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基于经络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传统疗法。拔罐疗法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方便易行,适用于家庭保健,故能广泛流传于民间。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拔罐的功效和其作用机理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拔罐疗法的生物作用
负压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其恢复正常功能。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毒素的排除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局部少量皮下出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经传导到达大脑;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也传到大脑,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神经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促使身体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拔在乳房周围,促进其血液循环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局部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流经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拔罐能对神经、肌肉、血管等产生刺激,增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活力
拔罐疗法的机械作用
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也是一种刺激疗法。它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负压也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产生组织瘀血、出血。同时负压的形成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机械作用还能使表皮角化层断裂,各级血管扩张,从而提高皮肤渗透作用,有利于局部用药的吸收。而拔罐的引流作用,及刺激局部皮脂分解、脂肪酸形成的作用,则有助于局部皮肤的自洁、抗感染。皮肤生发层受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毛囊细胞向棘细胞推移,有助于小伤口愈合,加快瘢痕修复。
拔罐的功效
发汗解表
通过吸拔作用,使皮肤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以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祛风除湿、散寒行气解表的效果,因而可以使关节通利、发汗解表、镇痛去痹,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出”。研究表明,拔罐后汗液排泄增加,可以排泄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从外而解;同时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有害物质的排出。临床可用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头晕、风痹、腰痛、四肢痛等病症。
拔罐可以发汗解表
舒筋活络
走罐能刺激经络
人体的经络,内达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皮毛,纵横交错,贯通全身四肢百骸,通过气血运行滋养五脏六腑。如果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引起气滞血瘀,导致疾病产生。通过拔罐疗法的“吸拔”作用,加上良性刺激对神经反射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流量(气血)加速而得以畅通,对经络腧穴产生良性的负压效应,这就是中医所称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能。拔罐疗法还能增强关节、肌腱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达到行气化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能。
行气活血
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的病变。拔罐的“吸拔”、“温通”和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行气活血的作用。活血祛瘀与行气导滞并用,可以用来治疗气滞血瘀证候,例如用于心腹胁肋痛、月经不调、跌仆劳损、胀闷不舒、产后恶露不行等气血涩滞之症。
消肿止痛
拔罐疗法由于能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增强血流,故可使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了“消肿止痛”的目的。实践证明,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迅急而重的手法则有兴奋作用。
拔罐可以消肿止痛
温经散寒
由于火罐吸附皮肤形成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给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使体内寒邪得以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治疗效果。
拔毒排脓
拔罐疗法产生的负压吸力很强,用以治疗痈疖疮疡、恶血瘀滞、邪毒郁结等有特效。拔罐使毒邪排出,气血通畅,瘀阻消散,祛毒排脓,清创解痛,促进疮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