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小暑节气中医养生妙招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暑,意为盛夏虽至,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有谚语道“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后可以明显感觉气温在日日攀升。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夏天已经过了2/3咯~

  小暑三候

  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鹜”。

  灼灼高阳下,连刮起的风都是热乎乎的,身处室外却如入蒸屉;

  喜鸣的蟋蟀也离开暴晒的田野,来到阴凉墙角避暑;

  机敏的老鹰则跃向深空,远离地面蒸发的层层热浪。

  随着小暑的到来,这难熬的三伏天也拉开了序幕,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频繁出现。天气固然不适,但这也是一年不可或缺的时节,我们应该顺天时而为之。

  小暑养生5小点

  1、冬病夏治——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皮肤腠理容易打开,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并处,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少动多静——伏“六邪”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尽量少做大幅度的运动。

  3、注意室内外温差,避免久待高温

  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温度是22℃~24℃,室内冷气温度不宜过低,否则从高温室外进入时,易受寒气侵扰。

  当外界温度超过40℃时,待上一段时间,体内的排汗系统就会关闭,身体发烫,直至大脑受影响失去知觉产生昏迷,也就是“中暑”,通常人在中暑前会出现痱子和肌肉痉挛。

  4、出汗多,补足水,加点盐,降体温

  酷暑时节出汗增多,体内钠盐电解质也流失严重,大量饮用白开水而不及时补充盐分可能引发肌肉抽搐或痉挛性疼痛,所以最好在水中加少量盐。

  饮水过少时体温会上升,喝水能调节血液粘稠度,同时降低体温,促进体内代谢排毒,一般成年人每天需水量为“体重(kg)×30”,比如体重60kg的人需水量就为:60*30=1800ml,此外水果和蔬菜也是重要的水分补给。

  5、冰啤虽爽,可不能贪杯哟

  夏季消暑绝对少不了冰镇啤酒,不过痛风患者、慢性胃炎患者和心脏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宜引用啤酒。啤酒内含大量嘌呤核酸,而痛风患者嘌呤核酸代谢功能失常,饮用啤酒会引发高尿酸血症,导致痛风性关节炎、肾功能衰退等。啤酒对胃粘膜有损害,会引发食欲消退,上腹胀满,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饮用。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啤酒的大量水分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肌肥厚,有心力衰竭的危险。

  小暑至,盛夏始。炎炎夏日,人很容易“上火”和食欲不振。小暑时节如何养生?妙招送给你:过六关,灸六穴,吃六食。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