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宝贝发烧,别急着往医院送!应该这样处理...

  宝贝发烧,别急着往医院送!应该这样处理...

  想来大家对手足口病肯定不陌生,手足口病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多发在小孩身上,而且太严重的话是会导致死亡的。目前深圳市手足口病风险指数上升为Ⅱ级,这意味着手足口病进入流行期,流行强度高,病例数较多。

  除了手足口病,这个季节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性肠炎都比较高发,而这些疾病一般都伴有发热,这让很多粑粑麻麻抓狂,不知怎么处理发热。

  莫怕!莫怕!

  为大家讨来了发热宝典

  何为发热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儿童由于代谢率较高,故体温可较成年人略高。正常小儿体温(腋温)一般为36.4℃~37.3℃,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服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小儿短时间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使体温暂时升高(可达38℃以上);相反,若饥饿、低热量饮食,尤其是体弱儿童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条件差时,则可使体温降低至35℃左右。

  此时应解除相关影响因素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以确定是否是真正发热。

  使用耳温枪应注意过多的耳垢会干扰测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异常者应使用其他方法测量。三个月以下的婴儿的耳温与中心体温的相关性较差,不适合耳温,应使用腋温。

  发热的家庭护理

  1、检查孩子发热前后的大便情况,如果超过24小时没有大便,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想办法把大便通干净,通腑泻热,孩子的烧会比较容易退掉哦。

  2、发热期间,应该多喝温开水,宜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粥、汤、面,水果最好放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切成小块用热水泡热或者煮热再吃。

  发热时胃肠功能下降,肥甘厚腻之品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寒凉生冷(比如饮料、冰水、冰激凌、冰箱里水果等等)的食物容易损伤人的胃阳,禁止食用。

  3、不建议使用洗热水澡的方法来退热。因为孩子病后体力下降,正气已经不足,洗澡会进一步耗伤元气,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而且洗澡的过程中会再次着凉,往往是洗澡的当时热退了下来,没过多久体温又窜上去啦。

  4、退热贴是物理降温的一种,一般体温达38.5℃以上时即可贴,若体温不降还需口服退热药。物理降温方法还有:敞开衣被,室内温度适宜,若四肢冰凉、寒战时可暂捂衣被,四肢温热后解除衣被。夏季用-4℃冷藏毛巾敷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部位,不用冰袋冷敷,会引起患儿不适感。冬季用温水擦浴或温水洗澡。如果酒精不过敏的话,还可用浓度为30-50%的酒精擦浴。因为酒精过敏、中毒等问题目前已不主张酒精擦浴。

  什么情况下要看医生?

  1、3月龄以下的婴儿,肛温≥38℃或腋温≥37.4℃。或满月前的新生儿,肛温低于36.1℃。

  2、3-6月龄的婴儿,体温38.9℃或以上。

  3、6-24月龄,体温超过38.9℃并持续24小时以上。

  4、2岁或以上,持续发热3天以上。

  5、精神状态很差或易激惹,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反复呕吐,严重头痛或腹痛,持续咳嗽,或抽搐或有其他令人担心的症状。

  6、接种疫苗后发热,2天内未缓解要就医。

  7、超高热,体温≥41℃。患儿经过基本退热处理后体温能降至38℃以下,热退后精神反应好,食欲正常,可在家观察1—2天左右,不需要一天挂几个号来看医生。

  41℃以上发热会烧坏脑子危害不小

  发热危害主要是影响到胃肠道,引起食欲下降,持续发热会影响到细胞功能活性。0~3岁幼儿发热时容易引起热性惊厥(俗称抽痉),可致大脑暂时性缺氧,但也不至于烧坏脑子。老百姓所说的烧坏脑子了,是指患脑炎或脑膜炎后引起的后遗症。41℃以下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对于发热粥药并用疗效好

  1.服中药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喝热稀粥(热粥含义可以延伸,如热水、热汤、热面汤等等),以助药力。目的是补充津液以补充汗源,鼓舞胃阳以振奋卫阳,来助药物发汗退热。粥药并用,这是中医理论的药疗和食疗相结合、药后护理的重要方法。

  2.喝完热粥后,给孩子泡一次热水脚,水中可以加入发汗解表的疏风散,亦可加入生姜、荆芥、苏叶等中草药,或者使用剩余的药渣再煮开拿来作泡脚的药水,或者直接使用温热水,水温从孩子能接受的温热水开始,逐渐加入比较热一些的水,保持一个相对热的温度,持续时间15~30分钟以上。

  注意!注意!注意!续水的时候要把孩子的脚挪开,避免烫到孩子!

  在泡脚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喝温热水、汤、粥等等,以助发汗。以孩子的手心、额头、直到全身出汗为度。全身微微小汗,不需要大汗淋漓,但是出汗的时间能持续2小时左右才能热净身凉。

  如果体温反复不退,每次服完中药半小时后可以重复泡脚。

  总之患儿发热时无论口服退热药物还是物理降温以患儿感觉舒适为原则。

  预防是关键

  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等峡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少去游乐场,勤洗手,根据气温及时加减衣物,不接触病患,可接种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相关疫苗以减少患病、重症感染的风险。家属出现感冒、咳嗽等尽量戴口罩、接触孩子前洗手。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