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围困在土山,为了保护家小,被迫“约三事”,以“降汉不降曹”作为投降的条件,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关羽的忠诚义气,也反映出曹操的肚量。其实这并非史实,包括之后的“过五关斩六将”均是《三国演义》当中的故事。
关羽在曹营时,“除张辽外,独与徐晃交厚”。这不仅仅因为三人都是降将(关羽是刘备部下,张辽是吕布部下,徐晃是杨奉部下),更因为他们都是山西人,都属于当时名闻天下的并州骑兵集团。三国时期,来自山西并州的骑兵加入了不同的政治集团,成为了一只战斗力惊人的队伍,其中最著名的是吕布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集团,在三国初期堪称战无不胜,甚至有过夺取天下的机会。但是由于缺乏政治纲领领导无方,并州骑兵各部先后失败,纷纷被袁绍、曹操等集团兼并,其间接后果是并州地区的刘豹匈奴集团坐大,最终起兵灭亡了东汉天下。关羽、张辽、徐晃汇集到了曹操麾下,乡民乡音乡情,有些私交是很可以理解的。
关羽回到刘备的队伍后,依旧是屡战屡败,最后在荆州当阳大败(电影《赤壁》开篇表现的就是这段历史),但这次大败反而成了联吴抗曹的开始,赤壁一战,刘备跟着周瑜取得了大胜,在荆州地区站稳了脚跟。关羽也屡立战功,成为刘备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华容道关羽义赦曹操也是演绎的故事,关羽看到曹操失魂落魄时的心情很难用语言来表述。他如果知道是诸葛亮故意派他捉放曹,让兄长的大业毁弃在自己手上,依关羽的脾气是不会饶恕诸葛亮的,刘备也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三国演义》里对关羽与张辽、徐晃等老乡的感情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如,华容道一节,“关羽正要喝止,互见张辽从马前跑过,不由得一声长叹……”。这说明关羽确实是个重感情的人,这种重感情几乎动摇了他的集团立场。
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主力入益州作战,防守荆州的任务就落在关羽身上。关羽率荆州部队主力北上,首先击败曹仁,围了樊城;之后围城打援,大败于禁、庞德率领的增援大军,俘了于禁杀了庞德,一时间中原大震,人心惶惶,曹魏甚至有迁都之议。然而,此时得胜的关羽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樊城打不下来,中原攻不过去,撤退又前功尽弃。问题的关键,就是荆州和益州远隔数千里,战略协同不易,调兵增援更难。虽然驻关中的蜀汉军对关中持续保持压力,但是曹魏终于抽得出力量来,调集又一支援军,从北向南猛攻关羽,并最终击溃了关羽部队。这支曹军的统帅,便是关羽的老乡老友——徐晃。
人们更多赞叹东吴吕蒙、陆逊的白衣渡江,却很少注意到历史上徐晃率领曹魏援军在北线战场上的杰出胜利。徐晃率领着临时调集的增援部队南下后,很快到达荆州蜀汉军围城阵地的外围。关羽对于曹魏的又一波援军早有心理准备,做了精心布置,不仅深沟高垒,严防死守,甚至有诱敌深入,再次全歼此部敌军,顺势攻下樊城,席卷中原的壮志。不料,徐晃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率全军猛然杀入蜀汉军的防御阵地,一路上斩关夺寨,势如破竹,生生从内部打破了关羽部队的防御体系,逼迫关羽仓皇撤军。曹操在战后视察荆州军防御阵地时,对其坚强顽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而对徐晃的战功高度赞叹。关羽重感情讲义气,徐晃却不因与关羽有私人友谊而废公事,如果说关羽的失败,是糜方和傅世仁不出兵援助的原因,不如说徐晃指挥战役有方更恰当。徐晃取得了北方战役的胜利,南面东吴军又抄了后路,关羽被迫向西逃亡,最终败走麦城,导致了兵败被杀。然而,论起破关羽第一功,还得说深入险地、中心开花的徐晃。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载,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参加过多次重大作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治军有方。曹操曾称赞徐晃:“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樊城之围胜利后,曹操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由此看来,继关羽之后,徐晃当属三国第一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