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与关羽比,他们毫无名气,却做了件可令关羽汗颜的事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在中国留传了几百年。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谓“千里走单骑”,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不过,历史记载中的这个故事比较简单。《三国志·先主传》提到,官渡之战期间,汝南黄巾军余部刘辟投靠袁绍对抗曹操。袁绍派刘备率兵和刘辟等人一起进攻许县附近各县,这时候,关羽也从曹操处逃到了刘备的身边。《三国志·关羽传》对事情经过又做了一个补充:临行之前,关羽还留书作别,到袁绍的地盘去投奔刘备。曹操的手下得到关羽离开的消息,纷纷建议曹操派兵追赶。曹操说了一句:“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以上的两个记载来看,关羽离开曹营是历史的真实,但他的离开和小说中描述的情节不尽相同。虽然都是留书作别,但是历史上曹操并没有亲自送别,仅仅是命令手下不用追赶,放关羽自由离开,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其实是在曹操的默许下完成的,途中并未受到任何阻拦。

综合以上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上关羽的“千里走单骑”没有出现意外情况,也不需要关羽过关斩将,更像是一次短途旅行。

如果把关羽这段无惊无险的离去姑且算作是“千里走单骑”的话,那在三国历史上,还有两个也可以称之为“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比关羽的“千里走单骑”难度更大,体现出来的内涵都比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来介绍第一个。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蜀汉将领廖化。

据《三国志·廖化传》记载,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而亡。关羽手下将领廖化不得已投降东吴。尽管如此,廖化“身在吴营心在汉”,心系旧主刘备,无时无刻都想找机会回到刘备身边。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廖化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终于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主意:诈死。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终于骗过了所有人。公元221年,廖化出发向益州逃去。临行前廖化不忍心抛下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历尽艰辛,终于在秭归同刘备会合。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除了与关羽共有的“忠义”,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实在是难能可贵。

第三个“千里走单骑”故事的发生时间是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一个,而是有四个:秦旦、杜德、黄强、张群,他们都是孙权的臣子。这个历史故事,最初被记录在三国时东吴太史令韦昭的《吴书》之中,后来司马光又把这个故事搬到了《资治通鉴》之中。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初,公孙渊派人向东吴称臣,孙权很高兴,于是在三月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等人率军万人,携带金银珠宝、奇珍异货,乘船渡海前往辽东,赐封公孙渊为燕王。孙权的举动在东吴内部引发轩然大波。自丞相顾雍、张昭等大臣都直言相劝,认为此举不妥。

事态的发展,正如大臣们事先所预料的那样。公孙渊认为江东距离辽东太远,难以依靠,便打起了重归曹魏的如意算盘。东吴这支庞大使团也就成了公孙渊向曹魏效忠的礼物。

张弥、许晏到达辽东后,公孙渊先是借故不见,之后派兵发动进攻,将张弥、许晏、万泰、裴潜杀死,其余吏兵被俘。公孙渊将被俘吏兵拆散,把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六十人软禁在玄菟准备加害。四人看穿公孙渊的诡计,经过集体商议后,决定鱼死网破。但是事情泄露,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翻墙逃出。秦旦、黄强在前探路,杜德负责照顾张群,以野菜、山果为生。后来秦旦、杜德到达高句丽国,并从高句丽国辗转万里,返回东吴。当秦旦等人见到孙权后,不禁“悲喜不能自胜”。孙权被他们的壮举所感动,将四人都提升为校尉。

对比这三个“千里走单骑”可以发现最后的这个故事意义更加重大:体现了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的随机应变,表现出中华民族所一向倡导的“忠、孝、仁、义”的道德操守。

不过,这三个“千里走单骑”的故事的结局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很多作家、戏曲家杜撰改编,大书特书,为后世者缅怀颂扬;廖化没有那么好运气。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如果不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恐怕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廖化是谁;而最后的这个“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虽然更加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但后世又有几人记得呢?真希望有编剧、导演能将这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挖掘出来进行一番加工改造,好让我们能好好地缅怀秦旦、张群、杜德、黄强这四位不远千里、不惧艰辛、排除万难才不至于流落异国的华夏志士。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