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
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第二年改年号为“景泰”。
本来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
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群臣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朱祁钰在位期间,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制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组织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遍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
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帝位。但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朱祁钰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
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朱祁钰商议,但是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群臣没有等到朱祁钰,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软禁于西内,不久气死于永安宫,他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被英宗下令拆毁。于谦、王文被杀,明朝历史上朱祁钰的统治时期就这样宣告结束。朱祁钰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复帝号,被谥为景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登基的时候,明朝就已经处于了危难之中。朱祁钰上位之后,所要面对的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多一些。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先来谈一下朱祁钰上位之后,所要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军事上来说。当时,明英宗出征的时候,带走的是明朝的精锐部队,而且人数众多。毫不夸张的说,在朱祁钰上位之后,明朝的军队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了。但是,面对这样一堆烂摊子,朱祁钰也不能坐视不理。在土木堡之战当中,明朝的皇帝都沦为了俘虏,可想而知,明朝的军队自然是惨败的。
据记载,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当中,明英宗所带去的明朝大军基本上都死伤殆尽。而这也就意味着,明朝在这一场战争当中失去了自己的精锐部队,军事实力自然也是大打折扣。但是,明朝的敌人们却还是存在的,他们一直都在虎视眈眈的等待着最佳的时机。而对明朝威胁最大的,就是瓦刺军队。当然,明朝的南方其实还是有军队存在的。南方的军队里面,也不乏有一些精锐。但是,远水是解不了近渴的。明朝此时所要面临的,就是亡国的危险。
其次,从朝廷的局势来说。明朝在建立之初,却是有不少的名臣,能人异士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在历经岁月之后,那些能人异士早就不复存在了。在靖难之役当中,明朝就已经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的人才。而在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当中,明朝惨败,不少的名臣也死于战场之上。到了朱祁钰上位的时候,其实明朝已经没有什么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人才了。所以,朝廷之中,没有能用的人才,也是朱祁钰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当然,这样的局面对朱祁钰来说虽然艰难,但是,朱祁钰还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而他所做的事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谦委以重任,坚持抗敌。当时,土木堡之变让朝廷之上的一众大臣吓破了胆,群臣都希望能够迁都南京,躲避这场人为的灾难。但是朱祁钰听从了于谦的意见,站到了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的阵营里面。在明朝危难时刻,朱祁钰不拘束于规定,懂得变通,破例让于谦有指挥兵马的权力。
而且,他也愿意听从于谦的意见,对在土木堡之变当中,战败独自一人回朝的石亨予以重用。而就是这个石亨成为了北京保卫战的关键人物。而在这一次战役胜利之后,朱祁钰也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针对明朝的军队,制定出了一套改革的方案。在朱祁钰的治理之下,明朝的军事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恢复。由此可见,朱祁钰确实是一个能力过人的人。
二,整顿朝廷,肃清吏治。当时明朝,其实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堂之上,也衍生出不少复杂的问题。而朱祁钰为了解决这些无比棘手的问题,朱祁钰开始重用一些为官清廉的大臣。在这个时候,于谦、高谷和彭时等人,就得到了朱祁钰的重用。而且,这些人也没有辜负朱祁钰的期待,成为了朱祁钰极为得力的助手。
而与之相反的是,王振等宦官党羽,就成为了朱祁钰严惩的一个对象。而且,为了解决朝廷之中没有能臣可用的现象,朱祁钰广纳贤才。在他在位期间,一大批的贤才成为了明朝的栋梁。在朱祁钰的治理之下,原本动荡不堪的明朝朝堂,也渐渐恢复到了一片清明的景象。由此可爱你,朱祁钰确实为明朝立下了不世之功,而明朝也幸好有朱祁钰的存在。
由此可见,朱祁钰确实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君主,他在国家明朝风雨飘摇之际上位,力挽狂澜,拯救明朝于危难之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朱祁钰重用于谦等大臣,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抗击并打败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同时,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绩。已经当了八年皇帝,身份得到了全国的承认。
然而朱祁钰恋栈权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经被架空为太上皇的明英宗,还把他软禁于南宫,八年之间不得出入。同时执意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企图让自己的后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结果病笃之时,小人趁势而发,仓促间,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足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