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季如何养生

  夏三月,始于立夏(5月5日),止于大暑(8月6日),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炎热,生机旺盛;气血运盛,经络充盈;阳气外发,阴伏于内。

  夏季养长之道

  《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夜卧早起

  夜晚对应冬天,是收藏的时段。睡觉可以长养阳气,早起可使阳气得到充分的生发。

  无厌于日

  夏天阳光热烈,是人体阳气最有效的来源之一。人们却不懂得利用这生发阳气的好机会,怕出汗,怕晒黑,纷纷躲进空调房,殊不知空调会扰乱人体的机能,抑制寒气散发。长期呆在空调房,喜欢穿露脐装和超短裙,都会耗散身体的阳气,也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很多西方人喜欢在沙滩上晒后背,就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泽,做免费的太阳灸。不妨每天晒一会儿太阳,为身心注入阳光与能量。

  使气得泄

  夏季要特别注意保持气脉舒畅,适度锻炼,微微出汗。“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吃姜,可以使气得以疏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是养阳气、养心气的最佳时机。如果没有长养好阳气,秋季就不能收之自如,冬季必然患病。“冬病夏治”正是根据这个原理,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借助夏天天地生发的力量调养身心,对冬天发作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夏三月,重在养阳和养心

  “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制怒

  很多人一直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却不懂反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首先要学会自知、自省,才能更好地反求诸己:让我们生气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从现在开始,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慢慢地磨练自己的性子。吴医生给前来调理不孕的夫妻都开一味心药:减少嗔恚之心,培养宽恕之心。怀了宝宝的妈妈如果经常生气,也很容易动胎气,引起滑胎。

  适度锻炼

  瑜珈、八段锦、站桩、打坐、太极拳、慢跑等,都是调心的好方法。不宜剧烈运动,汗多易伤心阴。

  养心方剂

  参脉饮、五味子、麦冬、浮小麦、养心安神膏。

  在养肝茶里加少许麦冬、党参和黄芪;有条件的,可以加少许人参或生晒参片,都有助于养心气。

  少用风扇、空调

  常吹风扇,易引起偏头痛、头风、面瘫、肌肉酸痛、腰肌劳损等。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受寒,因为人体内部冬暖夏凉,夏天毛孔张开,更易感受寒气。小孩子怕热,晚上穿的很少,如果过度用空调,风寒会通过皮肤侵袭身体,潜藏在体内。夏天在空调房或地铁里,最好披一件外套。

  饮食

  益食暖,不食凉,慎食油腻,多食蔬果。

  多食清润的食物如百合、山药、北沙参、玉竹、银耳、茯苓、大枣、小米、玉米、十谷米、莲子、松籽仁、柏子仁、苹果。“心之谷在麦”,夏天可多吃麦类食物。

  少吃黄瓜、西瓜、桃、苦瓜、冬瓜,脾胃虚寒者更要慎食。或者在烹饪时加些陈皮、荷叶、大枣、生姜,去除其寒性。尽量不吃虾、螃蟹等海鲜。

  休息

  11:00—13:00为心经循行时间,保持心情舒畅,可午睡或闭目养神;19:00—21:00为心包经循行时间,适宜散步;心脏不好的人在这个时间段敲打心包经,效果最好。

  艾灸

  艾灸长强、大椎,可以快速提升阳气。

  阳气虚、湿气重引起的水肿、腹水,可灸命门、腰阳关、水分;心脏问题可灸至阳穴;脊柱病灸大椎。

  防止中暑

  防暑药品: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

  若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可用通阳汤加荷叶,水煎服;虚脱汗多者,可用养阴汤或参脉饮。

  夏季可煲五指毛桃汤加荷叶,既清暑,又减肥;乌梅加绿豆、陈皮煮汤喝,也可解暑。

  1

  小满前易患疾病

  5月21日之前为二之气,炎火太过,炎盛克金,热病流行。这段时间急性肠胃炎、肺炎、肺热咳嗽、温热病、出血症多见。汤剂以清热养心为主。平时可用秋梨膏、养肝茶;五指毛桃汤加莲子、百合、麦冬各20克,煲汤喝。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