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台湾,处于严重的危机与混乱之中。阎锡山到了台湾之后,仍想拼死挣扎。他向蒋介石提出了“保卫台湾海南岛收复大陆计划方案”,方案却被蒋介石束之高阁。特别是阎锡山还想重温大陆的旧梦,他写信要李宗仁回台湾继续当总统,他好继续当行政院长。这就为蒋介石所嫉恨,决心将他赶下政治舞台。
此时,蒋介石正着力于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独揽手中,而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本是蒋介石与李宗仁矛盾的产物,台湾的政治舞台已不能容忍李宗仁,阎锡山岂有立脚之地。
1950年1月,蒋介石一手策划成立了“国民党改造案研究小组”,把阎锡山排除在外,这就说明阎锡山将被挤出台湾的权力中心。
3月1日,蒋介石在宣布引退一年又两个月后,复行“总统”职权,宣布将重组政府,这无疑是向阎锡山发出了要其下台的敦促令。
作为李宗仁代总统时代的行政院将被新政府所取代而成为历史,行政院长的宝座将易人。于是,识时务的阎锡山只好率全体行政院“阁员”向蒋介石提出总辞职,当即获得批准。
阎锡山辞职不久,蒋介石对人事安排做了重大调整。蒋的亲信陈诚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取代阎锡山;吴国桢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亲美派军人孙立人当上了陆军总司令;周至柔被任命为空军总司令;桂永清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
蒋介石还任命他的儿子蒋经国为国防部政治部主任,掌握“一切党政特务机构”。所有一切重要部门的职务,都与阎锡山无关,这样,阎锡山就无声地从台湾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蒋介石大权在手,阎锡山不敢碰硬,只好乖乖留下来,在台湾消磨多余的岁月。阎锡山本来在台北闹市区准备有豪华的公馆,但他不愿住在那里,他搬到了市郊阳明山的菁山居住。那里虽然风景如画,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但地区偏僻,交通不便,而且连起码的现代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电灯、电话都没有。但阎锡山不管这些,硬是住了下来。
堂堂国民党的行政院长,在下台后,就住在这石头窑洞中,像古代人一样,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而复始的隐居生活。
阎锡山在菁山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中,他起居很有规律。每天早晨7时起床。早餐后便开始写作;午饭后,休息两小时,然后会客、座谈、看书或思考;晚饭后,他喜欢一个人到野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阳明山暮色中绮丽的风光;回来后,便拿出一部《易经》来,慢慢阅读。岁去年来,逝者如斯,他长住在此,怡然自得。
十年时间中,阎锡山的主要工作是著书立说。这期间,他先后写作并出版了大量书籍。纵观那些书的内容,纷纭复杂,但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便是反共。
阎锡山并没有从在大陆遭到的失败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淡化其反共的意识;相反,他从反面去总结教训,更加顽固地坚持其反共立场,卖力地鼓吹反共的陈词滥调,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阎锡山虽然隐居菁山、闭门写书,表面上似乎看破政治,远离尘世,实际上,他参与政治的欲火并没熄灭,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除了写书、在书中大谈政治外,他还常到台北一些机关、学校、团体,向公众发表反共演讲。他虽然年迈体衰,但只要有人邀请,他必去无疑,几乎每月都有十几次演讲,有时一天讲几次,真可谓不辞劳苦。
1960年5月初,阎锡山突然发生腹泄,不久,腿部和脸部出现浮肿,他气喘吁吁,站立不稳,不能自持,常常要人扶着在沙发上坐一下,或者用小车推着在室外走一圈,自理能力一天天减弱。
5月22日,家人请来医生,经诊断后确定,阎锡山所患感冒已转成肺炎,情势严重,必须赶快送医院治疗。于是,家人迅速将阎锡山抬上救护车,准备送台北市台大医院诊治,但车行中途,阎锡山病情转危,不几分钟,便已昏迷。到台大医院后,虽经多方抢救,终因耽误太久,而无力回天,阎锡山最终死于台大医院,终年78岁。
一代枭雄便如此在台湾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