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任何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在中国武术运动中亦然。其中,对“主身心合修”,即特别讲神求意的太极拳而言,其心理现象就更为显著,深刻和丰富了。
一、太极拳运动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门个性相当强烈的拳种。其个性,不但表现于以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为标志的拳架之中,而且,也体现在神无上下南北之感的“无极”心理状态之中。太极拳外形动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现象的特色,是其它任何一门外国的或中国的形体运动(体操、舞蹈、其它拳术等等)都不具备的。
那么,独特的太极拳及其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1.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动作反映。其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太极拳家对外界事物感知之后,由客观生活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波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太极拳心理现象的存在,首先在于太极拳运动的存在,这是由它对太极拳客观条件的依存性所决定的。据诸多名家考据。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若此论不误,则我们要问,为什么太极拳独独产生于中国,又独独产生于那个历史年代?这不能不说。我国明末清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影响限本性地决定了太极拳创始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明清之际,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面临严重危机的天崩地解的大动荡年代。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战争的推动下,在清王朝统冶下日益尖锐的矛盾中,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孕育及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有了极大发展,不能不对古代人民中的习武者及太极拳创始人的世界观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应当看到,他们由此所产生的心理、意识、主观世界不过“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的变形了的物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7页)。不过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为此,当他们去表达对那个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时,必然带有武术特点,必然不是通过一般手段和语言,而是运用了武术家所独有的手段,所独有的语言——以静、柔、匀、沉、稳、变为特色的运动体型作为物质外壳,以一定要求的手、眼、身、步、劲作为建筑材料,以攻防目的作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运动系统语汇。而且,这一运动系统语汇所表达的,不是古代武术家对生活中枝末微节的理解,恰恰表达的是对整个大千世界的态度。对派生万物本原的探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四)。
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古代武术家才将这一表达自己心理意识的拳术,称为“太极”。进一步说,倘将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及思想潮流与太极拳的哲学因素稍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及其心理现象的产生,曾经多么强烈地受到当时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在黄宗羲“理在气中”、“道寓于器”、“无气则无理”的唯物论命题的影响下,太极拳讲究“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内外相合,精神寓于动作之中;在王夫之《周易外传》“日新变化”的发展观和“方动即静,方静即动”(《思问录》外篇)的物质运动绝对观的影响下,太极拳形成了“一动无有不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的特色;在王夫子“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太和篇》注)的强调思维观的影响下。太极拳尤重“用意不用力”、“意动身随”;在戴震的“大圆气固而内行”。(《续天文略》)的宇宙“气化流行”观的影响下,太极拳“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动作多呈圆形、弧形或螺旋形。当然,太极拳创始人也不可能不受到程、朱理学的干扰,如“主静”说就在太极拳家心理上留下深痕,自然,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前进的太极拳,终于反其“静”意,而创立了自己的“动中求静”的新的心静说。
2.太极拳心理现象,是在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太极拳心理现象是有意识的反映,是自觉的反映,它产生于武术家对自然与对自己的运动改造——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际生活,即太极拳实践活动。离开了这一实践,太极拳家就不可能获得对这一拳种的直接印象,也不可能进而掌握有关太极拳的知识、情绪、意志、能力与性格。更谈不上将二者联系起来,产生太极拳心理现象了。四个多世纪以来,太极拳走过漫长的历程,其间,无论多么艰难,它始终不曾有一天停止过运动,停止过脚步。迄今,在其实体己经蔚然形成拥有杨、陈、吴、武、孙等多种流派的洋洋大观的同时,其心理现象也日益富瞻、深沉与高雅。达到了“神为主帅”的境界,更加佐证了太极拳心理现象对于太极拳存在和实践的依存性。自然,另一面,鉴于太极拳运动的目的方向性,太极拳心理对太极拳运动的调节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3.太极拳心理现象是武术家们神经组织活动所产生的,是他们大脑的功能。
有位老拳师谈练拳经验时说:“外部情况一经触动,内部行动和外部动作便自然合格而起”,这里内外“自然”相合的纽带(或环扣)是什么呢?我以为正是他练拳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列宁说:“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14卷第238页)太极拳心理现象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其基本原则也是反射,是由神经兴奋过程——心理活动——效应器官的活动——“反馈”四个环节组成,心理现象是这互相联系、制约的四环中的一环。
二、太极拳运动中的心理过程
太极拳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发生于太极拳运动的每个方面及贯串于全流程的自始至终。它的存在,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体。在太极拳运动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有太极拳运动,便有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过程。
1.太极拳运动中的“记忆”。
凡练太极拳者,没有不从学拳开始的。为什么许多名家对于他童年所学的启蒙拳术,即使荒废多年,亦能起式便练。这便是“运动记忆”在“显灵”。太极拳运动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学所练拳理拳式的反映,即使是拳理拳式在相当时间内不再作用于练拳者的感官,但拳并未罢之即忘,而是在一个相当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能以再现和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首先归功于学拳伊始的心理活动——有意识记。
何谓太极拳有意识记?学习的过程,或拜师学艺,或自临拳谱,第一步不外模仿。进而将拳式套路式式相连地练下去,俗称“盘架子”或“练架子”。这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什么,或单式(分解)练习法,或套路(完整)练习法,或单式套路结合法,或“先方后元,方元结合”,抑或“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等等,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学拳者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他对太极拳的手、肩、肘、腕、颈、胸、背、腹、腰、臀、裆、腿、步、眼……的形状和运动方法,对动作之先后,幅度之大小,旋转之角度,行拳之路线等。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不管这种措施与方法正确与否)去作意图明确的记忆,这便是有意识记。
学拳的有意识记,是一个反复的感知过程,借以形成和保留对拳式拳理比较巩固的联系。如古代拳师在描述拳式拳理时,往往抓其本质或特征,创造了既生动形象又浅显常见的喻词或事物来描绘、渲染、说明,象常见的拳诀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及拳喻行云流水,运劲如抽丝之类。这种教学法能给学员带来印象深刻鲜明,便于理解的俾益,比较容易清晰地被感知,可看作古代拳师传授法的一大贡献。这一贡献的心理学意义在于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喻诀和拳体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利用了学员以往的活动积累与其它许多经验的联系,因而促进了识记。这实际是一个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的过程。
学拳还有这样一个现象:三千后学、七十二弟子师承一门,却领会速度有先有后,记忆程度有深有浅,何以致此?这是各人学拳时的反应能力不同,记忆的效果不同,也就是说运动表象的鲜明程度不同而已。表象的鲜明性,因人而异。我们要充分看到太极拳运动表象在运动记忆中非同小可的地位。有了表象,才有记忆;而有了记忆,练武经验才能相联,心理活动才能形成完整无缺的向前发展的过程。而学拳者在完成对拳式外部感知之后,也只有借助运动表象作为过渡桥梁,才能进入对太极拳拳理的思维阶段。
2.太极拳运动中的“思维”。
有位太极拳家回忆学拳初期曾走过一段弯路时说,当他不费思索地盘完拳架后,便满足于现状,对于太极拳本质的东西则往往忽略,仍长期停留在一般运动的水平上。内功拳其形、外功拳其实;最后甚至连外表拳式姿势都觉得别别扭扭的。原因何在?很明显:缺少运动思惟。以后,他“对于前辈著作每常用心思索,一有心得即付诸实施,颇得俾益”,终成方家。所谓“用心思索”,即运动思惟。确实,太极拳精髓全在内(理),而外(式)只是手段,不但能“形如搏兔之鹄”还能“神如捕鼠之猫”,就得启动运动思维,这实在是一条颇具价值的经验教训。
太极拳运动思维产生并发展于运动实践。太极拳名称虽玄乎而内容却是朴实的。它的每一条行拳原理,每一个动作规范,都以人的自然安适的姿势,以成功的经过检验的技击,以美的形态作为土壤,作为感性材料,都植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太极拳师只有去从事这个拳种的锻炼并受其影响时,才能把思惟这一特殊的独立的智力活动溶入运动实践,反过来,通过思惟概括出来的对太极拳的认识结果,还要应用到锻炼实践中去,以进一步发展思惟。象上文提及老拳师的“一有心得即付诸实施”,正是对实践——思维——实践……这一心理活动链条式结构的极好注脚。