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秋意正浓的时候咳嗽怎么破?老中医的三个妙方真管用!

  秋意正浓的时候咳嗽怎么破?老中医的三个妙方真管用!

  古人认为,秋季是一个悲伤的季节,殊不知也是一个疾病高发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季的肺部疾病尤其要多,这不仅跟时令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中医理论所描述的“天人相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秋季,天干物燥,而对于人体来说,“燥邪犯肺”的疾病就会增多。这种时令的疾病,自古以来,也受到了很多医家的肯定与重视,比如,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曾提出“秋伤于燥”之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也提出:“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所以在秋季,各个医院、诊所内突然增加了很多咳嗽的患者……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候的咳嗽患者的症状大多集中表现为:咽干咽痒,咽候疼痛,声音嘶哑,干咳无痰,或连声呛咳,或咳嗽痰少、黏稠难咯,同时伴有口鼻干燥,甚至鼻腔轻触见血,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少等,舌红,苔薄白而干。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认为,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所以燥咳证往往是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口鼻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少等也是燥邪伤津的表现。

  如果染上了燥咳该怎么办呢?在临床上,若燥痰被医生误认为了寒痰或湿痰,而误用温燥的药物,比如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等,则更容易加剧津液耗伤,反而增加痰液的黏度,更不容易咯出,阻塞气道,使病情加剧,有如火上浇油!所以,正确的治疗燥咳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燥咳的正确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应当是润肺宣肺,以利于稠痰的排出,正如《温病条辨》总结的那样:“燥证则唯喜柔润,最忌苦燥。”这对于燥咳的治疗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在润燥方药中,首推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是清代医家喻嘉言发明的,由桑叶、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枇杷叶、人参、麦冬、杏仁等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参可用沙参代替,如果是干咳痰少、口鼻干燥的可以用北沙参代,因为北沙参是伞形科珊瑚菜的根,养阴润燥作用更好;如果痰多的话,可用南沙参代,南沙参是桔梗科的,祛痰作用更好。当然,这样也可适当降低治疗成本!对于痰多的兼证,可以加川贝母、瓜蒌仁等药以润燥化痰;如果热甚、咯痰黄稠,可以加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药;如果连声呛咳的,还可加五味子、乌梅等酸涩药味,收敛肺气以止咳。

  桑杏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发明,由桑叶、象贝(即浙贝)、淡豆豉、栀子、梨皮、杏仁、沙参(南北沙参的选用依据同前面清燥救肺汤的内容)等药组成。

  从上述两个方子里,我们注意到,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中均有桑叶、贝母二药,为什么会都有这两味药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药的特点吧。

  桑叶这个药,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寒可祛热,甘寒养阴,因此,桑叶既可清肺热,又可润肺燥,是燥咳证的首选药,我曾经多次在治疗秋季燥咳证时发现,只要一加桑叶,患者马上反应咳嗽明显好转!

  贝母这个药,味甘平,性凉,归肺、胃经,老百姓也知道它擅长于止咳化痰,所以,民间经常单用贝母粉来治疗咳嗽。

  桑杏汤中既有贝母,又有梨皮,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经常用雪梨蒸贝母来止咳的处方来源或依据所在!

  当然,川贝母因为药材资源少,价格也比较昂贵;浙贝母相对来说便宜得多,浙贝母也有较好的止咳作用,而且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桑杏汤中也明确提出来用象贝,所以,咱们在用止咳方药时完全可以用浙贝母代替川贝母。

  在润燥方药中,除上述的两个经典方子外,还有宋代医学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中记载的泻白散,也是对燥咳证疗效较好的方子。泻白散由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用大米,或珍珠米)等组成。

  以上三个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桑杏汤、泻白散)主要是针对温燥咳嗽证的治疗。如果患者感受的是凉燥之邪,出现了凉燥(凉的程度次于寒)咳嗽证,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