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地回暖,让人好想马上“轻装”走进这大好春光里。但冬春交际,天气喜怒无常,此时,一些疾病很容易找上门来。俗语有云“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等,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春捂”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学会正确的“春捂”,不但养生效果事半功倍,还能帮你把疾病挡在外面!
那么,“春捂”到底该怎么“捂”才好呢?
“春捂”的最佳时间?
从时间上来讲,“春捂”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是“春捂”的信号,所以,“春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预报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应多关注气象预报,根据温度走势决定是“捂”还是“脱”。
要“捂”到什么时候?
寒潮过去,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1周左右,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应持续2周为宜。当天气温度达到15℃时,就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此时就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气温,气温持续在15°以上,并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春捂”的时间一般持续1-2周为宜,“捂”的时间短,易使人受寒生病,这段时间内的衣物不要突然减的太快。
要捂哪些重点部位?
“春捂”的重点部位是后背、腹部和双脚。捂背部是为了防止风寒侵袭人体,捂腹部是为体内的脏腑保暖,捂脚可以有效防止寒气通过双脚进入人体。“春捂”要特别重视对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尤其是早晚应多穿点,如果过早脱去冬衣,穿着单薄,一旦气温降低,身体就会难以适应,身体抵抗力下降,否则很容易导致疾病入侵。
“春捂”也需要凭感觉
“春捂”并非一概而论,也是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大多经不起寒冷的刺激,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则对寒凉的刺激更加敏感,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发作。因此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着急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春捂”不要捂过头
“春捂”时间的长短很重要,千万不要捂过头,不能出汗,如温度超过15℃,还穿着棉衣,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否则会使人生“内火”,所以“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根据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