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练太极这个习惯对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思想、情感、知觉、记忆等内心活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状况与生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百分之七八十的疾病是心理失调引起的,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如今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据统计,我国已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有l4万人因患抑郁症而放弃了生命,还有1OO万人自杀未遂。

  其实我国古代医学家已经注意到心理与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说明不良情绪可引起五脏气血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有身体健康。祖国医学早就提出了“心定则气顺,气和顺则血道畅通,精气内充,正气强盛”的观点。

  太极拳强调动中求静,外动内静,有助于保持练习者的心理平衡与精神放松。通过松静、自然的调节,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到积极性休息,使散乱的杂念逐渐安定下来,进入无忧无虑、超凡脱俗的清净世界,消除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从而达到心情舒畅、气血顺和、阴阳平衡的效果。《黄帝内经.素问》提出“静者寿,躁者夭”,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理健康,首先是道德健康。世界上有许多长寿者,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我国古代养生家早就认识到道德与养生的关系。《呻吟语》曰:“乃知养德,尤养生第一要也”;孔子也反复强调:“善者康,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云:“积善有功,常存善德,可以延年”;老子的《道德经》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张人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清新寡欲,心淳质朴,少存杂念,去掉极端、过分、奢侈的欲望。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道德可以影响人的寿命,因此十分重视道德的养生价值。

  道德高尚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胸襟开阔,心里坦荡,光明磊落,行为端正,宁静处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对生活热爱,对社会充满感激。这种充满温暖和美感的外在道德评价,能使人内心产生许多快乐。

  心情愉快,有助于化解自身的烦恼和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健康增寿。反之,会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导致疾病,损康折寿。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武德”的培养,把“武德”视为武术的灵魂,把习拳练武与人生养融为一体,“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谚语充分说明德与武的关系。只有按照“武德”要求修炼太极拳,才会达到德艺双馨,获得健康长寿。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修炼是练武者道德、情操、气质、人格,以及文化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一种表现。太极拳参与者应该是心理健康、道德完善的人,应该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现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979年,科研人员对阿拉梅达县5000名居民长达9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朋友最多者死亡率比朋友最少者低50%;瑞典对一千二百多名老人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喜欢社交活动的老人和不喜欢社交活动的老人相比,患痴呆症的概率低40%;又据美国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乐于助人,处处行善,人际关系和谐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那些情绪低落,性格孤僻,不愿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差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

  太极拳锻炼多为集体进行,是社交的好机会,男女老少,共同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练拳习武,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伴奏下,轻松、舒缓、自然地练习太极拳,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愉快的心情,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了生理机能,使人获得健康长寿。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