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放血在中医临床正式的称呼叫做“刺络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据统计,《内经》中有48篇(其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8篇)涉及到络病及刺血疗法,其内容不仅包括刺络疗法的临床应用,而且对刺络施术的工具,刺络的机制、治则,刺络操作手法,刺络疗法的适应病证、禁忌证,刺络后的反应(包括病人的反应、出血的颜色),出血量以及误刺后果等方面也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一、先说一说络脉(包括孙脉)和经脉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人体共有十二正经联系五脏六腑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和任脉、督脉二络,共计十五络,络脉循行较浅,多在体表可见。
《灵枢·脉度》中又进一步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二、络脉系统在人体系统中的主要作用
沟通表里经脉
如《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
通营卫
《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濡筋骨,利关节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络脉通过接引贯通经脉中的气血而实现“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的。
《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津血转化
《灵枢·血络论》曰:“新饮而液渗于络”。
《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豀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三、络脉为病的起因
1、外邪袭络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