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养生原则是什么 有不同的原则点

中医在历史的长河上有长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养生原则,这些不同的中医养生原则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在下面这些不同的养生原则中,其实他们讲究的都是一个平衡点,比如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目的就是为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人生病的时候,能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恢复健康。当然中医养生原则不止这一点,还有很多,你可以试着了解一下。

1、未老先养的未病思想

中医学的养生防老方法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如起居调摄方面,《黄帝内经》强调“风雨寒暑”等“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和海带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黄帝内经》还提倡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养生益寿。

2、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原则。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并为现代科学进一步阐明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的规律,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

3、注意阴阳的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人体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的运动。由于阴阳的运动,因此我们就需要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根本。然而,阴阳本身又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很容易被打破。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扰以及人体的不断老化,都会加速人体的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百病之源,换句话说,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引起的。治病如打仗,打仗要讲究方法。中医治病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治疗疾病也围绕调整阴阳来进行,目的是恢复阴阳平衡协调,帮助人体找到新的相对平衡点,从而使其恢复健康。

4、动静结合的养生理念

中医养生也重视健身运动,因为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幕青春的秘诀。我国1800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学生吴曾如法锻炼,坚持不懈,活到90多岁,仍耳不聋,目不瞑,齿牙完坚。说明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骼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中医养生在强调动的同时,并不忽视静的一面,主张动静结合。《一览延龄》中说:“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现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最静之人,食后亦直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以凝形神。”所以延寿不但需要动,而且也需要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辨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辨证施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才能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原则有很多,不同的养生原则最后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健康的效果,就像不同的养生方式最后也是起到健康保健的效果。其中未老先养的未病思想则,就是希望人们在还没有生病之前就做好预防疾病的工作,这样能达到保健益寿的目的。还有形神合一的理论原则讲究的是心理生理统一,这也是中医养生原则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