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郭孝恪:从混混到将军 都护安西的大唐名将 名将李勣的患难兄弟 最终血洒龟兹

郭孝恪是唐朝初年名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徐世勣把守黎阳。而后归降大唐,先后随徐世勣、李世民转战四方,中年经营西域,于战场血搏而亡,是唐朝初期不可忽略的一时名将。

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帝国首都长安天空阴霾,飞雪连天。一则从西域传来的消息令太宗皇帝李世民神色黯然:龟兹国相那利勾结西突厥偷袭唐军,帝国安西都护郭孝恪父子罹难殉职。这是唐帝国经营西域以来第一位在战场殉职的高级将领。

一、 英雄崛起乱世

郭孝恪是李世民的老部下,不过,最早是李密的部下。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密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岗军的领袖。手下强将如云,程知节、秦叔宝、徐世勣、王伯当、单雄信等人如雷贯耳。“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乱世,对黎民百姓来说是刀口讨日子,但对英雄和枭雄来说,是实现梦想的最好舞台。

出生于许州阳翟的郭孝恪就是这类心怀梦想的人,史书的记载是:“少有志节。”由于只有梦想,而不肯干活,郭孝恪在老爸和哥哥眼中,成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很快,属于郭孝恪的时代来了。眼见烽烟四起,遍地英雄逐鹿中原,郭孝恪在乡里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投奔当时声势正盛的李密。

对这支慕名投靠的队伍,李密很高兴,把踌躇满志的郭孝恪好好夸奖了一番:“昔称汝颍多奇士,故非谬也。”以前都说汝颖一带多豪杰,看来真不是吹的。李密把郭孝恪安排给了智勇双全的大将徐世勣,一起驻守黎阳。这个徐世绩,就是后来被赐姓“李”的李勣,在《隋唐演义》中被神化成诸葛亮一样的军师徐茂公。

公元618年,唐公李渊在长安称帝,正式建立唐朝。这个期间,李密与另外一大枭雄王世充在中原正打得难解难分。邙山之战,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岗军的大将裴仁基、祖彦君、程知节等被俘,邴元真、单雄信投降。深受重创的李密只得西逃关中,投奔李渊,手下大将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等先后降唐。

当时,徐世勣还把守着李密原来的地盘,还没有归降。李渊于是任命跟着李密一块逃到长安的魏征为秘书丞,前去黎阳招降。接到魏征让人送来的书信,徐世勣决定率军西撤关中,投降唐朝,对担任长史,相当于参谋长的郭孝恪说:“这块地盘是魏公李密的,我如果直接上表献给唐朝,等于背弃故主,为自己捞取功名,做人太不地道。要不这样,你把现有的郡县、人口、军马、粮食全部统计好,制好表交给魏公,由他再献给唐朝。”

统计好后,徐世绩派郭孝恪亲自去长安接洽归顺事宜,同时运送了一批粮食送给淮安王李神通。郭孝恪到了长安后,按照李世勣的吩咐,没有直接去朝见李渊,而是把制好的统计表和一封信送给了李密。李渊得知后,有些恼火,郭孝恪于是把徐世勣的用意原原本本讲给了李渊。

李渊听后,大为感动,说了这样一句话:“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不背弃故主,不邀功请赏,忠贞纯良之臣啊!于是赐徐世勣姓“李”,任命郭孝恪为宋州刺史,委任两人管理虎牢关以东,选拔所得州县官员。就这样,郭孝恪与徐世勣由瓦岗军将领变成了唐朝将领,划归秦王帐下,老板由李密变成了李世民。

唐朝虽已建国,但未一统天下。问鼎中原的,除了王世充,还有窦建德、刘武周、梁师都、萧铣等割据势力。其中,以窦建德的势力和威望最为雄厚。第二年,郭孝恪与李世勣迎来了生命中最为煎熬的一场选择与考验。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夏王窦建德发兵攻打黎阳,俘虏了淮安王李神通、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李士勣的父亲徐盖、魏征等人,李士勣和郭孝恪落败率数百骑逃走。一路上,李士勣心神难安,因为父亲在敌营,最终决定返回黎阳投降窦建德。

窦建德见李士勣回来,也没有为难,任命为左骁卫将军,仍旧驻守黎阳。不过,把其父作为人质带走了。内心一直备受煎熬的李世勣虽然投降了窦建德,但还是想回归唐朝。

有一天,李世勣找郭孝恪商量脱身之计,郭孝恪说:“我们刚刚改投老窦,如果贸然行事,容易被怀疑。最好是先立下一桩功劳,取得老窦的信任,然后再考虑下一步行动。”李世勣同意郭孝恪的建议,寻机攻占了王世充占据的获嘉县,战利品丰厚。窦建德果真放松了对李世勣的警惕。

武德三年,春,李世勣和郭孝恪暗中联络反对窦建德的势力,准备突袭派驻河南的曹旦。这个曹旦,是窦建德的大舅哥。不料,计划被泄露,李世勣、郭孝恪无奈,只好率数十骑重返唐朝。得知李世勣反叛,窦建德手下请求诛杀李父。

窦建德不愧一代英雄,说了这样一句话:“世勣,唐臣,为我所虏,不忘本朝,乃忠臣也,其父何罪!”赦免了李父。李世勣、郭孝恪回到长安,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大唐的赤胆忠心。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占据的洛阳。这场战役,对于新生的唐帝国而言,意义重大。当时,窦建德占据河北,王世充占据河南,北方还有东突厥虎视眈眈。为防范突厥铁骑南下,李渊派太子李建成驻守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为了集中兵力吃掉王世充,李渊派人与窦建德谈和,希望其保持中立。

李世民率军东进对洛阳实施合围,战事惨烈胶着。据记载:“城中守御甚严,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矢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余不克。”唐军久攻不下,疲惫不堪,萌生退意。幸亏李世民下了死令:“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再有敢说撤军班师者,杀无赦!

洛阳城内,粮食已经吃光,发生了大饥荒,人心惶惶,王世充不停地向窦建德求救。密切关注洛阳战事的窦建德很清楚,唇亡齿寒,一旦王世充完蛋,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亲率10万大军征援洛阳。窦王联手,战场形势很有可能发生逆转。危急之际,李世民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大部分将领主张退兵,以避窦建德大军锋芒。关键时刻,郭孝恪站了出来,侃侃而谈:“王世充被我军围困多日,已经穷途末路,被收拾掉是迟早的事。现在窦建德远道而来,助纣为虐,也存在软肋,那就是粮草匮乏,难以跟上,这是灭掉这两人的天赐良机。”

分析形势之后,郭孝恪提出了具体策略:“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一边继续围困洛阳,一边据守虎牢关,以逸待劳,迎战窦建德。喜欢军事的读者知道,这种分兵拒敌的战术叫做“围点打援”。一千多年后,一位名叫粟裕的中国将领将这种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记室薛收,也就是军中参谋,也提出了相同的意见。李世民当即采纳了郭孝恪、薛收两人的意见,迅速做出部署:唐军分为两部,一部由齐王李元吉率领,继续围困洛阳,屈突通等人辅助;另一部由自己率领向东出发,占领虎牢关。安排停当,李世民率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郭孝恪等大将于正午出发。

李世民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武牢关,以阻窦建德西进,切断了窦与王世充的联系。占据武牢关后险,李世民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暗中悄悄派一支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佯装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

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料,李世民又是闭门不出,一直耗到窦军疲惫不堪正泄气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杀出,窦军大败,最终生擒窦建德。洛阳这边,望眼欲穿的王世充见援军无望,弹尽粮绝之下开门投降。唐帝国统一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洛阳之战以李世民大获全胜而结束。

在洛阳王世充的行宫举行的庆功酒会上,意气风发的李世民高擎酒杯,对众将士说:“郭孝恪谋擒建德之策,皆出诸人之右也。”郭孝恪的计策,居功至伟。随后,奏请李渊迁升郭孝恪为上柱国。从此,郭孝恪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先后担任过贝、赵、江、泾四州的刺史,在各地都留下能干的好名声。后来,升任左骁卫将军。

一统中原的唐帝国百废待兴,担任地方大员的郭孝恪暂时告别烽火连天的戎马生涯。然而,一个真正的战士注定了战场才是他最后的归宿。遥远的西域正在向他发出召唤。

二、奔赴动荡的西域

唐帝国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侯君集平定高昌,取得交河道行军的胜利之后,唐帝国在高昌设置西州。紧接着,又创立了安西都护府,以乔师望为首任都护兼西州刺史,总领西、伊二州,治所设在交河城。

作为唐帝国在西域设置的第一个军府,安西都护府不仅扼制了西突厥在西域东部地区扩张的势头,巩固了刚刚取得的胜利,而且形成了进一步经营西域的一个稳定的基地。两年之后,备受唐太宗李世民信任的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历经战火淬炼的郭孝恪,行事果决,不仅行政管理能力出色,而且具有高人一筹的战略意识,这对纷繁复杂的西域形势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人选。经营西域,自然动了西突厥的奶酪,需要一名灵活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高手。不要忘了,郭孝恪可是“随机应对”这个成语的发明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这一人事任命决定非常正确,但对郭孝恪而言,他将从此抛下舒适和平的环境,奔赴一个风云激荡的崭新舞台,乃至在这里演绎出生命中最为灿烂而悲壮的乐章。在这里,需要先把西突厥的渊源捋一捋。

突厥建国不久,创始人土门可汗派弟弟室点密率十万大军西征西域。室点密平定西域后,势力迅速壮大,被授予西面可汗,逐渐开始独立行事。室点密不仅征服了天山南北,以及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而且与东罗马建立了联系。室点密管辖的疆土十分辽阔,从伊吾以西至波斯东界的广袤领土,其牙帐夏季设在金莎岭北,也称北庭;冬季设在鹰莎川,也称南庭。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以后,与突厥汗国大致以长城为界。公元583年,突厥因侵犯隋朝被击败,爆发了长达20年的内战,至公元603年,正式分裂为东、西突厥汗国,东突厥主管漠北,西突厥君临西域。隋炀帝时,采纳裴矩“以计弱之,分裂其国”的计策,册立射匮可汗为西突厥大可汗。

公元617年,李渊建立唐朝;第二年,射匮可汗死,其弟立为统叶护可汗。统叶户继承汗位,西突厥迎来了最强盛的时期。他东征西讨,统治了西域,将牙帐迁往碎叶河北的千泉。

《旧唐书》这样记载:“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战辄胜,因并铁勒,下波斯、罽宾,控弦数十万,徙廷石国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诸国。”统叶护可汗册封西域各地统治者为“俟利发”,派一名突厥贵族为吐屯,监护该地,统领军队,征收赋税等。统叶护可汗在位期间,西突厥汗国处于最为兴旺发达阶段,与唐朝关系较为密切.玄奘西行取经路过碎叶时,就受到统叶护的热情接待。

公元628年,统叶户被伯父莫贺咄谋杀,莫贺咄自立为大可汗,西突厥国内大乱,分裂为肆叶护与莫贺咄两派,互相征战不已,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大战,内耗严重,原先被迫依附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也纷纷叛离,曾经雄踞西域的强国迅速由盛转衰。

内战后期,形成两支势力对峙,均分西域的局面,其中一支势力是唐朝一直支持的乙毗沙钵罗叶护,另一支则以始毕可汗之子,东突厥逃亡来的欲谷设为首,欲谷设自封为乙毗咄陆可汗。竞争结果让唐帝国有些大跌眼镜,乙毗咄陆可汗竟然取得完胜,斩杀了乙毗沙钵罗叶护,西突厥的内战暂时告一段落。

由于唐帝国此前扶持的是乙毗沙钵罗叶护,得罪了乙毗咄陆可汗,待其胜出之后,开始全面推行反唐政策,西域诸国与中原的联系被其阻断,大唐对西域的渗透计划遭受重创。乙毗咄陆可汗派遣重臣阿史那矩监国高昌,又派麾下叶户进驻可汗浮图,并对高昌国王曲文泰威胁利诱,迫使他从亲唐立场转为反唐。

在形势的压力之下,李世民派侯君集发动交河道行军,平定高昌,乙毗咄陆可汗向西方逃走,派驻可汗浮图城的阿史那步真叶户向唐军投降。唐帝国设置了西州和伊州,控制了西域东部地区。

实力并未受损的乙毗咄陆可汗不甘心,又向西方和北方发展,对唐帝国形成了更大的威胁。任命阿史那贺鲁为叶户,统率处月、处密、姑苏、葛逻禄等部落,驻扎在额尔齐斯河一带,控制着阿尔泰地区,不断侵扰新设立的西州和伊州等地。

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郭孝恪于贞观十六年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西州是高昌国旧都,镇兵与流放的犯人杂居,与中原又有大漠相隔,因此和朝廷音讯隔绝。郭孝恪到任后,以诚心安抚百姓,尽得当地民心。

面对西突厥咄咄逼人的态势,郭孝恪决定予以军事震慑。这年八月,郭孝恪率二千轻骑自乌骨出击,击溃了前来进犯的西突厥小股部队。乌骨,指的就是乌骨道。中天山有6大古道,自西向东依次为车师道、乌骨道、萨捍道、移摩道、花谷道、突波道。乌骨道与萨捍道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两个古道。

吐鲁番出土文书《西州图经》记载,乌骨道“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险石危,唯通人径,马行多损。”与其他古道相比,乌骨道是翻越天山通往庭州路程最短的路线。

乙毗咄陆得知后,急调处月、处密诸部围攻天山县,又被郭孝恪击退,乘胜进占处月部族首领所居之城,并一直追至遏索山,迫使处密部落投降,然后凯旋而归。郭孝恪出任西域军事首长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暂时解除了西突厥对西州和安西都护府的威胁。

三、征战焉耆

对唐帝国一直怀有敌意的乙毗咄陆可汗的崛起,不仅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警觉,也遭到了弩失毕部的反抗。乙毗咄陆可汗虽然强悍,但私心重,难以服众,缺少领袖气质。举个例子,在攻打康居时,中途攻破米国,将人口和战利品收入自己囊中,这种做法违背了突厥人共同分享战利品的惯例。

属将泥熟缀非常不满,私自夺取战利品。乙毗咄陆可汗勃然大怒,将其杀死。泥熟缀的部将胡禄居气愤不过,公然反叛,发兵攻打乙毗咄陆可汗。这一来,西突厥又乱了。

公元642年,弩失毕部请求唐帝国另立可汗,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册立了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为了感激李世民扶持自己登上可汗大位,将此前被乙毗咄陆可汗扣留在西域的唐帝国使臣元孝友等人送还长安。这下,西域又出现了两个可汗争夺西突厥最高统治权的争斗。

在一场发生在白水胡城的战役中,乙毗射匮可汗被击败,但取得胜利的乙毗咄陆可汗因长期的穷兵黩武丧失了号召力,不愿再打仗的突厥部属说了这样的狠话:“战千人,存一人,我犹不从也。”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也不会再跟随你。

失掉人心的乙毗咄陆可汗只得逃亡吐火罗,原本战败的乙毗射匮可汗一下实力大增,迅速控制了西突厥绝大部分领土。一直在密切关注西突厥内战局势的郭孝恪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进军焉耆,打通西域腹地的绝好机会。提起焉耆,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当年唐帝国派侯君集率大军平定高昌,就源于焉耆国王龙突骑支写给李世民的一封信。

由于这次的主角是焉耆,有必要将这个因缘简要讲述一下。隋朝末年,由于天下大乱,关闭了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通道大碛路,西域各国往来中原的朝贡使团和商队就只能改走高昌,高昌因此垄断了过境贸易。巨大的利益令焉耆王羡慕不已。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第六年,焉耆王龙突骑支派使团到长安朝贡,请求唐帝国重开大碛路。李世民答应了这个请求,安排重开大碛路。对唐帝国的这个决定,高昌王麴文泰非常恼怒,倒向了西突厥,从此与焉耆摩擦不断,李世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交河道行军的决策,派侯君集率领大军征讨高昌。

战役打响后,焉耆主动发兵声援唐军。战后,唐军把被高昌侵占的城池和掠夺的人口归还焉耆,龙突骑支亲自到侯君集大营慰问,再三表示感谢。按理说,唐帝国对焉耆有大恩,焉耆应该是对唐帝国感恩戴德才对。然而,焉耆很快就在西突厥的胁迫下断绝了与唐帝国的往来。据《旧唐书

焉耆传》记载:“其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女,由是相为唇齿,朝贡遂阙。”

这位屈利啜,就是属于乙毗咄陆可汗的一位首领。也就是说,在高昌战役的当年,焉耆就归附了一直与唐帝国为敌的乙毗咄陆可汗西突厥。西突厥对焉耆的控制,阻塞了唐帝国与西域各国的往来,对进一步经营西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作为战略家的郭孝恪知道,焉耆是唐帝国经营西域这盘棋中的棋眼,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既是从高昌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关口,又是从天山北部南下的门户,无论是对唐帝国还是西突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焉耆首鼠两端的做法终于令李世民忍无可忍,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恪上书请求发兵讨伐焉耆。李世民接到报告后,同意了这一名为“西州道行军”的军事行动。就在郭孝恪厉兵秣马准备发兵之际,西州城内来了三个前来投诚的焉耆人。原来,焉耆国内发生内乱,国王龙突骑支的弟弟颉鼻、栗婆准不满哥哥背叛唐帝国的做法,遭到打击,只得前来唐军控制的西州寻求政治避难。

郭孝恪听了汇报后大喜,这真是刚打瞌睡就有枕头递了过来,于是安排栗婆准为向导,亲率3000步骑从银山道急速行军,深夜突袭焉耆,打了个措手不及,杀敌一千余人,俘虏了还在宫中呼呼大睡的焉耆王龙突骑支。据考古专家考证,银山道为托克逊县西南二十余公里处的苏巴什沟谷,与今天从北疆穿越天山到南疆必经的干沟基本一致。银山道并不产银矿,而是云母很多,日光下银光四射,故得名银山。

根据李世民的旨意,郭孝恪设置了唐帝国在西域的第一个羁縻都督府--焉耆都督府。安顿好城中秩序后,郭孝恪留栗婆准监摄国事,然后率军返回。也许是战事太过顺利,麻烦很快就来了。唐军撤走不到三天,西突厥的屈利啜就率领援军驰援焉耆。栗婆准兵微将寡,哪里是屈利啜的对手,被囚禁了起来。

屈利啜为了救回被俘虏的龙突骑支,率领5000骑兵追击正在返回西州路途上的唐军。闻听后面有突厥骑兵追击,郭孝恪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在银山中依托有利地形埋伏起来。等到突厥骑兵进入山势险峻的谷底,郭孝恪下令放箭射杀,然后引军杀出。屈利啜猝不及防,死伤大部,夺路而逃,郭孝恪命令骑兵追击数十里后返回。

长安城内的李世民密切地关注着发生在西域的这场战事。一天,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道:“郭孝恪请旨讨伐焉耆是在八月十一日,大约二十天就可结束战事,估计今天就会有消息了。”话音刚落,就有太监报告,焉耆王龙突骑支和妻子已押解至京城,等候发落。

李世民大喜,特意发了一道诏令,也就是慰问信给郭孝恪,好好表扬了一番。屈利啜在银山被郭孝恪击败之后,唐帝国又派出了一支军队,由东突厥降将阿史那忠、泥孰吐屯率领,平复了焉耆、处月部。谁料,这支唐军刚离开,焉耆又被一个叫做处般啜的突厥首领占据,派了一名吐屯来管理,并派使臣去长安觐见李世民。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听来使讲明来意后,勃然大怒:“焉耆者,我兵击得,汝何人,辄来统摄?”你是哪里冒出来的,敢来管理我们打下来的地盘?李世民的诘问不是空穴来风,代表乙毗咄陆可汗的屈利啜不是在银山被郭孝恪打跑了吗?那么这个处般啜只有一个来历,他是乙毗射匮可汗阵营的人。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乙毗咄陆可汗势力的急剧衰退,在唐帝国扶持下的乙毗射匮可汗日趋强盛,不仅占据了乙毗咄陆可汗原本的地盘,而且急剧膨胀,对唐帝国的态度从尊敬友好逐步演变为摩擦敌对。这名吐屯得知唐天子的这句话后,吓得不敢再在焉耆待下去,脚底抹油跑了。

焉耆总不能没有一国之君,处般啜立栗婆准的堂兄薛婆阿那支为国王,但作为“亲唐派”的栗婆准就命运悲惨,被送交龟兹杀害。处般啜的用意很明显,让焉耆、龟兹手上沾血,从此死心塌地地攀附在西突厥的战车上。

发生在焉耆的反复争夺战表明一个事实:唐帝国与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的关系已经破裂。等待西突厥的将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早在郭孝恪发动焉耆战役时,龟兹一位名叫善数的和尚就感叹道:“唐家终有西域,不数年吾国亦亡。”这位和尚很有眼光,四年之后,一场震动西域大地的战争将以雷霆之势席卷而来。

四、殒命龟兹

公元645年,逃亡吐火罗的乙毗咄陆可汗不甘心失败,联络在西域的党羽阿史那贺鲁,向乙毗射匮可汗发起新的挑战。为了应付老对手乙毗咄陆可汗卷土重来,乙毗射匮可汗又想起了唐帝国,急忙派人出使长安请求和亲。古代国家之间和亲,实际上是形成一种盟友关系。

李世民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乙毗射匮可汗的心思。和亲可以,聘礼拿来,“使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以为聘礼。”这份聘礼实在昂贵,囊括了大半个西域,实则拒绝了乙毗射匮可汗的请求。

不过,让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西突厥内部爆发的战争中,胜出者是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咄陆可汗兵败被驱逐至波斯,手下大将阿史那贺鲁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唐帝国。李世民接纳了阿史那贺鲁,任命为左骁卫将军,将其安置在庭州莫贺城居住。注意,这个具有突厥王室血统的阿史那贺鲁将在日后多次搅动起西域的战争风暴,而最终埋葬西突厥的也正是他!

西突厥内战的结果让李世民深深地意识到,通过代理人战争统一西域的这条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必须通过一场帝国军队主导的战争才能防止已经背离的乙毗射匮可汗进一步坐大,解除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真正将西域纳入帝国版图。

公元647年,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策划了名为“昆丘道行军”的军事行动,再次大规模用兵西域。昆丘,就是昆仑山。一直处于西域战事最前沿的郭孝恪将迎来人生中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目标很清晰:以乙毗射匮可汗为主要打击对象,以西突厥在西域的主要据点为进军目标。

公元647年12月,李世民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以铁勒将领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隋朝名将杨素的侄子杨弘礼、左武卫将军李海崖等为副大总管,下隶五路军马。阿史那社尔原本是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东突厥覆灭之后进入西突厥,后归顺唐帝国,很受李世民的信任,成为长公主驸马。

投降过来的阿史那贺鲁得知唐帝国要征讨龟兹,特意率领数十名随从到长安觐见李世民,主动请求作向导。李世民盛情款待阿史那贺鲁,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其补入远征军队伍,合为六路行军总管,同时征发“吐蕃、吐谷浑,连兵进讨”,出师阵容规模庞大。

由于阿史那贺鲁一直与乙毗射匮可汗作战,知己知彼,加之熟知山川地形,因此担任了开辟主战场的任务。阿史那社尔取道天山北麓,先破处月、处密等西突厥部落,然后南下焉耆;郭孝恪则率军由银山道西进,直奔焉耆。

南北两路大军会师焉耆,西突厥扶持的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逃奔龟兹,半路上被唐军追上俘获处决。阿史那社尔立原国王龙突骑支的一个弟弟婆伽利为新国王。平定焉耆之后,唐军向西继续进发。

龟兹国内已听闻唐军兵锋凌厉,不少守将弃城而逃,阿史那社尔进驻距离龟兹都城三百里的碛口,派遣伊州刺史韩威率一千多骑兵为先锋,骁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直取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与丞相那利、将军羯猎颠率五万士兵据守的多褐城。

见对方人马众多,韩威率军短兵相接,佯装不敌后撤。龟兹王以为唐军害怕了,下令倾巢出兵追击。追了三十里左右,曹继叔的后援部队刚好赶上,直扑敌军,龟兹追兵猝不及防,一下子被冲得人仰马翻,大败而回。龟兹王初战失败,退守都城。见唐军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兵临城下,仓皇之下率领轻骑向西逃跑。

统帅阿史那社尔安排郭孝恪留守龟兹都城,自己率领苏海政、薛万备率精锐骑兵追击至拨换城。龟兹王负隅顽抗,下令死守。唐军这一战打得极为艰难,用了四十天才攻下城池,俘虏了龟兹王和大将羯猎颠。只身逃脱的丞相那利怀恨在心,找到附近的西突厥部队一番哭诉,说动了突厥人,纠集了一支突厥人和龟兹人组成的军队杀向都城。

留守龟兹都城的郭孝恪犯下了最为致命的一个错误,没有进驻城内,而是将大营扎在城外。此时,那利率领突厥人报复而来的消息已经传了过来,有亲唐的龟兹人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郭孝恪,但郭孝恪没有太当回事。

大意失荆州,一错千古恨!没多久,那利果真率军突然出现,杀入城中。郭孝恪见状,紧急命令驻扎在城外的一千多将士赶快进城与敌军激战。然而,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城内已经投降的龟兹士兵反戈一击,与那利里应外合,占据了城头,居高临下,共同夹击郭孝恪。顿时,箭如雨下,唐军死伤惨重。郭孝恪掉头想冲出城外,与儿子郭待诏一起被射死在西门。

急转而下的形势对唐军非常不利。这时,负责后勤保管的军需官崔义超挺身而出,在城中临时招募了二百多人,与那利带领的人马展开激战。驻扎在城外的韩威、曹继叔率军从城西北角攻入城中。经过一夜激战,那利队伍渐渐不支,损失了三千士兵,只得撤退。十多天后,那利又从山北引来一万多人马进攻都城,被已有防备的曹继叔斩杀八千多人。

那利见大势已去,只身单骑逃走,被龟兹老百姓抓获,押送给了唐军。听到郭孝恪父子在龟兹战役中殉职的消息,已届人生暮年的李世民心情悲伤,一开始还责怪久经沙场的郭孝恪如此麻痹大意,以致遭此大难。稍后,又怜惜父子双双殒命,下令隆重祭奠,表彰郭孝恪的英雄事迹。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追赠郭孝恪为阳翟郡公,追赠郭待诏为游击将军。郭孝恪的次子郭待封,在高宗时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年间,郭待封与薛仁贵率兵讨吐蕃,于大非川战败,减死除名。这个故事将在后边会讲到。

郭孝恪的小儿子郭待聘,后来担任过宋州刺史。“待诏”、“待封”、“待聘”,从三个儿子的名字中可以看出,郭孝恪生前对他们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和报效国家的一腔忠诚。龟兹战役结束后的第二年正月,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丞相那利、大将羯猎颠等人被押解至长安,李世民在紫微殿发表了一番谴责讲话后,宽宥了他们,任命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李世民紧接着发布诏令,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至龟兹,并设置了龟兹、于阗、碎叶、疏勒四个军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西四镇”。至此,唐帝国完成了经营西域的第一次布局,恢弘壮阔的西域正式揭开了风云激荡的新篇章。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