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东汉末文学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钜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后因得罪相国曹操,遭处死,夷灭全家。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名士的孔融,自然也是有着惊人的一面。要不怎么说天生奇才呢?我们呢,就从孔融的生平聊起。
【10岁--天生奇才】
10岁当年,还是个孩童之际。小孔融随父亲到达首都洛阳。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不过呢,当时很注重士族门阀关系,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亲戚,守门的人一般是不通报的。
孔融只有十岁,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很勇敢有木有)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的回答可是相当惊人)
“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小插曲】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家,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从您讲的话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锐气尽出,目无尊长,这么聪明的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16岁收留张俭---“一门争死”】
东汉末期,发生“党锢之祸”。在这次事件中,张俭遭到通缉。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张俭的好友,于是张俭便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应门的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孔融年纪太小,没有把实情告诉他。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于是便把张俭留下。
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却被逮捕下狱。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的,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孔母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将孔褒处决,孔融因此事名声大噪。
【京中为官】
也正因为如此,孔融由此名震远近。不久在洛阳为官,不过呢这段为官经历却是别有趣味。
辟举司徒杨赐府,弹劾贪污官僚。杨赐派孔融祝贺何进升为大将军,不能通过,即时留下弹劾状辞职。
何进忌惮其名声,辟举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和,辞官。
何进再辟举为司空掾,北军中侯。
在职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
后董卓废汉少帝,孔融与之对答,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派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为北海相。时年三十八。
(瞧瞧,名声在外不说,仕途也是颇为坎坷)
【管理北海】
孔融到北海后起兵讲武,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转移保朱虚县。后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
后被管亥所围,遣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受宠若惊,立即发兵解围。建安元年(196年),为袁谭攻击,城被攻陷后逃往东山,妻儿为袁谭所虏获。
【杀身之祸】
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孔融任将作大匠、迁少府,曾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并多次反对曹操的决定,如反对恢复肉刑、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甄氏、嘲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
曹操虽诛杀了孔融,回过头来看看孔融一生。从天生奇才到一门争死;从洛阳为官到北海为相;再到因忠于汉室被曹操诛杀,因文辞被曹丕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一路走来,就像东坡评价的那样:“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
人中之龙或许言过其实,但是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甚大。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家、天下名士,门第出身、政治背景与立场都与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显差异,而且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可谓:“一身撑拄汉乾坤,无那危时喜放言。不受祢衡轻薄误,未容曹操驾金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孔融能诗善文,性好宾客,虽言辞激烈,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但终究掩盖不了他那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