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家系列”之八:张居正(5)
核心提示:史记》里,韩信与刘邦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刘邦问:我可以带多少兵?韩信答:顶多10万而已。刘邦又问:你可以指挥多少人马?韩信答4个字——“多多益善”,意思越多越好,不说具体数字只是不想太折刘老板面子。那么,戚继光可以指挥多少兵马呢?最多10万。这可不是我瞎讲,而是戚将军自己说的,而且还说过2次。显然,至少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上,戚继光不如韩信。
张居正是明代最牛的首辅,没有之一,但毕竟是文臣而非武将,所以在军事改革上的贡献,主要在大政方针上,具体改革措施,还得靠戚继光等人操作实现。
有人怀疑戚继光南将北调后水土不服,他自己怎么想的呢?非常自信!1568年1月,他上奏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给自己10万人,什么难事都可以摆平;中策是给他5万人,抵挡北敌南侵没问题,起码可以保国家数十年平安;下策是给他3万人,打防守反击也凑合。[1]
戚继光影视形象(图注)
张居正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现在就看戚继光自己的了,他没辜负张大人,很快就在新单位树立威信。不过,他得感谢自己的老部队。尽管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但北方的明军还是不买账,不服管。无奈之下,他只好通过谭纶和张居正,从浙江调来3000人的老部队作为嫡系。1569年(隆庆三年)春,浙兵早晨抵达时不巧下起了大雨,于是待命站在郊外,没有找地方避雨,更没有进城。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直到太阳落山,浙兵任凭风吹雨打,“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有军令”[2]。这3000浙兵成为戚继光的教导队,以之教练其他士兵,蓟州部队战斗力很快实现整体跃升。
1572年(隆庆六年)10月,国防部副部长(兵部左侍郎)汪道昆视察戚继光的练兵成果,后者则准备了一次10万余人[3]参加的军事大演习。上司很满意,戚继光也很自豪,演习结束后说:“我从军20多年,也没见过10万人一起演习的大场面。”[4]
当然,这还不能真正体现戚继光的水平,更能考验他的事情,是能否有效应对北方新的敌人。倭寇难对付,但元军更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
明军与倭寇作战(图注)
第一,从兵力上看,倭寇来犯时,2万人就了不得了,但元军一来就是几十万,而且北方千里战线漫长,敌军集中一点突破,明军往往只能用眼神防守;
第二,从兵种上看,倭寇是步兵,作战半径不大,更好防备,而元军则是骑兵,机动性很强,防不胜防;
第三,从情报上看,倭寇来去受气候和季风影响大,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元军在草原上来去自由,基本不受约束,很难判断其何时来袭;
……
元军形象(图注)
这一次,元军运气很不好,遇到了戚继光,这是一个面对新的敌人,能够想出新办法的狠角儿。在南方对付倭寇,他创造出“鸳鸯阵”,来到北方,他想出了车、骑、步三大兵种“联合作战”的办法,以车兵为主角,将三者混编为一营。需要提醒的是,戚继光阵中战车上不是站着士兵,而是躺着大炮,作战时专门对付敌骑兵冲锋,打乱其阵型,然后骑兵和步兵冲杀。戚继光自言,车兵的威力“所恃全在火器”[5]。
戚继光这战法创新的核心在于把车兵用活了。车兵在战国时期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来车在军事上基本只有一个用途——运粮。戚继光则根据实际情况,让车兵重返历史舞台,以之为主角儿,与步兵和骑兵联袂演出,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此外,戚继光还成功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在漫长战线上对付敌人集中一点的突破。由于战线过长,明军不可能处处设防,遍布重兵,但又不能只顾几处,其他不管。面对这个两难问题,戚继光的办法是:根据地形和敌人重点进攻方向,将蓟州防区划为东西2协,辖16路(每路3000人),并规定一路有事,其他各路谁先增援,谁次之,谁再次之。这样一来,既达到了应援目的,又避免了其他各路因出援而空虚为敌所乘,通过“分而能合”的方式,达到了预期目标。
下集预告:“改革家系列”之八:张居正(6,大结局)
同为名将,戚继光北调后,战绩为何不如李成梁?
尾注:
[1](明)戚继光:《请兵破虏疏》,(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347·戚继少保文集·疏),据崇祯平露堂刻本影印,第398页。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12·列传第100·戚继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742页。
[3] 蓟州兵力只有约3.6万人,送一这次10万人的军事大演习,应该有其他2个军区的人马参加。
[4](明)戚祚国原著、李克等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卷10·隆庆六年十一月·上政府大阅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56页。原文未:“职援枹二十余年,亦未见十万之众。”
[5](明)戚继光:《练兵实纪》(杂记·卷6·车步骑营阵解·下·车营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