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是我国医学遗产之一,至今已经流传上千年。在古代还没有出现玻璃的时候,有用羊角、牛角来拔罐的,所以古时又称“角罐”。
在古代,拔罐疗法主要用于外科,比如皮肤生疮、发痒、皮肤红肿或者体表有毒气,都通过这种办法来去除。后来,拔罐疗法被医生们发现,有了更广泛的作用,现在也普遍用于内科,如治疗风湿类疾病;还有感冒、胃痛、颈椎、腰背痛等白领易得的职业病或亚健康人群。
火罐有很多种材质,陈雷说:“古代用动物角,现在主要有玻璃、陶瓷、竹筒、塑料等,每种材质都各有利弊。比如玻璃罐,是医院里最常见的,好处在于罐口光滑,罐体透明,可以随时控制拔罐的时间和力度,但缺点是可能会烫到患者皮肤;竹筒的不易破,但因为不透明,很难控制拔罐的强度;近些年出现的塑料抽气罐安全不会烫到人,但缺点是罐口会刮破皮肤,影响下一次的治疗。”
拔火罐缓解暑热效果明显
针灸科专家教你一手拔罐法
拔火罐是针灸的辅助疗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常见的固定在一个地方,拔出来的皮肤是一个绛红色的圆饼;另一种是游走式的,即游走罐,拿着火罐轻轻沿着经脉方向移动,拔出来的效果是一道绛红的连续轨迹。我们在给患者治疗中暑时,除针灸外,还会配以游走罐,就相当于刮痧,去暑效果比较明显。”
拔罐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刺激经络的皮部,然后达到脏腑,调节气血、改变局部循环,增加营养,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由于抽气塑料罐使用方便,不少家庭备有这类火罐。陈雷给大家介绍了一种缓解中暑的游走罐疗法——
游走罐主要走的是两条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两侧,从颈部直到腰部,贯穿整个背脊)
督脉(位于脊柱上,总督一身之阳气)
中暑的人体温升高,需要散热,通过这两种经脉就可以起到散热效果。
夏天胃口不好头昏乏力在三个穴位拔罐可以很好缓解
除了中暑,夏季另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感受:乏力,没有胃口,这就是暑湿比较盛,容易产生头涨头昏,甚至低热,手脚酸软,有时候胃有饱胀感。还有的人会出现“疰夏”症状,长时间低热,以及前面各种症状。
针对这些症状,不再用游走罐,而是一般的拔罐法,即一个点一个罐。医生或在经络或在穴位,分别针灸和拔罐。
夏季的这些症状往往是脾(有化湿的功能)胃不好,医生会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来治疗,选择相对应的穴位来拔,有的拔在背部,有的拔在腹部。
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也可以在家里自己拔一下火罐,还可起到保健作用。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三个穴位:脐中穴(位于肚脐正中间),在这个穴位拔罐,主要是调节肠胃功能;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凹陷处往下四指,外侧胫骨外侧),拔这个穴位也有利于调节肠胃,还有保健作用;大椎穴(位于颈下部,取定穴位时坐正低头,大椎穴在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清热,增强免疫力。
另外,夏季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久坐,低头时间长了,脖子两侧会出现酸胀,这两个部位也有很多的穴位分布,在酸胀部位拔罐,可以使局部充血活血,缓解疼痛。
拔罐不是任何部位任何人都适合
除了治疗夏季的一些常见病,在夏天拔火罐治疗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效果也比较好,这就是常说的冬病夏治,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
虽然拔罐的应用广泛,但不能用为治疗手段,这只是针灸的一部分,是一种补充。
拔罐也不是任何部位、任何人都适合。有些人就暂时不适合拔火罐,比如皮肤过敏、皮肤表面有溃疡的人和孕妇。而手肘、膝盖等关节,长有毛发的地方,也同样不适合拔罐,因为很容易漏气。
拔罐一般只需要10-15分钟就够了,考虑到夏天炎热,时间可以适当减短,小孩子拔火罐的时间也要控制相对更短一些。
另外,在拔火罐的时候,千万要小心酒精不能沾到皮肤。起罐的时候不能使劲拉,否则易引起皮肤破损。一般以能吸住皮肤、局部潮红这样的程度就可以了。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皮肤充血情况,隔天拔或者每天拔都可以
如果皮肤出现水泡,大部分是充血过度,时间过长引起,也不排除个别患者湿气比较重,医生会再配一些中药来调理。
起泡后,如果水泡小,一般会自行吸收,个把星期就差不多退下去了,如果擦破了也不要紧张;水泡大的话,可以挑破,擦些红霉素眼药膏或者烫伤膏等,外敷一层纱布就可以了,不要沾水,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