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世是西汉大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生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官。汉武帝时,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为官廉洁著称。
张安世,是汉朝第一酷吏张汤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张安世被任用为郞,再任尚书。尚书本来是古代发布文书的低级官员,后来成为皇帝的近臣,地位渐渐提高。张安世一直尽心尽力工作,即便是有假期,他也都放弃了,而是以公事为主。有一回,武帝外出,路上丢了三包书。武帝问:“丢的都是什么书?”众人均言不知,只有张安世不仅将书的名字都记得,连书的内容也都一一写了下来。武帝命人将这些书又买来,和张安世所言一验证,竟然没有差错。
武帝对张安世的才华很欣赏,又提拔他,升到了光䘵大夫。武帝去世,昭帝即位,大臣霍光辅政,霍光对张安世尤其器重。上官桀和桑弘羊谋反被诛后,朝中没有旧臣,霍光提名张安世为右将军、光䘵勋,作为自己的副手。多年承平,皇帝下昭,封张安世为富平侯。昭帝年少去世,霍光禀明皇太后,任张安世为车骑将军,一同迎昌邑王入朝。后来,张安世也参与了废王,以及迎立宣帝。宣帝初年,对各位大臣进行褒奖,将张安世功劳评为第二,仅次于霍光,加封土地,其子侄也多加官进爵。
霍光去世,御史大夫魏相上书,提出张安世跟随武帝三十年,一直忠诚谨慎,毫无懈怠,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共商大计。现大将军去世,应让张安世做大将军,张安世之子张延寿老成持重,可由其担任光䘵勋。此书一上,宣帝也认为该任张安世为大将军。张安世得知后,专门面见宣帝,摘帽而言:“老臣自思不足以任大将军一职,望陛下重新裁量,保全老臣之命。”
宣帝笑着说:“您太谦虚了,如果您不可以,那天下还有谁可以呢?”张安世屡次推辞,宣帝只是不许。数日之后,宣帝下诏,封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后又改封卫将军,实际掌握兵权。此时,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宣帝也封霍禹为大司马,但其实权已经被逐步削减。一年多后,霍禹谋反被发现,要全家抄斩。
上朝时,宣帝发现张安世面有忧色,身体也见消瘦。宣帝就问身边人:“大司马有何事,为何形容如此枯槁?”左右有那熟知事务的答:“大司马之孙女为霍家亲族之妇,此次恐被株连,所以才如此忧心。”“原来是这事啊,传朕的旨意,赦免大司马之孙女。”消息传来,别人应该是感恩,而张安世则是忧恐。
从此,处理国家机要大事,每每都周密、谨慎,内内外外都没有遗漏。如果要出什么重要方针政策,一旦确定,张安世便称病离开,直到诏令颁布,还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派人到丞相府那里去问具体的细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张安世完全不知情呢。
说张安世为官谨慎,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有一回,张安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专程来谢。张安世因此十分后悔,他认为自己只是选贤任能,根本没有私人关系,谢自己有什么用呢?有位郞官,功高而久不得升迁,难免有些牢骚,就要找张安世说道说道。张安世当面说:“君之功高,明主自然得知,为人臣当尽忠尽力,岂能怎言功多功少?”因此拒绝马上提拔这个郎官。不过,这个郎官,没过多久还是受到了提拔。
有位长史要调任,临行前,张安世与他话别,问长史有无留言。长史说:“大将军为陛下股肱之臣,但未曾向陛下推荐人才,有人因此讥笑您。”张安世答:“明主在上,臣子们的才能一望即知,哪里用得着推荐呢?”其人谨小慎微,远离用权如此。这张安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轻易言人之过。
比如,他担任光䘵勋的时候,有一次一个郎官喝醉了在殿上小便被人发现,告知张安世。张安世说:“会不会是看错了,是污水倒在那里呢?别用些小事来治人罪过。”这倒不是说他不讲究原则,只是他认为因为这些细小的事情来处分别人,实在是小题大作,不如和个稀泥,多花时间干点儿重要的事情。
其实,张安世这么受宣帝器重,还有一重关系。是因为戾太子事件。宣帝本名叫刘病已,是戾太子的孙子。自小在掖庭长大,掖庭其实就是后世的冷宫,供宫女和官员罪犯女家属劳动之处。张安世的哥哥叫张贺,从前是戾太子手下之人,被牵连受了宫刑,做了掖庭的长官。张贺对戾太子无辜而死的事情一直放不下,得知戾太子之孙刘病已在掖庭,便悉心加以照料,对他很是关照。
等到刘病已长大些,张贺又亲自教他读书写字,并为之娶妻,自己出钱作为聘礼。之后,张贺又多次在弟弟张安世面前称赞刘病已的好处,会读书,有风范,但胆小怕事的张安世让张贺不要声张,现在昭帝尚在位,不宜宣扬此事。待到后来,刘病已继位,就是现在宣帝。那时张贺因病已经去世了,宣帝曾找到过张安世说及此事,宣帝说:“张大人,掖庭令活着时,曾夸奖过我,你制止他,你做的是对的。”
宣帝为表达对张贺的感谢,要封张安世的幼子张彭祖,张彭祖小时曾和宣帝一起读书。张安世连连拒绝,宣帝对张安世说:“朕是为掖庭令,非为将军您。”张安世因此不再反对。至此,张安世家父子均封侯,声势显赫。虽然家财万贯,但张安世自己身穿普通黑色粗布衣服,夫人在家纺织,家里有仆人七百,均自为手工业,家中资财因此富于大将军霍光。
元康四年秋,公元前62年,张安世因病去世,宣帝派轻车甲士送葬,并封为敬侯。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比较出霍光与张安世的不同。宣帝坐车去宗庙时,从前是霍光陪同,每一次宣帝都感到如有针芒在背,一直要小心谨慎。等到张安世陪同他坐车时,宣帝会觉得自在从容,谈笑自如。这或许就是霍光和张安世不同的一个体现。
张安世是如何顶替霍光,成为汉宣帝时的大将军?
汉宣帝前期是一位傀儡皇帝,元康是他真正意义上亲政的年号。很多人问,汉宣帝是什么时候真正意义上亲政的,其实在他诛杀了霍家一干人等的时候,才是他亲政的时候。那么张安世是如何取代霍光的呢?不得不说霍光是高人,只有等他去世了,张安世才有了机会。
霍光不是白痴,他知道自己辅佐的这位皇帝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很担心自己去世以后,霍家会遭逢大难,所以他早就把霍家的一干人等都植入朝中。这可以说是他的私心,毕竟谁都想自己家里人过的好一点。霍光去世以前,将儿子霍禹升任为右将军。这个右将军本来不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只是位高于九卿,却低于三公。
可是霍禹这个右将军是有兵权的,所以性质又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无从考证他到底有多少兵权,至少霍光临走前,是给了他这个兵权的。这对汉宣帝来说威胁可就大了去了,所以为了化解这一危局,汉宣帝机智地将张安世升任大将军,而霍光的儿子霍禹出人意料地被提升为大司马。张安世这个大将军是有军权的,跟霍光没有差别,而霍禹这个大司马是没有军权的,是明升暗降了。
张安世是出了名的厚道之人,他也是霍光的心腹。因为霍光知道张安世不会有什么坏心思,所以重用他为右将军长达十三年之久。这对张安世来说那就太重要了,他在任右将军的时间里,为大汉朝选贤与能,做事严谨,帮助霍光解决了不少难题,所以被加封为富平侯。这个时候张安世忽然得到汉宣帝的重用,这让一向不想参与党政的张安世毛骨悚然。
因为他似乎明白了汉宣帝的意思,可是他不想跟霍家唱反调,他还没有这个胆子。可是汉宣帝给了他这个胆子,汉宣帝刘洵不仅将霍光的大将军位置赐给了张安世,还将霍光的军权全都赐给了张安世。这是对张安世无上的信任。只要这个时候张安世选择退缩,那汉宣帝必死无疑,因为霍家已经知道汉宣帝要怎么对待他们了。张安世选择帮助汉宣帝,这让汉宣帝十分感动,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从张安世上任大将军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不简单。至于怎么个不简单法,张安世不想多去了解。毕竟了解皇帝越多,自己的危险也越多。而此刻就有一个人对皇帝十分了解,而且想要谋反,这个人就是霍禹。霍禹早就感受到了汉宣帝咄咄逼人的气势,早在霍光去世以后,对他们霍家人的外调,就已经看得出汉宣帝想要干些什么。霍禹不想谋反,可是再这么下去,他们霍家可就真的要被汉宣帝给整死了。
为了保证自己家族的利益,霍禹选择孤注一掷。而这一切恰好都被汉宣帝所掌握着,他明白霍禹心里的一切想法,所以静静地等待着霍禹造反,然后镇压,然后满门抄斩。张安世作为霍光旧部,又是霍光家族联姻之人,对这件事十分敏感。汉宣帝在这一场风波中只放过了两个霍家的人,一个是自己的皇后霍成君,不过被废没多久自杀了。还有一个就是张安世的孙女。
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却一点也不像自己的父亲。张汤是西汉有名的酷吏,胆子大脾气暴躁,而张安世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只想安稳地在世上活着。所以他的胆子小,脾气也好。晚年的他和几个儿子都是手握重权,可是他本人却为此担忧了起来。因为上一个手握重权的大臣霍光可是全家被灭了,所以张安世主动要求将儿子张延寿调到外面做官,以此告诉汉宣帝自己没有任何野心。汉宣帝深受感动,将张延寿调到北地做太守,也算是重用了。
不过汉宣帝对这样的老臣还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片刻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张安世得病告老,却被汉宣帝刻意留住。汉宣帝希望他在这里养好病,随后再好好辅佐自己几年,其实是不放心他走。张安世也知道皇帝的戒心,自己是大将军大司马,手握重权,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么走了对皇帝来说威胁太大。
张安世索性为了后人就拼了自己的老命,带病为汉宣帝工作,可惜当年的秋天就去世了。汉宣帝对张安世一家也是非常不错了,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而张安世也荣升麒麟阁十一功臣第二名,第一名是霍光,只写了姓霍氏,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张安世算是非常幸运的了。
张安世一生给人的感觉就是谨小慎微,对于公家之事,丝毫不敢大意,勉力维之。皇帝说他行,他偏要说不行,他参与了重要的政策制定,事后又装作好像不知情。别人请他帮忙提拔自己,他说,皇帝自己心里清楚,不用我说什么。这是张安世的生存之道。大司马一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如果在这个时候揽权、揽事、揽人,是对皇权的侵犯,也是给自己惹祸上身,所以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