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南京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至此太平天国终于降下了帷幕。电影《投名状》集市取材于这时候的历史。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中,国家人口急剧下降,约有七千万人死于战争,战争双方都使用先进的武器,科学的作战方针,以至于死亡人口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痛心的是,战争当事人并没有从血流成河的残酷中吸取教训。
太平天国事实上是一只极具破坏力的队伍,他们保守而愚昧。领导人洪秀全竟然有妃子88人。湘军中充斥着许多年轻有魄力的士官,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很有名的,湘军中出现了很多流芳后世的统帅将领,毫不谦虚的说,清朝末期的几十年,全靠这批青年支撑的。
清朝末期的军队已经腐朽不堪了。爱国学者自筹资金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训练了一匹拥有强大战斗力的青年士兵,他们个个衷心耿耿,只要接到命令就会勇往直前,坚不可摧。
从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朝廷根本无法平定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叛乱,于是重用武官成了朝廷的救命稻草,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大权旁落,武官功高盖主,严重威胁朝廷的根基。
虽然太平天国被镇压了,但是清朝也将寿终正寝了。
当时的国际形势,除了俄国,其他列强无意侵占亚洲,只是想要加强与清政府的合作,获得境外贸易优势。正值太平天国刚刚崛起,列强有意联合洪秀全,但发现他更加的猖狂残暴,才决定支持清政府。如果这个时候有更合适的团体,想必列强也是会支持的。
当时摆在曾国藩面前有三条路可选,
一,自立为皇。趁着天下大乱,攻下长安,抓一个无能的皇子做傀儡,再让无能皇帝下诏禅位,借此取得皇位的合法性。这是最佳方案。
二,极力获取最大的军权,独霸一方,权倾朝野。
三,做朝廷的冷血武器,需要时则出兵,鸟尽则弓藏。做个所谓的忠义之臣,仍人呼来晃去,死后留个好名声。这当然是下下之策了。湘军的将领们都在等待曾国藩做决定。
在这个左右为难的时候,如果曾国藩想要自立为帝,想必那些誓死效忠的湘军也是愿意用命来拼的。
一个人站在顶峰之处,面对纷繁复杂的政局,真是百感交集,只要有坚毅的信心,再大的诱惑也不能动摇他的志向,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曾国藩的一副对联清楚明白的说了他到死不反的决心。心中自有坚持,再绚烂的景象也是没有诱惑力的。他放弃了自立为王的机会,遵照儒家道义效忠一个腐朽的没落王朝,想做一个流芳后世的功臣,最终却是带着失败和悔恨情绪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