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每天打拳的朋友们注意了!功夫别下错地方了

  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学动作上,一套还没有打好,又学另一套;拳还没打好,又学剑刀扇;学了这家,又学那家,不一而足:

  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

  都认为“多”好,说起太极拳他什么都懂,难道他的太极拳功夫真的好吗?

  我认为学习的太多的朋友,只停留在健身的作用上,但认真检查起来,不用说“内功”,即是外形,也处处不合要领。打出拳来不是平摆浮搁,平淡无味,徒走形式,人称“太极操”,就是直来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称“长拳慢练”,完全体现不出太极拳的韵味与特色。

  在这种“速成”过程中,还往往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动作,改正起来很困难。结果走了很大弯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响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影响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说,现在是“练拳的人多如牛毛,练成的人稀如麟角”。

  这是目前太极拳活动中主要的一大偏差,一大误区。

  如何纠正这一偏差,走出这一误区?

  分割线

  弃多求少,精益求精

  这样就是要求我们在减法上下功夫了,这就要改变练拳的努力方向,从一味追求数量,改变成重在提高质量;从在“多”字上下功夫,改变成在“精”字上下功夫,就像太极大师绝招迎门靠一练就是数十年,终于成为自己的拿手绝招,八十高龄的老人还能打死在陈家沟逞能的“黑狸虎”。他的精神一直在陈家沟美名杨传。至今还陈家沟流传“陈继夏肘,陈敬柏靠”。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学会了一套太极拳后,就要选择好自己的太极绝招,千锤百炼的静修。经过数十年之功,自然也会成为我们的太极绝招。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