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蜇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二月,春雷响动,地下的万物因为响动都走出来,故称为惊蛰。
惊蛰3月5日
养阳养肝省酸增甘
节气特点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初候,桃花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习俗
1惊蛰祭雷神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2灭虫之“炒虫”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从泥土、洞穴中出来,于是虫蚁开始活动,逐渐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3惊蛰吃梨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节令佳作
惊蛰有雨并闪雷,
麦积场中如土堆。
寓意:惊蛰时节打雷下雨,粮食大丰收。
节气养生
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
惊蛰时节气温还是普遍偏低和干燥,所以很容易导致上火,在日常的饮食上就要多增加生津润肺的食物,例如雪梨、银耳、春笋等。其中,惊蛰吃梨最被推崇,惊蛰节气吃梨,寓意跟害虫分离,也在气候多变的春日,让疾病离身体远一点。
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
睡前泡热水脚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睡眠,睡眠的质量高了才能避免“春困”,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益处多。
预防感冒和流感
惊蛰时节,早晚温差大,阴雨天气多,乍暖还寒很容易导致感冒和流感,所以要在饮食上进行调理,使自己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日常的保暖也是十分重要的。
节令美食
五味乌鸡煲
息风柔肝
健脾益胃
舒筋活血
原料:乌骨鸡1只,桑葚、熟地黄各30克,天然紫草、侧柏叶各10克,牡丹皮5克。
做法:将宰杀清理后的乌骨鸡除去内脏,再用清水洗净;将桑葚、熟地黄、紫草、侧柏叶、牡丹皮分别用清水冲洗干净,用过滤袋装好放入乌骨鸡腹腔中;将乌骨鸡及中药放入砂锅中,加适量饮用水,先用武火煮开再调文火慢煮至鸡肉熟透即可。
功效:具有息风柔肝、健脾益胃、舒筋活血等功效,适合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身体瘦弱的人食用。
节令中药
春季养生,一般宜选用有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调达作用的中药,以顺应阳气升发的特性,做到温养阳气,升而不散,温而不热。常用的中药有制何首乌、生地黄、白芍、枸杞子、川芎、太子参、黄芪、芡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