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长夏——祛湿养脾正当时,值得收藏~

      “长夏”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特定节气,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一般认为是阴历6月,阳历七八月。在这段时间,阳热至盛,氤氲熏蒸,水气升腾,潮湿充斥,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时节。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与脾相应,因此长夏最宜养脾。

  脾

  健脾祛湿

  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恶湿,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太过就会困脾,故湿邪易伤脾胃。湿邪困脾,则脾的健运失职而湿浊内生。湿邪伤人,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最易出现“沉重”的症状,在上则头重如裹;在中则胸脘胀满、胃纳不香;在经络则周身困重,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因此,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这里介绍几种在长夏节气里常用且有效的防湿祛湿方法:

  运动祛湿法

  长夏酷热,很多人喜欢猫在空调屋里。其实,你在脱离自然界的同时,也使体内减少了对天阳清气的吸收,会导致脾阳不运,湿从内生,一旦离开空调环境,更容易受到暑湿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保证40分钟左右的运动,通通透透地出身汗,同时每天饮用不低于2500毫升的足量水液(加适量糖、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这样,体内水液里的废物,“湿气”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既排毒又养脾,两全其美。需要提醒的是,暑湿易耗气伤阳,刚开始运动应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后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饮食祛湿法

  长夏主化,是人体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长夏时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青少年是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夏天要多吃高营养食品。一般人在长夏喜欢吃冷饮、水果,而实际上夏天宜吃热饮熟食,以免寒凉食物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当饮食没有节制,或是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饮食偏嗜,偏食、过寒或过热,过于肥腻或味大,嗜酒,饮食不洁等都会导致我们的脾胃出现问题,方法是不要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吃饭要定时,饮食清淡,不吸烟酗酒,要讲卫生。

  灸

  灸疗祛湿

  脾俞穴:

  取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脾俞穴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袪湿化浊的功效。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中医认为,脾有统血的作用,刺激脾俞穴,能起到“裹血,温五脏”的作用,治疗脾气虚弱,统摄失常所致的出血症,如尿血、崩漏、紫癜等。

  足三里:

  取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经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丰隆穴: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丰隆穴是祛湿常用穴位,每日用灸可有效健脾化湿。

  1、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中国灸贴敷于穴位处,一般每次灸4小时,两侧交替进行。每周灸治2~3次。

  2、按摩法: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