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药膳的古代起源

  药膳两字的出现,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以找到。而将药字和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在我国至少有一千多年,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以后,在《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周礼》中曰,西周时有一种官叫“食医”。食医主要掌握调理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从食医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他们已与现代营养医生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这些记载说明,我国早在先秦时代,甚至可能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相当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相近的《山海经》中也提到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榱木之实,食之使人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老;猩猩食之善走。”

  尽管药膳的作用很大,还是要注意服用的方法。

  运用药膳疗法时,应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禁忌,如黄连、甘草、乌梅、桔梗忌猪肉,鳖肉忌薄荷、苋菜,鸡肉忌黄鳝,蜜忌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人参忌萝卜等。

  应用药膳还应注意食疗中药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一般来说,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只有根据性味合理选用药膳,才能达到滋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