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比方说,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
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
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针灸的这种“双向调整作用”有没有副作用呢?
没有的。
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