董加耕就被人称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去世,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参加守灵七天七夜,寄托自己对主席去世的无限哀思。
1982年,从文革影响中走出来的董加耕担任盐城市郊区郭猛乡主管乡镇工业的副乡长,1987年提任郊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一年四季,他多数时间跑基层,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风雨无阻。1994年该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个亿,被列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区)的第55位。
建国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2010年董加耕在盐都县政协主席位置上退休,他用16个字总结自己走过的曲折人生道路“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