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毛主席为何对许世友上将说,孟姜女哭倒的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

在这篇文章开写前,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带我去过的秦皇岛,那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是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叫姜女庙,是为了纪念孟姜女而修建的旅游景点。

虽然对于那个庙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我在那里第一次听说了孟姜女的故事。

故事里的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民间故事。

秦始皇是一个强势的君王,他的作为我就不细说了,估计列位读者比我要清楚的多。

一般强势的君王对于美女的欲望自然也比他人更为强烈。

《史记》记载秦始皇灭亡六国后将“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而《三辅旧事》上说:“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

秦始皇拥有的女人数量可谓不少,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官方记载中,我们只能找到与秦始皇相关的两个女人记录,一个是皇后赵氏,她是赵孝成王的女儿,而另一个是那个被赵高和胡亥矫诏害死的太子扶苏的母亲郑妃。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女人,秦始皇只有占有,没有爱情,对于很多女人,秦始皇其实只是一两次的临幸,甚至还有一些女人终老于咸阳,都没有见过他一面。

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说,秦始皇是个不太有情趣的君王,他对于女人只有男人那种最原始的占有欲,而没有丝毫的怜爱之情。

虽然正史里找不到和秦始皇有关的女性记载,但是野史里可不乏其说。

秦始皇和孟姜女的故事就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

传说,孟姜女是秦朝时的一个富家小姐,有一天,孟小姐在自家后院里,把一把丝扇掉进了池塘里,便捋袖子,露出玉腕子去捞,这时她看见了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也看见了她。

在封建时代里,女性,特别是没有出嫁的女性,见到青年男子,就是失节,还让男人看到了一条白白的胳膊,那就更没法见人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女性有两种选择,第一是自杀,第二是干脆嫁给这个男人。

这个青年很走运,可能是因为长的帅的缘故吧,孟姜女把这件事情禀明了父母。孟姜女的父母问这个男人的姓名,这个男人叫万杞良,是因为想逃脱秦始皇的厚重的劳役,逃难来的,没想到误打误撞的到了孟家的宅院,看见了孟姜女。

孟姜女的父母也比较“通情达理”,既然让人看了就结婚呗。

就这样,孟姜女嫁给了万杞良。

可是即便怎么样,命运都没有饶过万杞良,秦朝很快又征召劳工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只好哭哭啼啼地送走爱人。

孟姜女在丈夫离开后,很不放心,天天惦记他,于是便万里迢迢地赶奔长城工地。

当孟姜女赶到长城的时候,他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都说现在农民工苦,农民工领不到工资多可怜,那是没到长城工地去过。

这里别说工资,能保住命就不错。千万劳工在兵吏的驱使下,干着重体力劳动,每天都有无数的瘦骨如柴的男人倒下去。

当孟姜女向这些劳工问及万杞良的名字时,万杞良的死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把孟姜女震得差点当场昏厥过去。

当孟姜女问及旁人,丈夫埋在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摇摇头,因为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在埋人,谁也不会给谁立个碑。

孟姜女绝望了,丈夫死了,就连埋在哪都不知道。

当孟姜女看到眼前雄伟的万里长城,悲从心来,放声痛哭,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

这七天,日月无光,山河失色。

到了第七天的头上,长城的一面城墙突然崩塌,一具白骨露了出来,孟姜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磕破中指,把血滴在白骨上。

古人是信这个的,认为只要是一家人,或者是两个人真心相爱,他们的血肉就会融合在一起,孟姜女的血滴在这具白骨上,马上就融了进去,孟姜女知道这就是丈夫万杞良。

秦始皇听说还有这样的奇遇,便想召见孟姜女,但是当秦始皇见到孟姜女的美色后,色心大起,想把孟姜女带回自己的后宫。

可是孟姜女不从,她背起丈夫的骨骸就跑,秦始皇在后边追赶,当孟姜女跑到海边,前边已经无路可去,孟姜女便背着丈夫的遗骨,跳海自尽。

以上故事是我综合了各种孟姜女的传说做的最为完备的文本故事。不过,大家可能也看的出来,这个故事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不说旁的,把长城哭倒的情节就太邪了一点,我想那时还没有豆腐渣工程,一段坚固的城墙哪这么容易就被哭倒了,很显然孟姜女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并非历史人物。

可是人们要问,孟姜女到底有没有其人呢?

原型

1952年10月,毛泽东离京到外地休假一周,其间在山东省逗留了三天,毛泽东与陪同的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一时兴起,谈起了孟姜女的故事,毛泽东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

毛主席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呢?

因为孟姜女的原型就在齐国,姜这个字,其实就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姓。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型一直追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在讲春秋时,我特意漏掉了一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就是为了今天在这里对孟姜女的问题做一下梳理。

公元前550年,齐庄公让晋国栾盈做内应(前边讲过这个故事),自己亲自帅兵奇袭晋国,但是由于栾盈事败,齐庄公担心孤军深入,难以成功,便早早撤退了。

公元前549年,齐庄公回齐国的途中,经过莒国的领地,他突发奇想,贼不走空啊,这趟出去不能白玩,所以齐庄公就想了个坏主意,捎带脚把莒国灭了得了。

这次冲动让齐庄公失去了三名勇士,却创造了后世的一个传奇。

为了激励将士,齐庄公赏赐州绰、贾举二勇士,一人赐了一辆五匹马的战车。州绰和贾举二人十分高兴,贾举又推荐临淄华周和杞梁(也作杞殖)二人,孔武有力,可当大将。

于是,齐庄公召来华周和杞梁二人,一见之下,果然仪表不凡,真壮士也。

所以,齐庄公各赐了一辆战车给华周和杞梁,并封为了大夫。华周满心的不高兴,对杞梁说道:“同样是赏赐勇士,赏给州绰和贾举一人一辆五马战车,却只赏给我们两个人一辆一马战车,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赏赐,是侮辱。干什么干,不如逃跑,另寻他处吧。”

杞梁一听,有点犹豫,对华周说道:“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让我回去跟老母亲说一声,然而再跑不晚。”

杞梁回家,将事情前因后果告诉了母亲。母亲教训了杞梁一番,说:“如果你生时没有什么功劳,死时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马战车,人家也会笑话你。如果你有大功劳,又死得轰轰烈烈,那么即使是那些坐五马战车的人,也不如你。君命不可违,你还是去努力打仗吧。”

杞梁把母亲的话跟华周一讲,华周面红耳赤,叹道:“妇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却不懂,惭愧惭愧!”

于是华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车,在齐庄公军营中听候调遣。这一天齐庄公调兵遣将,准备开拔。华周与杞梁主动请缨,要做前锋。齐庄公问道:“你们要步兵多少人?战车多少乘?”二人回答说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车,我们就坐你赏给我们的战车,两个人一辆车足够了。”齐庄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着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帐,约定轮流驾车,临行的时候,说道,如果能有一个人在车上守住右边,就笃定能战胜一支军队了。这时有一个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愿意同行。于是三人同行,一人驾车,一人拿着兵器在车左,一人拿着兵器在车右,向莒国都城进发。

莒国国君听说齐军马上要到了,亲自率领三百个步兵到城效巡察。没想到正好与杞梁三人相遇。杞梁马上亮明身份,说:“我是齐将,你们谁敢上来决一死战?”

莒国国君大吃一惊,再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没看错吧就一辆车,三个人,保镖都没有。

这种便宜不捡是傻子,莒国国君命令三百步兵围攻三人。杞梁与华周对隰候重说:“你在车上击鼓助威,看我们如何杀敌!”

于是二人跳下战车,手持长戟,冲入重围,左右冲突,长戟横扫,当者披靡。三百个莒国士兵居然被二人杀得死伤过半。

莒国国君大为惊叹,对二人说道:“别打了,好厉害的将军,只要你们归顺莒国,我把莒国分给你们一半。”

杞粱二人笑道:“抛弃国家投降敌人,是不忠;领了军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贪图私利,不是我们的为人。”说完,又奋戟砍杀。莒国国君抵敌不住,大败而走。还好,杞粱来的人少,怕莒国有援兵,便没敢继续追击。

齐庄公听说杞粱二人大败莒国国君,大喜,要大赏二人。

当使者,托着赏赐来到二人面前的时候,杞梁说道:“大王当初赏给别人五马战车,而只赏我们一马战车,是以为我们不勇,现在又用重利来封赏我们,是以为我们重利轻义。我们真的这么品行低下吗?”

于是杞粱二人,驱车直逼莒国都门。

事实证明,杞粱、华周和隰候重,这三个人只堪配勇士的称号,他们不是军事家,在他们的眼里,自己凭借强壮的身体就可以完成一切。

三个人面对着整个莒国的军队,就是这样,莒国国君也没敢正面和这三个人交锋,他命令在城门狭道处挖土成沟,在沟里装满烧得红红的木炭,炭火腾焰,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三人的进攻。

隰候重见此慷慨地说道:“古来将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让你们过去。”于是隰候重趴到炭上,让杞梁二人从他的身体上冲过去。

等杞梁二人过去之后,隰候重已经变为一块焦碳了。二人大哭一场,持戟杀入城门。莒国国君早就在城门埋伏下弓箭手,万箭齐射。杞梁二人冒矢突进,身中数箭,又杀了多人。守城的军士环立城上,皆向下拼命射箭。杞梁、华周先后战死。

当齐庄公听说三名勇士殒命后,再次攻打莒国。没想到,莒国继续顽强抵抗,齐庄公大腿受伤,只得退军,最后齐庄公只能和莒国签订停战协定,双方罢兵。

齐庄公这次出征是失败的,既没有在晋国那占到什么便宜,就连莒国这里也让他损兵折将,白白牺牲了三名勇士。

可更让齐庄公郁闷的还在后边,因为一个女人,正在齐国的都城下等待着他。

当齐庄公将杞梁尸体殡于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来迎夫尸。

齐庄公停车,使人到杞梁妻前吊丧。

杞梁妻寒着脸说道:“是不是杞梁有罪,违背了您的命令?假如杞梁无罪,那么还有祖先的屋子在,怎么可以在郊外吊唁呢?我不敢接受。”

齐庄公一听,大为惭愧,于是将杞梁之尸殡于其家而去吊丧。杞梁妻发丧,到了城门之外,停棺露宿三日。

这个故事中的杞梁妻,被认为是孟姜女最早的原型。

城墙崩塌

好久没有写考证型的文章了,借孟姜女这个机会,把我对孟姜女的考证给大家说一下。

首先说,《左传》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它合情合理,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向国君撒点怨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孟姜女的故事重点,在于她哭倒了长城,再简单点,也最起码给有哭的内容,可是《左传》故事里杞梁妻只是要求齐庄公吊唁,而丝毫没提哭的事。

这就让人有点意外了,那这个杞梁妻是怎么和孟姜女联系在一起的呢?

原来这件事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亚圣孟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直接导致了这两者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孟子曰:“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来亚圣的这句话战国时齐威王的名臣淳于髡也曾经说过:“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就这样,杞梁妻由一个敢向君王撒怨气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爱哭,会哭,且哭出了花样的女人,连国家的丧葬的习俗都被她改变了,听说齐地后来还产生了哭调,就是老百姓模仿杞梁妻的哭声而来的。

孟子说的话,我们也是基本上可以相信的,因为他说的也比较符合逻辑,丈夫死了,年轻的女人守了寡,怎么说也是件悲痛的事,哭的再难过也不为过。

可是,孟姜女人家可是把长城哭倒了,杞梁妻你的哭声虽然改变了国俗,甚至后来还变成了流行歌曲的调子,可是和孟姜女比起来功力似乎还不到家。

结果我们的老朋友西汉的刘向同志在他的两本名著《说苑》和《烈女传》中,都把杞梁妻哭的情节,增加了一点艺术效果,杞梁妻跳入淄水自杀了,而且在自杀前她还做了一件事情。

“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说苑》

这种描述可就严重了,城真的倒了,而且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所以很多人开始在想,是哪里的城池会这么的不堪一击,简直就是豆腐渣工程。

于是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开始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始了寻找豆腐渣工程的主题讨论活动。

首先有历史学家提出在《烈女传》中,杞梁妻临终所跳入的是淄水,淄水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境内的淄河,它发源于淄博市南部的博山区,而后北上,流经淄川、临淄两区,最后从东营进入渤海。它几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长122公里,是淄博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

据刘向的记述,杞梁妻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而后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他们推测这个城应该距离淄河不会太远。

而临淄城就变成了豆腐渣工程的最大怀疑目标,淄河从南到北横穿临淄,而淄水正好从城的东墙下流过,当年齐献公就是因为都城所在地东临淄水,才更名为临淄的。

而据当地居民说,临淄城古时候是没有东城门的,因为淄河河堤代替了城墙,淄河成为了城东的天然屏障,而且那时的淄河水流很大,尤其是城东的一段水很深。因此说杞梁妻在临淄城下哭夫,然后登上城东的河堤,从这儿投淄河而死是最有可能的了。

可是会不会是杞梁妻哭倒的就是这东面的城墙呢?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杞梁妻哭倒了临淄东城墙。

而豆腐渣工程的第二个怀疑对象是杞城,这个地方也在山东境内。

这个说法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王充的《论衡.变动篇》中,很直接的指出杞梁妻哭的是杞城。

而这种说法的支持者是大历史学家顾颉刚,顾先生认为先秦的时候,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的用姓,男人用氏,杞梁这个杞,它应该是一个“氏”,春秋的时候,山东就有一个杞国,杞梁肯定和杞国有关系,很可能他是杞国人,在齐国做事。

而杞梁战死后,中国人将就落叶归根,她的妻子把丈夫送回老家安葬,然后在丈夫的墓前大哭一场,而在她墓地旁边的杞城就成了一个倒霉的地方,城墙被哭塌了。

而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因为杞国的国都在雍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杞县。河南和山东差得够远的了。

而顾颉刚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西周时杞国的国都在西周时的确是在雍丘,而到了春秋时已经从河南迁往山东了,这是根据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自清代以来在新泰境内出土的大量杞国文物证明的。

然而,顾颉刚的说法仍然不能令所有的人信服,因为北魏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叫郦道元,他的《水经注.沭水条》中说,杞梁妻所哭之城是沭水流经的莒国城。

在莒县城的南部,现在仍然保留着一段大约700多米的夯土城墙,看上去有六七米高,顶部宽约8米,经专家鉴定,它就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古城墙遗址,并且据《左传》记载,杞梁当年就是在这座城下战死的。

然而,莒国城在鲁南,临淄城在鲁中,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在当时的情况下,杞梁妻到莒城哭夫再返回淄河投水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这种说法也没能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可。

到此为止,杞梁妻所哭的城已经出现了临淄、杞国、莒城三处,地点虽然不同,但都在山东省的东部,并没有离开这个故事的原始路线。

这就是历史学家给我们的成果,他们把杞梁妻哭倒的城墙,定位在了山东。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吗?

好像什么都解决不了,因为人家孟姜女哭倒的是长城,而杞梁妻哭塌的是城墙。

这咋又联系到的一块呢?

历史、戏剧和考古此时交相辉映,为所有人解开了这个谜题。

原来在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和沂源三个区县就保存有近一百公里的齐长城遗址,而这段长城准确地点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南部,距离齐都临淄约50公里的城子村。

城子村地处淄河上游,它原是齐国南北通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曾经建有规模很大的兵营。在它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齐长城的遗址。

据《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长城:县北二十里,俗名长城岭。“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肥城的长城遗迹就是齐长城的一部分。

当时,东周时的各国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都修建了长城,比较著名的有,齐国、燕国、赵国和秦国。

而秦始皇所谓的修长城,其实是把这几国的长城接在一起而已。

而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说法,很容易让古人联想到哭塌的可能是齐国的长城,而齐国的长城后来也就变成了秦国的长城,这一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整体的一个关于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考证过程,从西汉到现代,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为了得出这一条清晰的线路来,辛勤的工作着。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工作有意义吗?

出发点本来就是错的,因为城墙被哭塌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发生过。

传说与传承

戏剧和历史是有差距的,历史和真实也是有差距的,由此可证孟姜女和杞梁妻的差距是大大的。

我曾经亲手抚摸过山海关博物馆里,陈列的堆砌长城时最原始的岩石,那些岩石几乎每一块都有一人多高,成方型,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化,却依旧坚硬。

那时我很小,但是,那时我就抱定了一个想法,孟姜女哭不倒长城,换成等式替换的就是杞梁妻也哭不倒长城。

其实这个故事,只有最开始杞梁妻哭夫,吊唁那个故事是真实的,而后来的故事其实是文学工作者再加工的结果。

在刘向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人在提及杞梁妻的故事,而到了三国时期,陈琳突然写了首不太引人注目得的诗叫《饮马长城窟行》,里边有这样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而晋代的左芬也夸赞杞梁妻:

“夫卒莒境,郊吊不宾,哀崩高城”

而这两段记载也成为了把秦始皇和杞梁妻联系起来的桥梁。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然后中国就迎来了灿烂的隋唐。大唐王朝是以其富庶闻名天下的,而大唐的文人们也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加工之前的那些故事。

结果戏剧性的变化产生了,孟姜“横空出世”了,姜本来就是齐国的国姓,而孟是老大的意思,孟姜女实际上就是姜大姑娘的意思,而这个姜大姑娘和齐国的那个杞梁妻也就这样建立起了联系。

唐代的《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秦朝时的燕地,而且把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杞梁妻变成了孟姜,杞梁变成杞良,而孟姜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也都在这本书上有所体现,具备了今天的故事的雏形。

唐朝末年有个爱做诗的和尚叫贯休,他做了一首诗就叫《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从这首诗开始,杞梁妻也好,孟姜女也罢,终于和秦始皇挂上了关系。

从此以后,真实的故事面目全非,而戏剧中的形象越来越传神,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叫孟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出于对暴君秦始皇的憎恨,把故事附会到了三百年后的秦始皇身上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而后来这个故事随着朝代的变更变得更加离奇。

特别是以戏剧著称的元朝和以小说著称的明清三代,孟姜女的故事又有了大的发展。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孟姜哭城的故事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而杞良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里,讲述了一段曾经发生在上海的怪事。文章记载:“清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上海推广马路,开至老北门城脚,得一石棺,中卧三尺余石像,当胸镌篆书“万杞梁”三字。”

万杞梁是山东人咋又会跑到上海去呢?

原来,据从上海图书馆查到的民国初年的《孟姜仙女宝卷》等石印本所载:“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

孟姜女的原籍竟成了松江府华亭县,丈夫万喜良是姑苏人,姑苏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这松江府华亭县就是现在上海的松江区,清代也隶属于苏州。

据顾颉刚研究,明代的修城墙、修长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百姓深重的苦难也使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流传达到了高潮。

靠近明朝故都南京城较近的苏州和松江一带,就成了孟姜女传说故事在江南的一个重要流传区域。上海的城墙是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修建的,清代又有扩建,因筑城的年代正值这件故事风靡一时,而且又听到当年秦始皇把万杞梁筑进长城以求城墙坚固的传说,所以也就凿了石像埋在城底。

万杞梁和孟姜女也就从山东老家,又迁徙到了上海来了。

在清代的《澧州志》和《孟姜山志》上记载,孟姜女是是秦代的澧州人,就是湖南省的津市,津市与相邻的澧县早先合称为澧州。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孟姜女的故事是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

而现在的孟姜女俨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更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形象了。

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和上海松江、湖南津市以及陕西铜川都有姜女庙,而人们虔诚地称她为姜女娘娘。

而孟姜女也欣然的以一种神女的形象接受着大众对她的顶礼膜拜。

我的一个朋友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发现了罗成的庙,回来问我,真的有罗成这个人嘛?我说正史上肯定没有,是小说中编出来的人物,他不信,编出来的人物咋还有人会给他立庙。我当时就给他举了孟姜女的例子。

这就是中国式的崇拜,有时并不真实,但是却可以满足老百姓最起码的精神需要。

当然这个故事里最倒霉的是秦始皇,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却被孟姜女硬生生的拉进了这个故事,找谁说理去?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大胡子二零

大胡子二零,原名尹剑翔,著名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铜时代的妖娆》、《他们曾经这样狠》、《曹魏乱世智囊团》,长篇悬疑小说《鉴宝》、《绝望的密室》等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