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右)与周恩来(左),现藏于广州黄埔军校纪念馆。油画所表现的是1925年3月25日,正在东征途中的黄埔校军惊闻孙中山病逝北京的消息后,由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主持,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召开东征军追悼孙中山及阵亡将士大会的场景。蒋介石与周恩来也常被视为黄埔军校与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人物。
文|周渝
黄埔军校与其他武装力量有什么不同?
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体系中,政治部是个稀罕的新东西。众所周知,北伐前夕的中国是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混战时代,军阀有钱便能募兵打地盘,当兵的亦无非为吃粮而服役,黄埔军校的校军作为众多武装力量中的一支,凭什么与众不同呢?简单来说,国民革命军(党军)是一支隶属于党,为政党之理想与主义而战的军队,这在当时中国的战场上可说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将日后的北伐军打造成一支“主义军”,这就与周恩来在军校的工作息息相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改革
首任政治部主任由戴季陶担任,但上任没多久就因内部矛盾而去职,随后的一段时间由邵元冲代行其职,在很多黄埔学生的回忆中,这位邵代主任有“催眠术主任”之绰号,工作效果可见一斑。1924年9月,周恩来受廖仲恺之邀,来到黄埔担任第三任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主持政治工作后,首先是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先前蒋介石、戴季陶所推崇的曾胡治兵法虽然都是兵家经典,但在20世纪20年代总显得有些不接地气。周恩来重新制定教育方针,加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课程,同时先后请来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熊雄等中共党员任军校政治教官,给学生授课。“一时间,在军校师生中形成了研读政治书刊,注意社会潮流的极其活跃的政治局面。”
《黄埔军校》中陈坤饰演的周恩来
1925年1月18日,黄埔军校血花剧社正式成立。这是国共两党人士组成的第一个剧团,社长由校长蒋介石担任,实际领导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日常事务工作由剧社总务主任、共产党员李之龙负责。话剧演出的方式既能活跃军校的文娱生活,又能宣传革命思想,有时周恩来本人也会亲自登台演出。
除了军校的政治思想和文娱工作,军队中设立党代表的制度亦是黄埔校军的一大特色。党代表的职能是“深悉所属部队中各长官,及该部中一切日常生活情形,研究并考查官兵之思想及心理”, 是“为贯输国民革命之精神,提高战斗力,巩固纪律,发展三民主义之教育起见”而设立的职位。党代表一职通常由国民党人或跨党的共产党人担任。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充满人格魅力的周恩来打造出有主义的军队
周恩来的教育方式并非催眠式的灌输,在学生的印象中,他机智沉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以理服人,军校校长蒋介石也曾表示周恩来是其最得力的助手。多年以后,那群黄埔一期青年学子们大多已功成名就,但无论身处哪个阵营,在他们的回忆中,那年26岁的周恩来都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政治部主任。
国民革命军与军阀部队最大的区别即是“有主义,有信仰”,这里的“主义”虽然是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在打造这支主义军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像周恩来这样的共产党人的贡献,才有那支日后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北伐军。战争打响后,军队政治工作事务日繁,军队士气高涨,因此北伐初期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