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是勤王,还是割据?

《三国演义》中讲到从京城逃出的曹操发出兴义师讨伐董卓的檄文后。顿时,十七镇诸侯纷纷响应,再加上曹操自家形成了十八镇诸侯。如果把兵力相加,有30万之多。这里面有袁绍、曹操、公孙瓒、马腾等实力派,也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可谓是空前绝后。然而,如此强大的队伍没有勤王成功却不欢而散形成汉末割据。为何十八镇诸侯名声在外却收获甚少呢?

十八镇诸侯实力并不强

翻阅正史,我们会发现实际参战的只有十二路诸侯,他们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准奋武将军曹操。

汉末经历了黄巾军起义,虽然地方政府的实力加强,但是参加会盟的诸侯都是新起之秀,没有完全掌握地方实权。他们的兵力有限,演义中的30万之说纯属夸张说辞。

联军的质量并不高。虽说有十万之众,但大多是新招募或未经历战争洗礼的军队。比如,曹操参战所带的部队就是刚刚招募的,根本没有时间训练。此后,曹操追击董卓被击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它的亏。而董卓的西凉兵以骑兵为主,他们身经百战。两者一对比,我们会发现关东联军攻打西凉军无疑是羊如狼群。

此外,真正的地方实力派如刘表、陶谦等人手握重兵,占地千里并经营了多年。但他们没有参加会盟。他们保持中立也表示了他们支持董卓。

诸侯内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

十八镇诸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袁绍为首的实力派,另一部分是以曹操、孙坚为首的无地盘或地盘狭小的非实力派。会盟以来,只有曹操和孙坚两家在前线苦苦奋战,以求得一块地盘。而袁绍为首的实力派在后方日日高酒。此次会盟名义是勤王,实际是互相估量对手、保存实力,并结下了梁子。很快的,东方联军不顾勤王的目的,相互讨伐。例如袁绍吞韩馥,与公孙瓒开展;袁术拥有南阳后与刘表交恶;袁氏二兄弟决裂;刘岱、桥瑁、张杨的弱势力明争暗斗等等。三国割据战就是从此开始。

并非真心勤王

关东军与西凉军的对峙中,袁绍与韩馥认为献帝年幼,谋立刘虞为帝。我们知道袁绍是这次盟会的盟主。盟主有另立朝廷之心,可见在十八镇诸侯中有相当大的人并不是真心的勤王,而是对董卓独大表示不满。当曹操和袁术听说此计划后,表示反对。就连刘虞本人也表示反对才作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