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斗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成员,为官清正、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面御史”,是一位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政治家,而且在治水兴利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取得明显成效。
左光斗,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老师,安徽桐城县人,万历“六君子”之一。有明一代,对于监察御史的选拔很严格,大都是进士出身,《明会要·职官五》中对于御史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虽然要求很高,但是监察御史这个职位品级不高,可依旧不容小觑。一纸奏折就可以让一些官员的乌纱帽落地,比如左光斗就曾经在巡视京城的时候,抓住贪官污吏一大批,让整个京城为之震动。
由于明代的监察御史还有负责相应不同的职务,出巡盐务即为巡盐御史,出巡漕运即为巡漕御史,出巡地方即为巡按御史,而监察御史干得最多的就是出巡地方,对于地方官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情况进行考核,这项工作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是纵观左光斗的一生,基本是在御史这个行列,甚至于后来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志同道合的人才,由此可见,御史这份差事带给他的不只是抓捕贪官整顿吏治的理想,还为他后来从事农业治理奠定了基础。因为正是在巡视官员的过程中,他才能够深入基层,了解一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1621年,46岁的左光斗又开始担任直隶屯田御史。由于他本人就出身于江淮水乡,对于农田灌溉和等事情比较熟悉。而1621年此时已经处于明朝末年,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使得大明王朝深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其中北方的旱灾就是其中之一了。在巡视了直隶地区农民农田灌溉问题之后,他便总结了当地在水利方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三因十四利。
在他看来,北方相比南方水资源不是特别丰富,但是这并不足以导致北方农业灌溉问题的严重性。之所以会比较棘手,主要来源于天时、地利、人情。要改变靠天吃饭,就要浚通河流、挖渠引水、修坝、建闸,同时还要利用好当地的地理优势,设坡、勘察地势、筑塘,在人力方面,要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招徕百姓、选人、选将、兵屯,同时关于这些政策,还要给民众相应的奖励,所以他又建议:议种田赋额,议富民可以拜爵。
之前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的铁面御史在不惑之年对百姓吃饭问题如此上心并提出井井有条的法度措施,由此可见明朝对于御史一职选任的标准中“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担任监察御史一职让左光斗在巡视各地、督查官员的同时也熟悉了相应的地方事务。
明朝末年,党争严重,有阉党,浙党还有东林党派,党派代表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而左光斗是东林党派的成员之一。东林党就是一群有文化的人抨击时政,他们想振兴吏治,被当时的阉党强烈反对。正好,当时的皇帝刚上任一个月便死了,皇帝死后他的妃子李选侍要求皇长子封她为皇太后,居住在乾清宫。左光斗和杨涟,向皇帝进言不能让她呆在,否则可能会出现像武则天这样专权的情况。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让李选侍搬去别的宫殿去。
他们的这一行为侵犯了宦官的权益,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更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拔之而后快。杨涟和左光斗也不甘示弱,他们联合朝廷之中人,搜集魏忠贤犯罪的证据,准备除掉阉党。谁知魏忠贤更快一步,手段毒辣,将他们罢免。
一个小小的宦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呢?原来当时的皇帝昏庸,只知道每天玩木头,魏忠贤是陪着皇帝一块长大的,皇帝非常宠信他,所以一个小小的太监便可以一手遮天。魏忠贤更是制造虚假罪名,诬陷他们收受贿赂,诽谤朝廷,杨涟和左光斗二人含冤入狱。百姓得知左光斗入狱,非常伤心纷纷走到街上,痛哭流涕。见二人在狱中拒不认罪,魏忠贤他们便,严刑拷打,想屈打成招。杨涟害怕被他们折磨死,边想着拖延时间,暂时承认了罪名,谁知他们更是变本加厉的折磨他,结果被冤死狱中。
左光斗当时有一个得意门生,叫史可法,此人后来为了保护扬州城,以身殉国。史可法得知自己的老师被抓到监狱中,遭受折磨,便想方设法进去看看老师。当他贿赂狱卒,进到监狱中时,看到老师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左光斗趴在监狱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由于受了炮烙之刑,身上脸上满是脓疮,已经分辨不出左光斗的容貌,膝盖上的白骨都已经露出来。史可法见到老师这样,便忍不住痛哭流涕,左光斗,勉强睁开眼睛,对着他大骂:国家已经这个样子,你来这干什么?还不赶紧出去!不久,左光斗也被折磨死。魏忠贤这样还不解恨,他还想打开左光头斗的坟墓鞭尸,被左右劝阻。魏忠贤将左光斗的哥哥逼死,弄得他们家家破人亡,左光斗的母亲也伤心过度而死。
左光斗是明朝末期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统治,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给后人留下了足以光照史册的精神财富。他从政期间捕获假官、选拔优秀人才、设立屯学、武学以及排斥阉党,他为挽救行将灭亡的明王朝做出了很多努力。从左光斗培养史可法的事情,通篇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关爱,也证明他应该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